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您尚未 [登录 - 注册] ┆ 在线 ┆ 风格 ┆ 帮助 ┆ 


--> 标题: 元青花鉴定面面观
您是本帖第4331个阅读者。
性别:男<br>状态:离线<br>积时:47 分 59 秒
与众不同


等级:新兵
头衔:未定义
帖数:16
金钱:122
Y 币:0
{收藏} 楼主 信息 | 留言 | QQ | Email | 主页 | 编辑 | 引用
元青花鉴定面面观

元青花鉴定面面观元青花的收藏一浪高过一浪,元青花的真伪识别和鉴定,已成了当务之急.从五年前在济南召开第一届民间元青花研讨会,紧接着在泰安,青岛,景德镇,上海召开了全国性的元青花研讨活动,反响强烈.从这几次全国性的元青花鉴定与研讨活动上看,专家与藏家成了真正的对立面,双方唇枪舌战,各述己见,越演越烈.有的专家,固执己见,固步自封,而广大的拥有元青花藏品的藏家们都不服气,向专家提出很多责疑,一些关键的带研究性的问题专家们也无法自说其圆.2006年10月份在景德镇召开的元青花研讨会上,真成了战国时期的分水岭.400余名海内外专家,藏家到场,现场十分火爆.主办方与代表们对于元青花的存世量,鉴定标准,制造工艺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但观点始终无法统一,会议中多次出现哄场现象,并在10月22日晚现场鉴定会上出演了"口水战",使这次鉴定分歧达到高潮.藏家代表对元青花的存世量及鉴定手法等问题与专家们针锋相对,剑拔弩张,迫使部分专家第二天就离开景德镇,打道回府.

「该帖子被 与众不同 在 2009-12-4 22:20:24 编辑过」



----签名档 --------------------------------------------------------
德藏收藏网欢迎您!
Posted:2009/12/4 22:18:50
性别:男<br>状态:离线<br>积时:47 分 59 秒
与众不同


等级:新兵
头衔:未定义
帖数:16
金钱:122
Y 币:0
{收藏} 1 信息 | 留言 | QQ | Email | 主页 | 编辑 | 引用


对于某些专家来说,在他们身上有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因为他们毕竟在科研单位,博物馆工作多年,接触了不少东西,参加过考古发掘,写过一些论文,有一定经验.但是任何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懂,什么都精.有些专家只研究高古瓷,有些专家研究明清瓷器有一套经验,但是对于元青花这一门瓷学不一定全懂,因为这是一门新型的研究课题.元青花的认定还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外国人首先提出来的.在国内研究也仅仅只有几十年的功夫,因实物少,缺乏有关资料,研究进展较慢,国内各大博物馆现存元青花可以确认其身份的寥寥无几.因为它们必须是考古发掘,现场确认,有墓铭志,这是真的无疑了,那么现今藏家手中的一批元青花,又来自何方呢?这是下面说的第二个问题:元青花的存世量.

在这次景德镇已开的元青花研讨会上,有关元青花的存世量为一大焦点.有专家说,全世界加起来只不过400-500件,其它不可能是真的.就这个问题笔者提供个人看法,元朝在历史上也纵横近百年,(1279-1368年),当时生产元青花的基地主要在江西景德镇.据有关资料显示,当时在景德镇周围就有窑场百十座,有的说近千座,其中有大窑,也有小窑,有"浮梁瓷局"管理下的大窑,也有专烧外销瓷的精窑,及一些民间日用品小窑,与此同时在云南玉溪,建水,福建德化,崇安,广东饶平都烧制过青花瓷.但在质量,数量上当属景德镇窑无疑,景德镇在元代是外销瓷的主要产地.如今国外各大博物馆的藏品都是当年景德镇窑的外销瓷器,无论工艺,造型,画工都多少带点异域的风格.这些藏品流传有绪,是典型的元代青花,而且保存相当完美.这些藏品是元青花中的经典也是样板,再不会有专家说它们是假的吧?从目前国内所存元青花来说,基本上全都是出土器.至于专家所说的400-500件存世量,只是全世界各博物馆藏量的统计数.


