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型元青花——汉民族解放的颂歌
至正型元青花——汉民族解放的颂歌
一.至正型元青花的历史背景
藏于英国达维特基金会的代有至正十一年题记的中华瑰宝青花云龙纹象耳瓶,是举世公认的‘至正型元青花’的典型代表。它的颈部有一段代表历史时代的有名的题记文,其题记文是“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副。祁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现在以我个人的浅薄理解、管窥蠡测、试着来分析一下这篇题记文所提供的当时的社会背景信息:
1,‘胡净一元帅’是何方神圣?
也许自己孤陋寡闻,也许自己对宗教知之甚少,在‘儒,释,道’三教中居然未能找到‘胡净一元帅’这个神道。然而却在元代末年串连汉族反抗元朝统治的秘密宗教组织‘白莲教’的机构设置里见到了‘元帅’这个称谓,那么‘元帅’是什么呢?在白莲教里‘元帅’就是基层教坛坛主的称呼,也就是白莲教里的一级领导人。当白莲教里有什么重大活动则由坛主通知和组织所辖教民参与,当信教的教民需要到教坛进行什么祁福或祭祀活动时,则由坛主代为进行。那么是否可以由此推测:‘胡净一元帅’不是神道,而是一个人,是一个白莲教的领导,他的名字就叫‘胡净一’,这样、也就说通了象耳瓶题记里最后一句‘胡净一元帅打供’的话头,其含义也就是祁请坛主‘胡净一元帅’代替事主将‘香炉花瓶一副’供奉给教坛并代事主祁福的意思 。诚如是、则可以说、题句文的主人公张文进喜舍象耳瓶的地点并不是什么庙宇、而是元末反元秘密组织白莲教的教坛。
2.张文进其人
另外、从这篇题记文字里可以看出,象耳瓶的主人公张文进是一个白莲教的‘奉圣弟子’。‘喜舍香炉花瓶一副’是喜舍给白莲教里称之为 ‘星源祖殿’的这样一个教坛的。由于我不知道白莲教的教坛祭祀规格。也不知道这个‘香炉花瓶一副’究竟包含香炉大小几种规格各几只,花瓶大小几种规格各几对,但这段文字起码可以证明,能用得起贵比黄金的钴料,烧制、绘制如此高档、大气的青花瓷器来‘喜舍’给教坛。决不是普通人家,应是当地有名殷实大户。个人推测:也许直接就是一个当地瓷器窑厂的老板、或者是当地有名的瓷器批发商‘瓷头’,也就象‘水浒’里的‘浪里白条’张顺被众鱼户称为‘鱼头’一样的人物。
3.‘祁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说明了什么?
象耳瓶的题句里说清了主人公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副’的目的是‘祁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个人初浅的猜测认识是:这句话提供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张文进的子女并不在张文进的身边,为什么呢?个人理解:假如张文进的子女在身边、则这句话的语气应该是‘祁保合家清吉平安’一句话就可以了,而不会把‘子女平安’单独提出来作一个专门的话头。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张文进的子女们在哪里呢?合理的解释就是张文进的子女们已经被白莲教组织起来、或者说年轻教民们自愿参与、已经去加入推翻蒙古元朝统治的汉民族解放运动中去了。老人在家担心子女的安危、到教坛‘祁保合家清吉’, 再另外重点祁求‘子女平安’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只不过这也仅是个人对象耳瓶题句句法的理解而已。
4,‘喜舍’说明了什么?
