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瓷器主要包括辩真伪、定朝代、断窑口、估价值等几项,要想做到这几点,首先必须对各个朝代、各个窑口的瓷器的风格特征了然于胸,并能一贯到底,可以具体到某个特征在什么时代出现。例如,东晋浙江德清窑的产品中出现了光亮如漆的黑釉瓷;两晋时期,南方青瓷器中出现了褐色点彩乃至釉下彩绘的新工艺;北朝后期,在北方出现了白釉瓷器,等等。广大读者有必要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瓷器史略和一些相关知识。
在距今三千年前的夏商时代,中国劳动人民就烧制出了“原始青瓷器”,即本书所说的“早期青瓷”。东汉时期烧制出了成熟的青瓷器,并有可能烧成了最早的白瓷器。由于制烧技术的很大提高,自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出现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到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制瓷业发展兴盛,许多新的品种相继涌现,从单色釉发展到多种彩色釉,装饰纹样繁华复杂。由于名窑的此消彼长,最终使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下面粗略地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瓷器在历朝的主要发展,作为读者鉴别瓷器的基本知识。
在夏商时代出现的“早期青瓷器”,最早见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接着出现青釉完整器属于郑州二里冈时期,标志着中国瓷器的起源。早期青瓷器选料尚不够精,所以胎比较粗,工艺较简陋,器形品类较少,釉层厚薄不匀,且容易剥落,与成熟的瓷器尚有一段距离。西周时期,早期的青瓷器数量增加,器形,胎釉等方面与商代相比有了较大进步,在已发现的一些青瓷簋、豆标本上,可以见到最早应用“化妆土”的痕迹。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地方的大量早期青瓷器的胎质已经比较细腻,成型端好,釉质均匀,器类增加;战国晚期,早期青瓷器的烧造因为楚文化的东进而出现一次中断。秦、西汉一些同类产品又逐渐出现。东汉是“早期青瓷”的终结期。
同时,东汉时期是成熟的青釉瓷器出现期。成熟的青瓷器胎土细致,瓷胎以已烧结,胎釉结合紧密,釉色纯正,透明而有光泽。此时,还出现了黑釉瓷,在一些东汉墓葬中见到少量白瓷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制瓷业有了很大发展。两晋时,金华婺州窑在粗质瓷胎上明显地应用了化妆土。化妆土是以上好的瓷土加工调和成泥浆,施于质地较粗糙或颜色较深的瓷胎体表面,其颜色有灰色、浅灰色、白色等。施用化妆土可以使粗糙的坯体表面变得光滑、整洁、坯体较深的颜色得以覆盖、釉层外观显得美观、光亮。南方瓷业中出现了最早的匣钵烧造,匣钵是瓷器陪烧时置放坯件,并对坯件起保护作用有匣状窑具。由于它的封闭性好,提高了瓷器的质量;由于它的承重力强,提高了瓷器的产量,使瓷器的质、量大幅度提高。这一时期青瓷发展到极高水平,为“南青北白”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瓷器史上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南方以生产青瓷为主,北方以生产白瓷为主。青瓷以越窑产品的质量为最,白瓷以邢窑产品的质量为最高。这一时期是重要的窑具“匣体”普及发展的时期。使得瓷器制作与造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胎壁由厚重趋向轻薄,底足由平底、饼形足变为玉壁形底、圈足。釉面不受窑内烟熏污染。从而保持了色泽纯净,器物造型趋向于轻巧精美。这时还出现了纹胎瓷、花釉器、秘色瓷等高级品类,长沙窑普通使用了瓷器高温釉下彩、釉上彩新技术。河南一些窑在唐代烧成了最早的釉下彩青花瓷器。
两宋夏、辽、金时期是中国古代瓷器的繁华时期。瓷器的品种繁多,釉色缤纷。除了官窑(是指官府经营的瓷窑,又指明、清时期在景德镇为官廷生产的瓷器,可称作“御器”)之外,民窑(指历代民间经营的瓷窑,明清之后凡官窑以外的窑场均称为“民窑”)兴起。根据产品在工艺、釉色、造型、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形成了不同的窑系。除了享誉已久的“官、哥、汝、定、钧”等名窑外,比较著名的还有北方地区的耀州窑、磁州窑,南方地区的景德镇窑、龙泉窑、建窑、古州窑,等等。两宋时代“一色釉”瓷器所达到的纯粹的瓷器之美,是空前绝后的工艺建树。
元代是古代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源自宋代名窑并继续发展。景德镇窑开台使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烧成温度由此相应提高,烧出了颇具气势的大型器。元代还烧制成功卵白色的“枢府”釉。青花、釉里红瓷器普遍出现,将彩瓷工艺迅速推向高潮。
明清时代的制瓷业以景德镇为中心,御窑厂(官窑)制品更是穷极精丽。青花瓷器是各种产品的主流,以明永乐至宣德年间的水平最高。彩瓷发展到空前繁盛的时期,明代初年以铜红釉水平较高,明成化年间以斗彩著称,弘治年间出现低温黄釉,正德年间出现孔雀绿釉,嘉靖时期出现五彩。清代釉色品种更为丰富,如釉上蓝彩、墨彩、釉下五彩,金彩、粉彩、珐琅彩以及多种单色釉。明清时期,还出现了如釉上、釉下彩结合,半脱胎、脱胎瓷器等新工艺。器物品类空前丰富,装饰手法与题材也达到空前的繁盛。清中晚期,中国制瓷渐趋衰落,因此清代成为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最后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