----签名档 --------------------------------------------------------
德藏收藏网欢迎您!
Posted:2009/12/4 22:20:53×
性别:男<br>状态:离线<br>积时:47 分 59 秒
与众不同


等级:新兵
头衔:未定义
帖数:16
金钱:122
Y 币:0
{收藏} 2 信息 | 留言 | QQ | Email | 主页 | 编辑 | 引用


元代厚葬成风,大批殉葬品陪同下葬,其中包括大量精美的元代青花瓷.随着近几十年的国家基本建设,大批古墓被开掘,于是大量随葬品面世,这些古墓的发掘是专家们无法顾及的,也不可能一个个亲临现场,参加考古.如今发掘出来的宝贝都到了藏家手中(当然高仿品例外),正因为专家们没看见,也没有上过手,仔细对比研究过,只能说你是仿品,然而一些专家家中也许一件真品也没有,也没有收藏过元青花.

从这个事例上说明,元青花收藏真的是热了.因为它量少,物美,价高是众多藏家追捧的目标之一.都为自己能拥有一件真元青花而感到自豪,难怪大家要为自己的藏品据理力争了.但是在收藏热的同时,我们作为一个收藏者,一定要头脑冷静,以科学的态度,对藏品的真伪进行方方面面详细的研究,对比,无需专家认可,自己就能鉴定.笔者从事元青花收藏与专题研究几十年,手中有众多的系列藏品,也就是从分析,对比,研究的这条路上一步步走过来的.下面谈谈自己浅薄的认识:

鉴定是一门学问,是对任何一件器物真伪鉴别的必经之路.中国收藏史已有近千年历史,我们的古人收藏,鉴赏,写书都是凭一双眼,这就是所谓的"眼学"."眼学"实际上是鉴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科学,她集审美,观察,经验于一体,是每一位专家和藏家必备的鉴定手段.眼有高有低,能看准,也会走眼,这就是每个人的研究成果.经验多少,对事物的判断能力的不同,但是任何研究都离不开实物,而且要有系列性的对比.其中有真,有假,只有这样才有所提高,才能增加自身的判断与认可.没有实物上手,系列性的研究,对比,确认,怎么敢说你的藏品是真的呢?这也就是这次研讨会上某些专家被藏家提的问题,无以对答,哑口无言的关键之处.至于元青花的存世量究竟有多少,笔者认为无需争论.元代近百年的历史,近千座窑场,当年所烧瓷器何止万亿计算.尽管流传下来的不多,但目前出土的很多.这些沉睡在地下几百年的古物重新面世,只要它各方面的基本特征,符合鉴定要点,它也许就是真东西,这又有什么可争的呢?

笔者认为,全国性元青花鉴定研讨已过五次,但效果不大.就是再增加科学手段,仪器鉴定也不一定正确,因为就目前而言,元青花窑场分散,用土原料和配方也不尽相同.当年景德镇周边麻仓山上的高岭土,早在明代早期已用尽,至于用料的二元配方,还是三元配方还需进一步研究.外销品进口料的使用,元代特殊的纹饰画法,及制瓷工艺,是鉴定的主要关键,只有从这方面着手,进行系列性的对比,研究.从造型纹饰,制作工艺,胎釉,青花用料,底部火石红分布,釉下化学反应,各方面提高自己的判断力,才是鉴定的唯一标准.