南宋灭亡后,蒙古族统治中国将近百年,在长期的统治中,将国民分为几等,汉民族无论士农工商均为最低等,十家一把菜刀、拴于井台、一人出错、十家连坐,过着奴隶般的生活,蒙古人对汉人想打就打、想杀就杀,在这样的残酷统治下、汉民族为寻求自身的解放、元代晚期就秘密组织和发展了反元的‘白莲教’,通过宗教迷信的形式、串连各阶层的汉人、准备推翻元朝的统治。象张文进这样的当地殷实大户都成了‘奉圣弟子’,就说明了白莲教组织在当时是如何的得到汉族民众的拥护了。早在1333年、‘白莲教’首领彭莹玉就在大江南北组织领导了反元的武装斗争,过后白莲教组织不断发展壮大、领导的反元武装斗争也越演越烈。据元史载、1351年也就是至正11年、湖南、湖北、江西一带(包括景德镇地区)曾一度被起义军占领,虽然当年被元军击败,但元朝统治者也只收复和控制得了城市地区,其广大的乡村仍然在白莲教和起义军的控制中,几年后、以徐寿辉、陈友谅为首的一支起义军就彻底战胜了元军、赶走了蒙古统治者、建立了起义政权、国号‘大汉’。可以说、 1351年也就是至正十一年前后是整个大江南北以及两湖、江西地区汉族起义运动大发动、大发展的一年,起义浪潮在乡乡村村、如火如荼、风起云涌、广大汉族民众齐心团结、努力奋斗、摧毁和清洗了元朝统治阶级在乡村的基层政权和势力,汉族民众挣脱了枷锁、得到了解放、大家弹冠相庆,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年轻的教众也踊跃加入彻底推翻元朝统治的民族战争中。主人公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副’中的‘喜舍’二字已将喜悦之情表露无余。而画工们也是饱含喜悦的激情在创作,画笔下流露的是解放的欣喜、胜利的欢呼、心灵的歌唱。所以其作品直到今天、都还是那么恢弘大气、震憾人心和充满激情。具有的艺术魅力决非是在统治者压榨下战战兢兢的应命之作所能够达到的。
个人通过初浅分析后觉得、以至正十一年象耳瓶为代表的至正型元青花已经不是蒙古王朝的产物,而是元末明初汉民族的产物、也是汉民族挣脱蒙古统治枷锁后、得到解放的物证,与蒙古统治政权并没有什么关系。
二,元末明初丧葬习俗与人物故事绘画的兴起
在元末明初几十年的时间里、由于有汉民族推翻蒙古统治的战争、以及汉民族起义军之间争夺政权的战争,导致人口大量死亡,迫使向来重视丧葬习俗的中华民族的死亡文化不得不作符合当时条件的改变,那么、改变了些什么呢?
试分析一下三件国宝瓷器里传递的信息:
1,‘萧和月下追韩信’与沐英,
大家知道、沐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马皇后的义子,也是朱元璋在推翻元朝统治以及与其它农民起义军争夺政权的战争中的得力战将,特别是在后期他领导收复了贵州、云南等大片国土,并征服了缅甸。他开疆拓土的功绩、为明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据说他在马皇后病逝后由于悲伤过度而在南京死去,事实究竟如何不得而知,总之是英年早逝了。而考古发掘则在他的墓葬中出土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青花梅瓶。这个梅瓶‘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图画故事却生动体现了沐英的身份、地位、战功与业绩,可以说沐英就相当于朱元璋的‘韩信’。当沐英盖棺论定后、韩信故事就是对他一生功绩最好的赞扬,对于沐英来说、这个故事图罐也就是他最好的形象墓志铭。
2,‘蒙恬将军’与汤和,
同样、汤和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同乡、把兄,又是朱元璋参加农民起义军的领路人和介绍人,虽然在后来的进程中、朱元璋已高居其上、成了主子,而汤和并未忌妒、也未背叛,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支持朱元璋,最后成为明朝开国功臣和名将,而汤和墓出土的‘蒙恬将军’玉壶春瓶也正象沐英的‘萧和月下追韩信’一样、也是汤和毕生事业与功绩盖棺论定后的最好赞扬和最好的形象墓志铭。
3,‘尉迟恭单骑救主’与朱文忠,
