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窑
钧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传世品极其稀少,被誉为“国之瑰宝”。旧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之说,可见钧瓷之珍贵。
钧窑在宋代叫什么名,我们不得而知。“钧窑”一词最早见于明代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由吕震等人编撰的《宣德鼎彝谱》一书中。该书在写到历代皇宫辗转迁徙有幸保存下来的宫廷用瓷时提到了钧窑。
这尊宋代钧窑香炉高7.5厘米,直径7厘米,圆鼎式三足炉,无耳,造型古朴,端庄,典雅,沉稳。炉上有珍珠点、冰裂纹,口沿呈鳝鱼黄,三足施酱色釉,土锈深沉,洗之不去,抠之不离,还有几处土浸斑。炉体内外底部均施厚釉,天蓝与天青釉色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高倍放大镜里,可以看到精美而富有变幻的气泡,并有泥土渗入釉里的痕迹。青绿釉色的交替,美轮美奂,给人无尽的遐想。王勃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看这尊香炉时便有这样一种感觉。蓝色乳光釉是钧瓷的一大特色。蓝色较淡的称为天青,较深的称为天蓝,比天青更淡的称为月白。由于蓝色乳光釉的釉色闪着如莹光一般幽雅高贵的蓝色光泽,如青玛瑙,如蓝宝石,令人叹为观止,爱不释手。
我曾考察钧官窑遗址博物馆,遗址保护得相当不错。雕梁画栋的建筑是仿宋的,甬道是用钧窑碎瓷片铺成的,走在上面,就好像走在时光的隧道里。宋代烧制钧窑的双火膛窑,像两个丰满的乳房,乳头部分设置为用来拨火或用来观察温片的孔。下面是两个半圆形的火膛。小心翼翼地钻进炉内,我看见地面铺着厚厚的青砖,炉壁上包浆很厚,斑斑驳驳,呈褐黑色,用手抚摸着古老的窑炉,我感慨万千,巧夺天工、变幻莫测、让人为之倾倒的钧官瓷出自最土最不起眼的地方,真是太神奇了。
钧窑首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创造性地烧制出铜红釉,产生了美妙的窑变釉色,此举打破历史上青白釉瓷器单一的格局,极大丰富了陶瓷艺术的装饰效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宋徽宗是一个艺术家帝王,他发明的瘦金体无人能及,他的绘画技艺也不同凡响。宋徽宗曾不惜民力到江南采运花木竹石,用运粮的漕船以十船为一“纲”,即《水浒》中所描写的“花石纲工程”,造成民怨沸扬。他还派人监督烧制各色樽、炉、鼎等礼器,钧窑釉色造型具有天成之妙,完全符合宋徽宗的心愿,钧瓷艺术因此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我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曾看到过清朝宫廷的传世珍宝——宋钧窑成套瓷器,这套瓷器约二十余件,是北宋时烧制的御用品。每件瓷器的器底刻有一至十的顺序编号。传说这套钧窑瓷器是明代遗留在宫中的,朱由检吊死景山,清王朝接收了明宫中的全部器物,其中就有这套宋钧窑瓷器。清末由皇宫将这批钧窑瓷器抵押在汇丰银行,越期未赎,转卖给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美国人对钧瓷情有独钟,出价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