----签名档 --------------------------------------------------------
德藏收藏网欢迎您!
Posted:2009/12/4 22:21:11×
性别:男<br>状态:离线<br>积时:47 分 59 秒
与众不同


等级:新兵
头衔:未定义
帖数:16
金钱:122
Y 币:0
{收藏} 3 信息 | 留言 | QQ | Email | 主页 | 编辑 | 引用


一般较有经验的专家和藏家都明白:任何一件器物,它的造型和纹饰是至关重要的,它占整个鉴定真伪的80%以上.如果器型怪异,比例不合,看上去别扭(特殊器除外),不是伪品,也是残次修补品.纹饰代表一个时代的典型特征,其画法,画风,笔触都是鉴定的重点.如纹饰画法不符,人物造型不符,用笔不流畅,呆板,也必是仿品无疑.若上述器型,纹饰不对,也就不必再研究其他特征了.

搞鉴定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一定要有实物上手,通过对比,研究,结合实际情况,给予一个正确的判断,对每个疑点都不能放过,切莫沾沾自喜,自以为是,否则那是自欺欺人.

笔者几十年的收藏经验告诉我,搞收藏是一种乐趣,一种爱好,要坚持不懈,重实物,多研究,细分析,要请教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专家,与行内藏友多交流,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提高.搞收藏,在目前来说是一种投资,但这是长线投资,不是投机.假如你有想一夜爆富的心理,那必败无疑.搞收藏应有一颗平常心,失手不要灰心,获宝无需太高兴,你的眼力到了,机会就有了,"识古不穷,贪古不富".

元青花曾被朱元璋“清剿”过?

  读了高阿申先生的《说说元青花》(2007年8月27日《中国文物报·收藏鉴赏周刊》)一文,觉得其中有些观点虽然新颖,但经不起推敲:我想瓷器既不是“毒品”、更不是“妖魔”,它只不过是用来吃饭、喝水、贮物的器皿而已,用得着朱元璋兴师动众地来“清剿”吗!何况作为开国之君的朱元璋,连国家大事都忙不过来,哪里会去考虑对他的政权无任何危害的“元青花”?而且,朱元璋是一个讲求节俭治国的君主,连看到小太监穿着新鞋在雨水中行走都要叫来训斥一顿,难道对好好的“元青花”不让利用,非要砸掉了才痛快?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吧!而高先生为了让他的论点成立,还推想了七点理由,这七点无史记载和根据的理由能说服人吗?现逐条来谈谈我的看法,以就教于高先生。


----签名档 --------------------------------------------------------
德藏收藏网欢迎您!
Posted:2009/12/4 22:21:36×
性别:男<br>状态:离线<br>积时:47 分 59 秒
与众不同


等级:新兵
头衔:未定义
帖数:16
金钱:122
Y 币:0
{收藏} 4 信息 | 留言 | QQ | Email | 主页 | 编辑 | 引用


一、所谓“自明朝建立以后,元青花只存在于地下,要么存在于天高皇帝远的国外”。我认为这主要是由当时的国家局势所造成的。元朝是一个热衷于征服的朝代,这就要有经济实力作支撑,而筹资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大量出口瓷器等手工业产品。而且烧制瓷器既方便、成本又低(用不花钱的御土、官柴和轮班匠);还受到外国人的欢迎,这是元青花大量出现在国外的原因。至于“存在于地下”是因为元末时局动乱、人人自危,一些富户和私人窑主为了逃避战乱,将带不走的元青花大器暂时窑藏起来,以备日后变现维持生计,因而出现“中华大地(地面)上几乎不见传世品(元青花)”,并非朱元璋的恶作剧。其实传世品还是有的,那只著名的元民张文进定烧的青花云龙纹象耳大瓶,不是在20世纪曾出现在国内古玩市场上吗?可惜当时无人认识而流落他国,成为至正型元青花的标准器。

  二、至于为什么“皇宫内承传有序的汉唐至宋元的各式名瓷中,唯独没有了元代青花”?我想,现在价值连城的元青花当时并不为游牧民族出身的君主看好,可能他们认为使用元青花不够档次、笨重又易碎,不符合天子身份,哪里有金器、银器轻巧漂亮气派!因此,在元宫内根本就不去用它,明清皇宫也就没有元青花的承传之物了。