朱文忠、是朱元璋的侄子,年青有为、英勇善战。在一次农民起义军之间争夺政权的战争中,朱元璋身陷险境、差一点就丢了性命,是侄子朱文忠拼死奋战、救了朱元璋一命,至此、朱元璋对他是十分感激和信任。后来、由于朱文忠居功自傲、尾大不掉、不听号令、朱元璋不得已而杀了他,但在心里仍然记挂着他的功劳,当取得政权、建立明王朝后、便将他的儿子分封到广西为藩王。现在、恰好在广西发掘出土的青花大罐所绘制的图画故事恰好就是‘尉迟恭单鞭救主’。在‘说唐’故事里说的是尉迟恭单人匹马、奋勇救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命,而朱文忠也是奋不顾身救了朱元璋的命,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朱文忠就是朱元璋的‘尉迟恭’。而‘尉迟恭单鞭救主’故事图罐也就是对朱文忠事迹最形象的追悼和纪念,也可以说就是他的墓志铭。
从以上三个出土青花瓷器中所绘的故事内容与墓葬主人的关系,我们是否可以从中领悟到一个共同的信息,那就是:陪葬瓷器上的绘画故事都无一例外、恰如其分的反映了墓葬主人的身份、地位、生前的成就业绩,而故事内容又都是可以成为对墓葬主人具有赞扬性质的形象的无字墓志铭。
通过对以上实例的分析,我们是否可以对元末明初时的丧葬习俗作一个假设和推测:
由于中华民族崇信誉、重礼教的文化传统,生者对死者的怀念,当人死后、生者都希望他能在阴间生活得很好,就大量的陪葬一些物质财富。可是到元末明初时、由于连年战乱,当时的元军及各个不同势力的农民起义军、都在大量的向老百姓征集战争物资,致使民间已没有多少物质财富了。加之战争中青壮年的大量死亡、老百姓无故遭难、饥饿疾病等等原因也造成的大量死亡。自然而然人们只好放弃物质财富的陪葬、而选择了以青花瓷器代替物质财富来对死者陪葬了。而使用青花瓷器代替物质财富进行陪葬有以下好处:一是按照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观点、瓷器是火土之精、用作陪葬可以发旺坟地风水、为后人带来福气。二是战争期间各农民起义军争夺政权、划地割椐、势同水火,路途根本不通、致使大量生产的青花瓷器无法出口、没有了销路、日常生活又使用不了、只好用作陪葬还较为合适。三是瓷器供大于求、价格便宜、陪葬得起。四是瓷器在和平时期是高档产品、用来陪葬、则会使死者更风光、生者更荣耀。
作为瓷器生产地的统治者来说、陈友谅占领时期也好、朱元璋占领时期也罢、对此变化也是乐见其成的,原因是:、无论是谁、在未有能力统一全国之前、青花瓷器的外贸销路都不会打通、而已有的生产能力又不能停、停了以后就没有了财政收入、又怎能积累战争资金。所以、扩大内需,在社会生活使用不了的情况下鼓励丧葬,能最大限度的增加收入、增加就业、减少损失。这样、青花瓷器被用于对死者的陪葬、逐逐渐渐也就成为了一种新的时尚和风俗,后来这种风俗不止在民间、也发展到上层、也就才会有‘萧和月下追韩信’,‘蒙恬将军’,‘尉迟恭单鞭救主’等等这样的青花瓷器在王公贵族的墓葬里出现了。
由于战乱期间、瓷器的消费对象由外销转成了内销、而汉民族更加喜爱中华文化、更需求绘有以中华文化有关的历史故事题材的瓷器。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生产的原动力。这样也就促使了至正型元青花的纹饰逐步由西亚、蒙古纹饰向中华民族所喜爱的纹饰转变,特别是以中国古代人物故事为题材的纹饰更是大受欢迎,各窑场都力求创出新题材、新产品,只要有了好的题材、精美的画图、也就有了好的拳头产品、也就能多占一些市场。各窑场画师们也就挖空心思、争奇斗艳,创作出了许多中华文化故事题材的青花瓷器,也就使元末明初丧葬使用时对青花瓷器故事的题材有了较多的选择。例如:
上层武将人物死亡后可以选择: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水浒故事、古代名将故事等等。
上层智谋人物死亡后可以选择:鬼谷下山、三顾矛庐等等。
上层文人学士死亡后可以选择:高士图、携琴访友、竹林七贤、岁寒三友、竹石芭蕉等等。
贵妇人或富妇人死亡后可选择:昭君出塞、貂婵拜月、西施浣纱、贵妃梳妆等等
还有什么西厢记、再生缘、三娘教子以及其它富贵牡丹、龙凤纹、田园花草、莲荷鱼藻等等题材、数不胜数。
