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藏中经历了十年、二十年者都明白大开门、一眼货的概念。但公道与坦率的说,一切大开门者,首先只能是传世品,而更多的是民窑器、官器极少。那么,我们如果只限于能认识和识别大开门、一眼货者,那可真就是一种束缚。事实上我们不要说完整器了,而将同时明代的两块一官、一民窑的瓷片,纵然是同一时期的,我们会发现,民之瓷片仿佛比官之瓷片的陈旧斑迹要陈旧的多。而假如我们不告诉别人,说是同一时代之器,那么所看的人一般会将民之瓷片认得更老一些。说明这是因瓷胎的松散和致密缘故所造成的。而我们要将两件同时代的民器传世品和官器中的精品放在一起,一比较时,假如不能合理的判断,那多数认民器者很容易将官器以假而断,特别是御用之器。如果我们将同一时代的一民、一官、一御品三者摆在一起时,更多的人会将御品列在假器之中,因为从民到官的过渡就很不易了,而要过渡到认可御用之器上,那原则上更难,因为后者绝不会有大开门、一眼货的那些常人概念范畴的特点。假如说一个初学者追寻一理想的大开门之器可以,但如若将大开门作为唯一的鉴定依据,那将会形成将一切精美之器排除、否定之可能。
事实上,只有民器多大开门,官器则为少。而恰巧凡是大开门之器,多数因其不堪精美、价位极低,买到手中,一来升值极少,二来会永远压在手中。笔者在山西一老板家中所见过近百件瓷器多为明晚、清晚民窑之器,无一件官窑之器,我一见不由得笑起来,我问他“你花上百万元,怎么连一件官器也没有?”他说:“官器专家说根本就见不到,收个民窑就不错了。”我不知道,他花了百万的那些民器日后怎么出手,还能不能出手?
事实上,多数收藏者还是在寻求增值的,但民器纵然对,但原则上,没有多少增值空间。前些年是由个别专家自身的错误导致了很多的官器被否决了,那么作为任何收藏的人,如若不能从所谓的大开门、一眼货的局限中走出来,那最终会有太多的民器压在手中。收藏如若不能从立意、思维、概念以及知识结构上具备超前的思维和认识,只求对,而不求精,也是一种落伍。要想获得厚利,收之精华,最好提高鉴赏水平,从太普通、太传统的那些“大开门、一眼货”的局限中走出来。这样也许是一种提高和一种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