  三、上面已经说过,由于当时元青花不是出口就是窖藏,可能连《格古要论》的作者都没有看到过“色泽靛蓝艳丽的元青花”。他所看到的是洪武初期民窑所烧制的那种有窑裂,缩釉,青花发色晦暗、装饰纹样简率的青花器,因此说了“青花及五色花者俗甚”的大实话,并不是因为害怕朱元璋而做了违心事,故意把好东西说成“俗甚”的吧。

  四、所谓“纹饰是瓷器上的语言”,而“洪武朝官窑器故意要同前朝花纹(元代)较劲”,这好像是朱元璋的旨意,是高先生的猜想。不妨我也来大胆猜想一下,是陶工从异族统治下解放出来的内心表露,他们采用在纹饰上“你实我虚,你上我则下”的方式表达进入新社会(明朝)的愉悦心情。我们在史书上可以看到朱元璋的勤政和凶残,也可以看到他的节俭和三宫六院,更可以看到他制造的“文字狱”和妄诛功臣,但就是不见记载“野蛮摧残”元青花的事?我想如果当年真有此事,即使正史不载,野史也会透露。难道“摧残”元青花比制造“文字狱”、残杀功臣还要恶劣?更见不得人?

  五、所谓“(明)立国之初,利用百姓对前朝种族歧视之不满,掀起一场由其操纵,以肃清蒙元文化为名,包括蒙元文化载体元青花在内的大围剿,也就在所难免”。但查阅史书,明立国之初并没有发生过“肃清蒙元文化的大围剿”之事。其中所说的“蒙元文化载体之青花”,无非是说其上的纹饰,据我所见,元青花瓷上所绘的纹饰根本没有歌颂元朝统治者的内容,而有的是汉传统的花卉、鱼草、瑞兽、云龙及戏曲故事等,这与朱元璋的恢复汉制相合,有必要去“肃清”它吗?

  六、朱元璋之所以在洪武二年急着去设置陶厂(建文四年才改称御器厂),那是立国之初大量需要瓷器用于祭祈、馈赠来华使团及宫廷的日常生活用瓷,并不是“主要目的就为封杀元青花”。元青花是“死物”,难道它会与人竞争,非要烧制洪武瓷来“封杀”?


----签名档 --------------------------------------------------------
德藏收藏网欢迎您!
Posted:2009/12/4 22:21:51×
性别:男<br>状态:离线<br>积时:47 分 59 秒
与众不同


