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名人版画是市场行为 |
来源:德藏收藏网 | 作者:德藏收藏网 | 时间:2009-08-21 | 浏览:13931次
|
近年来,艺术市场上出现的“名人版画”现象引起众多业内人士与专业人士的纷争之辞。明眼人从“名人版画”的称谓上就可以看出这只是一个“市场行为”而决非某个“艺术现象”。至于“名人版画”到底能否被称作“版画”的争论,笔者认为其实毫无意义,通行的版画国际规范和国际版画市场已给出清晰的明示与分级,所以无论“名人版画”属于原创性版画还是属于复制性版画,限量级版画、甚至是油画名作的版画复制化等等。它们终究属于允许进入市场的版画范畴,因为它们或多或少、或真或假地都能和艺术家本人扯上关系。尽管里面掺杂了太多的“明星效应”、“个人利益扩大化”、“艺术产业化”等等与艺术、与版画无关的因素。
|
吴冠中版画作品 |
虽然众多的“名人版画”从制作规范到市场运作上看不出太多的瑕疵与明显的违规,但是从制作“名人版画”的相关艺术家在回应业内时的遮遮掩掩与羞羞答答之中,我们仍可以隐约感觉到其中的某些担扰。
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观念的不断更新,艺术家们开始尝试用各种媒介和材料进行创作。画种之间的隔阂被打破了。更多的艺术策展也趋向于对主题的强调,而有意弱化原有的画种类型,所以艺术家的表达方式是多样的,也是自由的,他们的作品可以是装置的,影像的,也可以是油画的或版画的,只要艺术家觉得某种方式适合表达自己对艺术发展的看法,关注点和个人旨趣。让我们值得关注的是,在众多“名人版画”的版画作品里,又有多少能够体现出艺术家的主动性痕迹呢?简单地复制,无须亲自操笔劳作的快捷,规模化生产方式,当艺术家们同商人在为以“艺术”的名义轻松获取更多价值而频频举杯之时,是否会为艺术创造精神的缺失而心感不安或心存余悸呢?究竟是运用复制技术来创造艺术?还是简单地去复制艺术。这是版画作为一种有艺术水准的艺术品与其它普通艺术类商品的根本区别所在。
艺术家们参与版画的绘制与创作,在国外有着非常良好的传统并保持至今,其中不乏名家与大师,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在艺术史上熠熠生辉的大师们是如何通过其才华与深入的实践让版画——这门有关复制的艺术,绽放出它应有的光彩。
|
生命之树 63x48cm 1995 苏新平 版画 |
早在欧洲十五、十六世纪版画兴起之初,就有许多油画家,同时也是版画家致力于版画的发展与创作,如我们所熟知的丢勒(Albrecht Durer 1471-1528),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1524-1569),莱芒(Marcantonio Raimond:1480-1534)等等。丢勒有着精湛的版画技巧,尤其是铜版画雕版技术,他的版画作品对当时的画家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在他的变革下,铜版蚀刻技术趋向成熟,在以丢勒为代表的16世纪艺术家们对版画的参与下,使版画脱离了产生之初的单一复制功能,跨越了复制印制的从属阶段,使之成为一种具有艺术表现力的重要绘画形式之一。以伦勃朗(Rembrandt1606-1669)为代表的17世纪画家们同样在版画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伦勃朗的版画与他的油画同样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同样令世人瞩目和喜爱,他的原版至今还在继续印刷。从他的作品中,我们能领悟到这位天才对版画的追求以及对版画绘画效果的准确把握。18世纪浪漫主义的先驱戈雅(Francislo Jose deGoy U Luoien tes,1746-1828),他以奇异多变的油画,素描和版画形式深刻反映了当时动乱的社会景况,对19世纪后期欧洲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运动的领袖们影响很大,直到20世纪,他的作品仍为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所推崇。19世纪的绘画在法国启蒙主义思想的引导下,经历了不断变革的艺术发展历程,这一时期,版画也异常活跃,以巴比松为中心的现实主义画家大多有版画作品问世。而以色彩著称的印象派画家也热衷于版画的创作,使版画的技术更加成熟和完美,版画也完全彻底地摆脱了复制的功能,成为艺术家们抒发情感的一种艺术手段。同时,这一时期还开展过复兴铜版画运动,旨在使观众从本质上了解版画原作与复制印刷的差异,提高版画艺术地位。如米勒(Jeen Francois Millet 1814-1875),他的版画多取材于自己创作的油画,但都是经历了再创造的过程。
|
应天齐版画作品 |
版画极具个性化的创作手段很适合于现代观念的体现,艺术家们以艺术观念来创作版画。20世纪的著名画家都在进行版画的创作活动。如毕加索(Pablo Picasso 1881-1973)。毕加索版画艺术的一生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行,版画是毕加索创作中的重要部分,他的版画和他的油画一样,经常变换不同的表现方法和艺术风格。他的每一件版画作品都是用不同于其它画种的独特的版画艺术语言中表达。蒙克(Edvard Munch 1853-1944),他的版画多取材于他的油画或变体画,他不是完全的复制油画,而是利用铜版画的艺术特点对自己的创作草图进行再创造,因而他的版画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动人心魄的感染力。在现代主义艺术阶段,更是有众多的艺术大家参与版画创作。如劳申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 1925~),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 1937~),吉姆·戴恩(Lim Dine),弗洛伊德(LucianFreud 1922~),约尔格·伊门道夫(Lory Immendorff),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 1928-1987)等等。