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宋定、汝、官、哥、钧釉面多木光的理论概念深入人心,而这种木光的形成原则是釉料合一釉面而形成的。但然也许与相对的低温为主密切相关,这种理论指导下的鉴赏观念,人们接受了并也以此做为认知的基本。但事实上,从北宋到南宋,定、汝、官、哥、钧以及其它瓷种中却都有在釉料合一的原料之上又挂有一层透明釉,而且厚薄皆有,形成的是亮釉之器。这类器种主体为御用之物,但由于这种器物极少,弥足珍贵,所以今天一旦问世,反倒会招来一片排斥之声。事实上它们是瓷中之珍,确实存在,而且东、西晋时就有应用。而它们共性的一点就是皆为清澈、莹润、净亮。晶体状十分强烈,如同宝石般坚、挺、晶、硬(透明釉中入有多元素)。
从现今所见的大量实物佐证证实,我们过去太多的结论性断语都存在偏激,这全然可以说明一点,那就是包括国家在内的馆藏文物,只能是很少的一部分,那就是包括国家在内的馆藏文物,只能是很少的一部分。而以现有和过去的作为比对参照物都不一定是很全面的,这的确需要思索和反思。应当公道的说,现今是需要认真面对和从新思索与客观公正给以定论的时候了。有些真不能继续死死的恪守,将其作为认定的准则。假如那样便会将太多国宝排除在外了。
事实上,官汝瓷有多种,官瓷种类更多,北宋定瓷就有彩瓷,还不要说亮釉了。哥瓷种类多达近十种,钧瓷由于挂釉不良,厚薄不一,并又明显的垂流现象,说明了当时同为官窑,技术掌握上也有优劣之别,但这正是当时的现状,但太多不一样的个性往往被很有名气的专家连看也不看,一听背离了传统的认知范围,立马就给以否决了。事实上,纵然是一流的专家,要说能见遍天下一切瓷的人也不会有,所以,真该说应客观公正地对待藏家的藏品,不要凭空想象地承认与否决,做好放低姿态,先当好学生,再做老师,越是大专家,越该如此。事实上,不仅宋瓷中变化极大,早在西晋、唐代就同样有亮釉之器的实物存在,对中华古文明未知多于已知,这一点对任何人都是如此。让我们共同探究、共同保护与传承那些伟大而不朽的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