等级:新兵
头衔:未定义
帖数:16
金钱:122
Y 币:0
{收藏} 5 信息 | 留言 | QQ | Email | 主页 | 编辑 | 引用


七、把“元青花”与“胡惟庸案件”联系起来没有道理。胡惟庸因“通蒙古”等被诛,难道“元青花”会“通蒙古”?如果说留着“元青花”会使人思元,那么元朝留下来的东西多着呢,岂不都得消灭掉。   行文至此,我们意见已经说完。我认为在“不见史载”的情况下,想像和推理是可以的,但要合情合理,经得起推敲,如有旁证那就更好了。   然而事实说明,朱元璋起义时虽然打着“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旗号,但他实现了消灭蒙元取得政权之后,不可能立即把一切都改变过来,这有一个延续和利用的过程。例如:明朝立国之初,中央机构仍沿袭元制,设立中书省,综理政务;对工匠的管理也沿用元朝的匠户制度等等。   1973年11月,在安徽省蚌埠市(原属凤阳)龙子湖东岸曹山南麓的一座被盗的明朝开国元勋汤和墓中,发现一件未被盗走的精美的元青花双兽面耳大盖罐,可以否定所谓朱元璋曾发动过“清剿”元青花的事情。如果当年真有此事,作为朱元璋的大臣汤和,怎敢私藏元青花并用它陪葬?我想,“大胆假设”,是否应该“小心求证”才对。 亦真亦幻元青花 明清时期为何不见元青花 气度恢弘而又精美的元青花一度曾在中国绝迹,不仅在明清600年间近30个皇朝的臣民不知世上有元青花,就连保存历代传世品最多、最全的紫禁城,在传承有绪的旧藏中,也不见有元青花。明清时期缘何国内少见元青花?它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一段历史? 笔者认为,是中国在明朝时曾有过的封杀,亦即政治清洗,导致元青花从中华大地上销声匿迹。换句话说,在中国历史上,元代青花瓷器曾遭遇过一场不见史载的“毁瓷抗元”劫难,一如秦朝时出现过的“焚书坑儒”和20世纪70年代我们曾经历过的“破四旧”悲剧。元青花遭受厄运的起始年代,约在明朝景德镇设立御窑厂前后,约始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 以物论史,透物见人,笔者的理由有7点: 1.自明朝建立以后,元青花只存在于地下,而世间为何几乎不见传世品。唯在天高皇帝远的异域尚可见到其芳容。 2.宫内承传有绪的汉唐至宋元的各式名瓷中,唯独没了元代青花。若不是明太祖下令清剿,又有谁敢如此造次;若不是发生过惊天动地的全国性“围剿”,又怎会波及到内宫。 3.成书于洪武二十一年的第一部综述全国名窑瓷器的专论《格古要论》,面对色泽靛蓝美丽的元青花,作者为何不以为然地概述为:“有青色及五色花者,且俗甚。” UID1923 帖子1641 精华0 积分3359 阅读权限50 在线时间36 小时 注册时间2007-6-21 最后登录2009-10-2 查看详细资料 TOP 4.纹饰是瓷器上的语言,洪武朝官窑器为何置传统纹饰固有的“共性”于不顾,执意要同前朝(元代)花纹较劲:你右我左;你下我则上(参见2005年2期《收藏》《元“至正型”瓷器纹饰特征与元青花鉴别》一文)。这番意识形态上的针锋相对,意味着什么?这与清王朝在纹饰上跟前朝情意绵绵(明末与清初的许多青花瓷,由于纹饰上的过分相近,其年代常常让人难以断定)和在款识上跟前朝卿卿我我(清三代的不少民窑精品、包括一些官窑器,常常无所顾忌地署以各式“大明”年号寄托款)大相径庭的情景,又说明了什么?上述种种现象,只存在一种解释,那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于政治动机,把属于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元青花,尤其是一些精美的至正型器,斥之为“异端”,并施行了一项不见史载的野蛮摧残,才导致元青花突然蒸发,让代代相传相袭的传统纹饰在元明时分出现了骤变。 