当某一件青花瓷器、所创作的新题材受到人们的喜爱而出了名时、便成了某个窑场的拳头产品、市场就会热销、而其它窑场也就会争相效仿。可以这样理解、任何一个题材的作品在当时都是一个不少的数量、只不过由于各自对器型的选择、胎釉的制作、青料的使用、以及纹饰绘制水平的高低、手工制作的差异等等、各个件器之间都不会相同罢了。当有钱有势、或者愿意出高价、需要高档产品时,那么、窑厂老板由于有了丰厚的利润,就会安排最好的窑工,淘洗配制出最好的胎釉料、调配使用发色最纯正的青花料、用最好的制作工艺,挑选或者聘请最好的画师、画出精到的图画,最后烧造出经典的产品。当一般大路货产品则不管胎釉、青料配制、器型制作、绘画纹饰等等各道工序都会与上等的产品有较大的差距。另外还有穷家小户、由于钱少、只要便宜、达到使用效果或办事目的就行了。那么、窑厂老板可能就只安排学徒工们来操练技术而已、各种材料都可能只是下脚料,而生产出来的产品则器型、纹饰等等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在几百年前看来、这些都只不过是手工产业经济中普通的管理手段、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但到了几百年后的今天、却成了认知上的大麻烦、大问题,这也许是古人们想不到的吧。
三,元青花的画师
在蒙古人的元代、凡是南宋汉人都是最低等级的人,根本不分什么种田的、做工的、读书的或者小生意人、小手艺人等等,统统都一样。什么知识分子、文学家、艺术家、画家一概不算。没有什么‘学而优则仕’、也没有什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人、知识分子、文学家、艺术家、画家群体要喂饱自己、养家糊口,其能力比农民、工人、生意人、手工业者还要差,因为他们不能直接生产社会财富,既不会种田、又不会做工。他们所能做的、就是为同是最低等级阶层的工、农大众提供一些文化服务:读书人、知识分子们教教书、写写信、写写对联、写写日常运用文等等来换取报酬。文学家、艺术家们则为工农大众、平民百姓们说说书、讲讲故事。或者把一些精采的故事重新编写一下、穿上服装、配上民歌、音乐等来表演给工农大众、平民百姓们看,这样、也就变成了工农大众喜欢的艺术形式——戏曲。而以往文人学士们反复吟颂的唐诗、宋词也只好搁起,从高高的殿堂上下来、熟悉民间的乡村哩语、重新创作出了工农大众、平民百姓能通俗易懂的、口语化的、更加生动传神的诗歌体裁——元曲。然而、也正是知识分子与工农大众之间没有了文化差别的等级观念,真真实实的与工农大众生活在一起,得以充分汲取民间营养、从而取得了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极其辉煌的成就。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文学巨著以及窦娥冤、西厢记等艺术作品就是由于众多文学家、艺术家们为工农大众、平民百姓们说说书、讲讲故事而产生,再由文化艺术巨匠施耐庵、罗贯中、关汉卿、王实蒲等从中加工提炼而成书。元代的文化艺术成就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而元青花的画师们也正是一批这样的艺术家和画家群体,他们为了填饱自己的肚子、为了全家人的活命只好放弃在纸上作画,以自己绘画方面的一技之长来为瓷器窑场老板打工,在瓷器上作画来换取报酬、维持生计。他们的绘画技艺、决非一般窑场画工可比、他们每创作出的一个艺术题材、都是窑厂的拳头产品、特色菜。他们是瓷器绘画领域内的巨匠,他们所创作的元青花绘画,也就相当于瓷器绘画艺术领域的‘元曲’。而他们也相当于无名无姓的‘关汉卿’、‘王实蒲’。
当明朝江山一统后、政权稳固了、开始了科举考试,知识分子的群体们有了新的出路、未来的前途又是‘学而优则仕’了、又可以通过读书考试当官了。他们又与工农大众分离了,再也不需要到窑厂绘画打工了,而瓷器绘画那自然是工匠们自己的事了。所以、明代以后瓷器上的绘画就再也没有达到元青花绘画的艺术高度了。即便后来明、清官窑的画工也是艺术家、画家充当,但那都是些应命之画、而不是自我创作,更没有那种长期饱受压榨、一但得到解放后发自内心的喜悦、并由此而产生出的创作冲动与激情。虽然极尽规距而精细美观、然而确缺乏激情与豪气了。所以、元青花就是元青花、它是一个民族解放的见证,它所代表的时代、以及艺术上的辉煌成就、则是不可替代的,就象‘元曲’的不可替代一样。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