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常见的角雕收藏价值并不高,不过在拍场节节升温的犀角雕,却是藏品市场上的宠儿。特别是古代制作的犀角雕精品,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艺术收藏投资品。
2006年,传统收藏的大项字画、瓷器、玉器等在收藏市场上表现相对平淡,与之对应的一些精美杂项却日益受到市场的追捧,价位攀升明显。犀角雕就是其中的代表。在2006年香港春拍,一明代犀角雕双螭龙海棠形杯以1076万港元成交,同年纽约秋拍,清康熙犀角张骞乘槎溯河源带尤通款的槎杯,成交价达到1850万元,创造了截至目前犀角雕拍卖的最高纪录。
经过了2007年下半年短暂的市场冷却,今年犀角雕市场再次开始回暖。3月30日刚结束的厦门心和2008迎春古董艺术品拍卖会中,一件清康熙尤侃雕梅花纹犀角杯,估价300万元至500万元。香港佳士得5月27日在香港推出的“松竹堂珍藏重要犀角雕刻”拍卖专场上,展出了30件重要犀角雕刻,是同类艺术珍品中已知极珍贵的私人藏品,仅其中一件明末犀角镂雕“一把莲水注”就拍出了500万港元。
稀缺性决定珍贵性
犀角雕作品为何身价暴涨,原因之一就在于其存世量有限,且料源也十分珍贵。宋元以前,犀牛角多作为实用器,自然使用损坏多,故很少见到宋元前传世或出土的藏品。
明代开始,民间善雕犀角雕名家不少。清代雍正朝,造办处开始为宫廷雕琢犀牛角雕件,其中犀角雕仿古铜器器皿至乾隆达到鼎盛,成为当时宫廷制作犀牛角的时尚与标志,其收藏价格、收藏品位也颇高,是收藏家收藏重点。
目前已知只有在德国一家博物馆里有两件宋代犀角雕。现存的亚洲犀角雕刻作品绝大多数(超过95%)是明清时代的作品。亚洲犀角绝迹后,非洲犀角取而代之,则是在清代中叶以后,大多是为了贸易作来料加工。
行情一片大好
中国不出产犀牛,所以即使在古代,犀牛角也属于珍稀物品,多是通过进贡、贸易等渠道进入中国。目前,亚洲犀牛已经灭绝,非洲犀牛也早已成为禁止捕杀的保护动物,市场上现在基本没有犀角出卖。犀角艺术品拍卖行情看涨,也是因为很多国家将犀角列入禁售项目。
另外犀角雕刻的历史在我国至晚清已经划上了句号。故犀角雕刻品以其罕见的程度,恰好符合“炒作”的底数,因此没有国外回流“扩盘”的后顾之忧。
同时,书画市场的不景气现象使一部分的游资开始寻找新的投资的门路。陶瓷,玉器,青铜,杂项等的鉴定技术比之犀角相对难度要高得多。
北京市文物局鉴定专家张如兰认为,若抱有投资意识进入拍卖市场的,犀牛角雕刻品应是首选。因为国际上犀角雕刻品尤其是中国明清时期的犀角雕刻品价格飞涨,以至十年间上涨了几十倍,并且还有继续上涨的趋势。
真假犀角难分辨
随着犀角热的出现,市场上的犀角雕也多了起来。但市场上的犀角雕90%都是赝品,很多是根本没有收藏价值可言的合成犀角,甚至有的是黄牛、水牛等其他动物角。有人把有竹丝纹的角当作犀牛角,其实这是个误区,牦牛、水牛角也同样有竹丝纹,而网络纹和鱼子纹才是犀牛角所独有的特征。
有的造假者将黄牛角、水牛角、牦牛角剖开,一层层烫压,再煮熟后制作雕刻成假犀角杯,由于看起来也有成片成片的竹丝纹,而且价钱不贵,令很多收藏者上了当。至于市场上存在的合成犀角做成的赝品,成分为树脂胶、石蜡等化学物质,没有任何收藏价值。
中国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鲍建和提醒收藏者:犀牛角底部的蜂窝纹,是其区别其他种类牛角标志性特征。犀牛角珍罕也要注意区别亚洲犀角还是非洲犀角,因为亚洲犀角的价值高于非洲犀角。但在拍卖市场上,一般不会标识藏品是亚洲犀角还是非洲犀角,完全要靠藏家自己的眼力进行判断了。
避免收藏盲目
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位专家说,她曾在山西、陕西、杭州、南京等地的民间收藏者手中看到过不少明清犀角杯,但精品非常少,多数是现代仿明清雕工的犀角或者其他材料的雕刻品。
有的造假者为了让赝品看来像真的,会按照清代的雕刻风格仿制,经过化学染色并抹上土做旧,伪装成出土器物。而事实上,犀牛角主要是碳酸成分,埋在地下极容易腐蚀。所以所谓出土的犀角物品,基本上都是赝品。
目前来看,尽管犀角雕器升值潜力明显,是投资收藏的佳品,但并不能盲目购藏。由于犀角雕制品非常珍稀,因此市场上的赝品也屡有出现。在北京各大古玩市场上,常常可以看到有些摊位在出售“犀角杯”,价格在几百元至几千元不等。其实这些角雕制品都是用水牛角或树脂仿制而成,因此收藏者在购藏时需谨慎入手。
此外,犀角雕刻作品除了看材质,还要看制作年代、雕刻流派以及是否名家手笔。很多人认为,犀牛角越重越值钱。其实,作为艺术品,犀牛角质地、工艺、形状同样很重要。
作为收藏者,对于那些低价起拍的犀角雕,不要光抱着捡漏的心态,而要特别注意是否真品,不要上了合成犀角杯的当;对于那些高价起拍的犀角雕,除了辨真假之外,更要细察雕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