5.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誓言“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国之初,他利用百姓对前朝种族歧视之不满,掀起一场以肃清蒙元文化为名,包括肃清蒙元文化载体元青花在内的大围剿,也就在所难免。 6.明朝之所以在洪武二年就设立御窑厂,除宫廷日需外,主要目的就是封杀元青花。“不破不立”,这是明太祖立御窑厂的政治动机。此举开创了景德镇官窑先河,也从侧面反映出明太祖对建立明朝文化的高度重视。 7.明太祖对蒙古旧统治者怀有非常深刻的偏见。譬如洪武十三年,他定丞相胡惟庸的罪名中就有“通蒙古”“通倭寇”这两条“反迹”,致15000人做了朱元璋皇权扩张的冤魂(毛佩琦《明十七帝疑案——朱元璋之胡蓝冤狱》)。 依据上述史实,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基于政治需要,朱元璋在明朝立国之初,曾将气度非凡而又精美绝伦的元青花瓷器,包括元枢府釉瓷、元龙泉窑瓷,或当作妖魔鬼怪,或视作蒙元文化载体,加以围剿扼杀,致使元青花消失近600年。 明朝封杀元青花持续时间应该相当长。因为中原统治者同北元长期交恶,以致“有明一代,蒙古问题始终没解决”。例如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即位不久就命徐达领兵出征北元,“……太祖分封秦、燕、晋、宁、辽、岷等边塞诸王,分镇要害边地,屯驻重兵,形成了一道抵御蒙古的防线”。洪武年间,多次出兵打击蒙古势力;永乐年间,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实际上是把抗蒙总部搬到了前线。朱棣先后5次亲征,使得北部边境稍得安宁。在最后一次亲征途中,朱棣病逝。到了明英宗朱祁镇,竞干正统十四年(1449年)做了蒙古瓦剌部的俘虏。蒙古人曾几次包围北京。北京修外城,是为了防蒙古;徐达、戚继光修长城也是防蒙古。戚继光为明嘉靖、万历时人,隆庆二年(1568年)以都督同知调镇蓟州(今山海关、居庸关一带),加强战备,在镇16年,以功进左都督。从明洪武到万历朝,同北元的战事至少连绵有200年。朱元璋封杀元青花,或许属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目的是从精神领域打击对手,以绝其东山再起。而其后的几朝帝王,一如《正说明朝十六帝》所言:“明朝历代统治者把北元作为心腹大患看待”,在施政方略上均按前朝“既定方针办”。于是,代人受过的元青花一而再地失去了昭雪机会。 星移斗转,清太祖努尔哈赤改变了中原皇帝对蒙元的政策,采取了联姻、讨赏、赈济、重教、结盟、编旗等各种策略。努尔哈赤和蒙古人通婚,成了儿女亲家。皇太极、康熙又继续努尔哈赤的政策。康熙皇帝说过一句很重要的话:“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可以说中国2000年的北方问题,匈奴、蒙古问题,到清朝才算得解。清朝,蒙古没有发生大的问题。沙皇俄国侵略,那蒙古变成中国北方的长城了,满、蒙、汉共同抵御沙俄的侵略,这是一个大的历史功绩……奠基者是谁?经始者是谁?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百家讲坛》:阎崇年说《清十二帝疑案》之努尔哈赤) 有关满、汉民族和睦相处的概况,从清初明末难分难解的瓷器纹饰上,从清三代官窑瓷器以及民窑瓷器无所顾忌地署以各式“大明”年号的写款形式上,我们可窥一斑。遗憾的是,此时的民族和谐对于元青花而言并无实际意义。因为元青花在人们记忆中已不复存在,即使相见,又有哪个能辨识。

