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的藏家有一个很大的困惑,就是千真万确的器物,一定是对的藏品,为什么一到专家面前或者那些为人长眼者眼前,皆假声一片,这一切到底是什么缘故?这不能用一句、两句话说明白,而应当客观与现实地来一番探究与分析,也许这样,人们可以理解,也容易接受。
首先我们从瓷的材质本身来说,不论一元配还是二元配,仅以釉来说,不论它加入了何种其它宝贵元素,釉以石英为主应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石英类在大气中,一经百年、千年传世后,釉面的钙质化、氧化的形成一定是必然的,而且十分明显,可所有的出土器,由于地下的几十种不同环境,这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在未经过大自然的空气冲击,氧化形成的特征,地下与自然状态下是不一样的,这是其一,其二则是由于有些精美的官器御品,不仅胎,而且釉内也入有太多的元素,这样在自然状态下,和大气间的多元素碰撞中入有玛瑙多的器物则出现一种腊汁状物,并且如同乳液下淌之势。而专家也好,“眼人”也罢,看习惯的是这一类器物,而尤其是后者,他所为人长眼后,别人(老板)会有太多的人来过目,这样世间太多的人是不懂得,但不懂的人并不等于不发评论,于是,传世物这一类人也能认可个几分,于是“真”物声一片,虽说千真万确为真,但100个人中99人说“可能假”,不懂瓷器的老板,一定认为假了,那“眼人”还可挣小费不。事实上这不仅是“眼人”的顾虑,专家之中的人,又何不这样认为呢?谁愿总为一两件小器上长期争执不休呢?都是人,要做的是太多,总这样纠缠下去,人没有那么多的精力,更重要的是,在没有最终有一个人们公认的科技也罢,团队也好,这是存在争议的。这也是一个客观事实。所以,也就存在只认传世而难认出土器的现状。
那么出土器最终出路,一有待购者认知度的提高;二是,要让专家拿起放大镜,从本从源头去把握,这也就很容易弄清楚,专家首先弄明白了,专家的作用重新显现时,也可以让藏者放心。三是拥有者要懂得合理养护,出土器有个脱酸脱碱的过程(1—3年),快也得半年,这样,古老的韵味会因合理的养护而尽快焕发出来。如此,可加剧社会的认可度。艺术市场的春天有待于人们共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