沦陷区良民证
沦陷时期归乡证
东莞市民张铁文有1000多份证件类的藏品,如日本侵华时期的良民证、归乡证以及从乾隆年间以来的东莞大量的土地证等。他不太愿意提到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他看中的是藏品记录的那些逝去了的真实而生动的生活。
沦陷区良民证记录屈辱历史
良民证经常在影视剧中听到这个名称,而见到证件的比较少。张铁文收藏的良民证是沦陷期东莞县政府发放的证件。良民证记录了那段屈辱的历史。
张铁文藏有的这份良民证,是民国三十年二月十五日由“东莞县政府第三区公所”发放的第1927号证件。持证人叫谢炳,他住在南社村,从事商业,时年60岁。证件材质是用布做的,如肩章大小,保存颇为完整。
而另一份归乡证也是沦陷时期的。“一张归乡证阻隔的是被困香港快要饿死的大批市民,很多人排队领取归乡证,领不到只能饿死街头。”张铁文感叹说。香港在被日军占领之前,有很多人逃难至此,沦陷后,物质匮乏,饥饿的人群不得不回到内地。张铁文收藏的这张归乡证的主人是东莞横沥镇李沂,由香港占领地总督部和民治部颁发,并规定了返乡路线,只能通过陆路回东莞。
民国时已经有了身份证
张铁文的收藏也表明,身份证历史颇为久远,民国时期就已经有了身份证。这个时期的身份证,没有统一的编号,它有一项奇怪的指纹符号记录,左右手的纹路是“螺”或是“基”。张铁文收藏的这张身份证,是一位19岁叫钟本和的证件,纸片部分有残损,记录的信息已经看不太清楚。
而除了证件外,张铁文还藏有一张经济价值比较高的银票,面额是一两白银。是同治7年东莞一位叫张李济的秀才去广州省城考举人的票据。当年这张银票值不少钱,“一两白银大概可买80斤猪肉。”张铁文笑着说,“现在这种类似的票据听说已经被炒到了20多万元。”
乾隆以来土地证有近1000张
除了以上一些零碎的证件外,张铁文收藏最多的还是土地证,从乾隆年间到1949年,东莞留存下来的大部分土地证都被他收藏了,数目有近1000张。
记者看到,土地证上,很多都记录了土地的流转,原因则纷乱杂陈:多数记录的是“需银紧用”而卖地,有些是因为公粮催收太紧,“粮务紧迫”而卖地。也有可怜人因“家贫仔细”而过田给人。也有公益活动“卢崇敬开办学校筹款”的记录。张铁文说:“土地证的背后,生活图景非常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