「该帖子被 与众不同 在 2009-12-4 22:23:18 编辑过」



----签名档 --------------------------------------------------------
德藏收藏网欢迎您!
Posted:2009/12/4 22:22:30×
性别:男<br>状态:离线<br>积时:47 分 59 秒
与众不同


等级:新兵
头衔:未定义
帖数:16
金钱:122
Y 币:0
{收藏} 6 信息 | 留言 | QQ | Email | 主页 | 编辑 | 引用


有关元青花的面世数量,长期以来学术界一致认为:“目前全世界收藏的基本完整的元青花瓷器大致为300多件,其中大部分流失在海外,英国、法国、美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阿曼、日本、印度、伊朗、土耳其等国……尤以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和伊朗阿德比尔寺院收藏最多,前者收藏70多件,后者收藏30多件。国内收藏有120件左右,且大部分是1969年以后陆续出土的……其中较为重要的发现有:元大都遗址、江西省高安市元代窖藏、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等。”(吕成龙《元代青花瓷器识鉴》)这个统计数与冯先铭先生10年前所说“就目前的收藏来看,无论从质量和数量上,国内的收藏逊于国外。总计国内、国外的全部藏品在内,元青花瓷的总数大致在300件以上(《中国陶瓷》)”基本一致。

然而近年来,国内收藏圈子里不时冒出“民间藏有大量元青花”的惊人消息。一些涉猎古瓷收藏时间不长的爱好者,靠着工薪,两三年里却收藏到数件、十数件精致的元青花。更有人凭借手中拥有上百件或数百件元青花的“事实”,著书立说,证明中国民藏元青花质量、数量都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并足以与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和伊朗阿德比尔寺院藏中国元青花瓷媲美。根据这些资料,有学者推断“全国民间收藏元青花约有3000件”,还有人估算出民藏元青花达5000件之多。他们的愿望同考古发掘物中的元青花是填补国内博物馆元青花空白的重要来源,亦是学术界统计出“国内收藏有120件左右”元青花的主要依据。遗址中,元大都功不可没。马希桂在《简论元大都遗址出土的瓷器》一文中说:“首都博物馆是北京地区博物馆中收藏元青花瓷最多的单位。现有出土和传世元青花瓷16件。其中尤为重要的是1970年旧鼓楼大街豁口东发掘的元代窖藏。窖距地表深不到半米,上面覆盖着一个瓦盆,内藏青花瓷10件,青白瓷6件……从元大都出土的青花瓷可以看出,有些器形独特新颖,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为国内其他地方所不见。如旧鼓楼大街豁口东窖藏出土的青花凤首扁壶,全国仅此一件,弥足珍贵。”但是,笔者见到完整的青花凤首扁壶,起码有10件。有一爱好者一人度藏了两件,他说,旧鼓楼那件是破的,是当年几个蒙古士兵喝完酒后随手扔掉的,而他的,系来自元代统治者的老家——内蒙古大草原。

河北保定窖藏非常出名,虽规模不大,秘藏的元瓷也只见11件,但除2件白釉器和3件蓝釉绘金彩器外,还有元青花梅瓶和玉壶春瓶4件,又有一对元青花釉里红镂雕花卉纹盖罐,且都堪称国宝级,由此让保定名震天下。

藏瓷数量最多的属江西高安窖藏,出土龙泉窑青瓷168件,钧窑瓷3件,景德镇窑的青花、釉里红、青白釉、卵白釉瓷68件。在这批出士瓷器中,尤以18件青花瓷(觚1、罐2、梅瓶6、高足杯9)和4件釉里红瓷(罐、瓶、匜、高足杯各1)最为稀世名贵,其精良的瓷质、别致的造型、细腻的纹饰令中外陶瓷专家为之倾倒。


----签名档 --------------------------------------------------------
德藏收藏网欢迎您!
Posted:2009/12/4 22:24:23×
性别:男<br>状态:离线<br>积时:47 分 59 秒
与众不同


等级:新兵
头衔:未定义
帖数:16
金钱:122
Y 币:0
{收藏} 7 信息 | 留言 | QQ | Email | 主页 | 编辑 | 引用


内蒙占地区亦属元青花“高产地”。为此,呼和浩特市赵爱军先生很自豪地在《内蒙古出土之元代青花瓷》一文里云:“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内蒙古地区发现了十几件元代青花瓷器,主要有内蒙古博物馆藏瓷罐和大盘各1件,呼和浩特市博物馆藏高足杯1件,锡盟多伦县文化馆藏盅2件,赤峰市翁牛特旗文管所藏高足杯2件、龙纹玉壶春瓶1件,赤峰市林西县博物馆藏高足杯2件、碗和盘各1件,赤峰市松山区元代窖藏出土龙纹高足杯6件,通辽市博物馆和文物商店各藏玉壶春瓶1件,兴安盟乌兰浩特市文物站藏碗1件。此外在阿盟额济纳旗绿城子遗址和伊盟乌审旗三岔沟古城内还发现了许多元代青花瓷片。”他还说:“从以上资料看,内蒙古元青花发现数量名列全国前列,均为餐饮用具……内蒙古地区发现的元代青花瓷器,多由南方景德镇传人,是研究元代青花瓷器的宝贵实物资料。”(2004年第5期《收藏》)以此算来,偌大的蒙古大草原平均每3年才发现1件元青花。但民间有关内蒙元青花缠枝花卉海水纹菱口大碗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藏古发现元青花的故事却特别多,笔者不止一次地被持“宝”人告知,“此件出土于内蒙古”,“那一件也出土于内蒙古”,好像内蒙古遍地是元青花,而且件件堪称国宝。

