说到名家书画“局部印刷”造假法,纯粹是造假者在总结了“全部印刷”得失后,为了使所赝制伪品在外观或者实际效果上能更像真迹,而采取的近乎于“因地制宜”式的举措。该手法通俗说解是:当造假者选好一件母本后,如果对该成品的所有内容都采取印刷的方式作伪,肯定会存在着有的部分相对较接近真迹的某部分、有些内容同某部分差距相对大一些的情况。所以,若是视母本的具体情况,适合以手工操作的就以手工操作,“须”用印刷的内容就用印刷,则完全可能使伪成品的整体制作效果更接近于真迹,同时造假的操作难度有可能还大为降低了。比如,有人若要造那种将工细和写意手法结合类型的名家画作时,先以手工仿着画写意的内容(第一步骤造得不满意的可推倒重来,直到作‘像’为止,再进行下一道工序),然后再以印刷手段造工细内容包括题款的假。这样,整个造假就有点“扬长避短”的意思了,现通过看实物,我们就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此种招术的“高妙”。
接触图1、图2这两件同署名为“王个簃”的作品,是我彻底发现“局部印刷”造假秘密的“意外收获”。那是1996年底,我在南方某地一家拍卖行的拍品堆中,第一眼看到图1时,并没有察觉出它有什么问题,到第二遍再审视它时,才感到题款处似乎有些异常,但也不敢贸然断定它不是亲笔所书。虽此拍品在该次拍卖会上被广东省的一位藏家买走,但我对它一直是心中存疑。三年后的1999年秋季,在南方另一家拍卖行的拍品展厅(与看到图1成品的地方相距近千公里)我意外地发现了图1的母本图2。至此,我才算彻底解开了当年留下的谜底。原来,该成品“画”的部分都是手工“对临”的,只有题款内容是印刷出来的(上款及谦词的“多余”文字被删去)。此后,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我偶然在某地一资深收藏家家里又发现了图1疑伪成品的相近物,它们都系同一“局部印刷”货色的“多胞胎”成品,正可以印证我上述的揭伪判断。
目前以“局部印刷”造出的伪作,仿真程度普遍极高,鉴定者在辨识时千万不能太凭“直觉”,正确的对症下药鉴定方法应该要做到以下二点:其一对每一件被鉴定作品都要做系统性判断,不能只看某一局部就勿忙下结论;其二要将题款做为重点辨识项目,凡感觉到该字迹有“平”、“板”失自然迹象的就一定要做认真的审视,甚至于可借助放大镜之类的仪器来做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