劳申伯格的作品是一种典型的应用版画要领制作当代艺术作品的范例,是一种自由地汲取相关艺术媒材的创作风格,通过他的努力使版画和画具有同等的艺术实力和地位,也使版画在自身的变革中,从单纯技术技巧的精美性、印刷的复数性,版画的纯粹性走向立体,从手段的单一性走向思维的开拓性。在他的作品中经常运用丝网复制的方式来直接复制各种照片、印刷品、现成图像、实物。劳申伯格的艺术实践对波普艺术的兴起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作品和艺术理念对于年轻艺术家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安迪·沃霍尔正是因其对劳申伯格的崇敬之意而走向纯艺术道路。此后运用丝网版画印刷的复制技术创造了大量著名的作品,如《玛丽莲梦露》、《毛泽东》等。
|
|
《扇》陈琦 版画作品 |
《欧米茄》季大纯版画作品 |
假定我们把国内艺术市场上这些当红的名家大师们同艺术史上的这些名家大师们放在同一个平台上审视,如此这般的“名家版画”不知是否能够与之同日而语。艺术史上大家们对版画的理解和实践令人垂青,受人尊重。应该说他们的确是站在艺术的层面上,真正以艺术创造的方式去运用版画的复制特性。尤其是20世纪的现当代艺术家们,即使他们广泛运用了摄影的暗房处理、写实照相制版技术来复制图像,他们也只是在非常敏锐地捕捉到版画复制特质后,倾注切身的激情与实践去完成以艺术创造为最终目的艺术活动。无庸置疑,他们对版画的真实参与推动了版画的发展,推动了艺术的发展。
版画的特性决定了版画先天具有很好的复制功能,但是对于艺术创造者们来说,这绝不是简单的机械性复制,艺术家在利用某种材料某种手段的时候,一定是把它作为一种语言表达的方式去充分发挥这种语言的特点,其中必然包含着艺术家对这种语言的理解、体会甚至是对偶然性的创造性把握。复制是版画的特性,但复制不是版画的全部,也就是说,版画是可复制的,但是版画的精髓不在于复制,而是在于无论从精神品质还是到行为方式都只能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原创性。以版画复制的方式所制造的作品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版画,尽管他们从制作到印刷到作者签名都符合规范,外表包装几乎天衣无缝,但它们仍然缺乏版画的精髓和灵魂,因此属于它们的空间是漂浮和游离的。而且,符合规范的东西不一定能够符合人类对真美的需求,规范只能约束外在的东西,而内在的东西则需要自身去自觉地规范。“复制在使人们很容易接近任何数量的形象的同时,它也扭曲了我们直接体验真正艺术作品的能力。”复制的意义与唯一的原则在本质上的区别决定了技术与艺术不同的精神内涵。如果利用版画只是利用其易于传播的数量概念,如同视异性为繁衍的工具而不是精神的伙伴,那么这样的作品就失去了艺的品质而只剩下对术的追求。尤其是现代的电脑和数码技术对艺术家们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却不能取而代之。版画有别于其它画种的重要标志是其语言的精神品质,这一品质则是由画家的人性价值与材料的物性价值所决定的,通过人性与物性的矛盾行为引申出人性的永恒则是版画的性质所在,也是版画之所以被称为艺术的意义所在。自上世纪50、60年代起,国外艺术家从事版画创作的形式和方式就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概念,即版画创作纯粹由艺术家本人制作的模式。同时更多的科技手段引入版画的制版与印刷,复制特性被极致放大等等。即使不用艺术家亲自动手去刻、去印、去制,但作品一定是按照艺术家的观念与设计完成的,他们在注重技术标准的同时,也在追求艺术创作的境界。他们在把复制的艺术推向极致的同时,也同时把复制的概念推向了观念的高度。
让我们再来看看国内的这些艺术家们,把油画的复制版画说成是原创版画,把丝网照相制版叠加套色说成是“综合材料油彩”。所谓在艺术家本人的监督指导下的版画制作过程,也只是在打样车间里校对一下颜色的误差而已。我们不知道在这种监督指导下的制作方式跟印刷品的生产过程有多大程度的区别,最终却要冠以“艺术”的名义,“版画”的名义。他们在满足所谓的“市场需求”,追求扩大快速价值回报的同时,是否多少应当考虑到有关个人艺术精神的拓展与提升的问题呢?在模糊概念的面纱背后,是否隐藏着太多的投机和无尽的私欲,我们不得而知。我们没有必要去进一步探究有关“艺术市场”和“艺术产业化”的问题。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以艺术的名义进行商品生产,将会对艺术造成巨大的伤害,以产业的心态去参与版画制作,将会大大削弱作品的艺术水准,降低艺术价值和个人信誉度,大大稀释艺术的文化向度和精神感召力。
艺术市场需要产业化,不等于艺术创作需要产业化,不等于复制的艺术需要对艺术进行简单复制,安迪沃霍尔在油画上利用丝网版画直接复制图像,为了追求大量生产的绘画,但同时,他也在以他的艺术观念推动艺术的发展,并影响了整个时代。当前尚待健全的艺术市场中,艺术品在人为操纵下,有时候不得不变成一种特殊的商品在价值与价格的疯狂演绎中谋求自身的定位。每一个相关的利益元素,都需要在这种产业链中寻求自己的位置。艺术家、画廊、收藏家、艺术投资人等等,他们都在以各自的方式通过艺术品这个中间元素盘算着自己的利益附着点。然而,作为艺术家,作为人类精神产品——艺术的缔造者,的确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面对,艺术市场对于艺术家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味地把艺术市场当成名利场,其结果只会导致文化的丧失,精神的丧失,品质的丧失。
艺术家们以原创的精神参与版画,那将是当代版画的盛事,艺术家们若一味地用版画去复制艺术、复制利益,那么在他们的作品里,最终呈现的图像只有日渐衰退的创造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