上述最新考古发掘资料表明,除了元大都遗址及一些窖藏,从其他方面获得元青花,都是十分零星的。至于传世器,也就更为罕见,就连以传世品保存最多、最全著称的北京故宫,旧藏中虽然“既有宋代五大名窑的贡品,也有明、清两代各类御用器,唯独没有元代的青花瓷器。即使是现存的元代其他品种旧藏瓷中,也只有少量的祭祀用品,如元龙泉窑藏草瓶、元龙泉窑大尊、元钧窑天蓝釉大罐、元景德镇蓝釉白龙盘、元卵白釉盘等”(叶佩兰《元代瓷器》)。为此,故宫博物院在1949年后,不得不靠“收购或外地博物馆拨交的墓葬出土物”来弥补这一空白。


----签名档 --------------------------------------------------------
德藏收藏网欢迎您!
Posted:2009/12/4 22:24:40×
性别:男<br>状态:离线<br>积时:47 分 59 秒
与众不同


等级:新兵
头衔:未定义
帖数:16
金钱:122
Y 币:0
{收藏} 8 信息 | 留言 | QQ | Email | 主页 | 编辑 | 引用


需要冷静思索的“元青花”收藏热

元青花的仿制历史仅有30余年,可是,市面上涌现出的元青花却铺天盖地,这是什么原因?是由于背后的利润与暴利。元青花属中国陶瓷艺术瑰宝,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其绘画图案明快雅丽,造型精美而又气度恢弘,加之存世量少。所以在国内外艺术品拍卖会上十分引人注目,一件元代青花瓷器动辄以数百万、上千万港元成交。2003年秋在北京华辰拍卖的一件元青花行龙牡丹纹兽耳大罐,罐口与颈残,用金属物镶配,但经多轮角逐,仍以高出估价4倍多的209万元人民币成交。而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竟然拍得2亿多元人民币,创下中国古瓷拍卖价格之最。在利益驱动下,景德镇仿烧出大量元青花瓷,其中有的作为仿古工艺品,有的则以假乱真,制假者从中牟取暴利。

不断接踵而来的元青花会是真的吗?假如藏友保持一颗平常心,收藏爱好者的鉴赏能力再提高些,可以相信,假的无论如何成不了真。笔者曾多次提醒收藏者,上手时一定要谨慎,因此而被网友戏谑为“劝阻派”。同获此誉的还有年近七旬的马广彦先生,“宁为诤友,不作谄朋”的信条令他不辞辛苦写出大量文字。难能可贵的是马广彦先生还撰文《我的元青花之梦》,用自己的挫折,实话实说,劝阻藏友们不要轻信各式各样的“元青花”故事,不要乱扔冤枉钱。

来源:《收藏》2007年第9期


----签名档 --------------------------------------------------------
德藏收藏网欢迎您!
Posted:2009/12/4 22:25:01×
性别:男<br>状态:离线<br>积时:7 小时 9 分 13 秒
小城春秋


等级:新兵
头衔:未定义
帖数:82
金钱:346
Y 币:0
{收藏} 9 信息 | 留言 | QQ | Email | 主页 | 编辑 | 引用


元青花近几年地下出来太多了,我见过一米五以上的有款元青花,精美绝伦,沒有可仿性!专家见的太少啦!!!!!!!!!!!!!!!


----签名档 --------------------------------------------------------
德藏收藏网欢迎您!
Posted:2009/12/5 10:11:28×
 每页10条,共2页,合计15条记录分页:« 1 2 »转到  

执行时间:0.078125 秒 数据查询:9次
版权所有:德藏收藏网(www.decangwang.com) 地址:中国·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