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汉以来的半瓷到瓷的演变进程,假如我们将其全然可以过目一番,我们会发现,自元以后二元配,那只能是一个粗略而一般性的概论说道而已。事实上从汉代开始的绿釉瓷器的胎质之中就已经不是纯一的胎土,早有玛瑙等原粒石加入。而汉以后玉粉、宝石以及水晶和其它宝贵元素都有添入,而其内含的多元素远远超越我们现今人正常的思维想象。而当我们将各个时代、各类器胎的断面全然可以做个比对和探究时,令我惊叹。有的瓷胎纯属玉膏一般,是多元配方下的完美结合的精绝美妙,令人惊叹。而最丰富多样的唯属五代柴之器。以釉彩宝石、玛瑙、玉粉、水晶瓷石合一的胎质,坚如钢,这也就为我们找到五代之柴薄如纸类器的高四十公分之器是何以能够直立的答案。而假想一下,假如不是,那些最优良、最坚硬合宝材料作为支撑,那么宋以前便真难以出现大器了。但从现今以往出现的各类器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宋以前瓷类大器,宝相对为少,但确也有出现包括宋代汝官器,40CM左右的也可见之。这说明,瓷胎的配方,自汉以后就远远超过我们的理解和想象范围,而不该将我们完完全全局限在一元配和二元配的思维之中。事实上,自元以后出现了大盘、大盆、大缸、大瓶之类的大器,这当然与良好的二元配是密不可分的,但又是仅仅是二元配便可以做到吗?事实上,仍不是那样,我们能看到尤其是在宣德一米二以上的大盘和高一米四以上的大瓶的器物,我们能观到所入内的各种宝贵元素占了相当的比例。假如我们拿一块和田玉和这种特大传世器相对比,其温润透闪度、玉化质感几乎一样,当然御用器物除外。这说明我们平常所言及的一元配、二元配也仅仅可以对一般器而言,而在历朝历代的特殊器种面前,则应当在认知上有种超越的理念。如此,便可以既能总体把握一元配到二元配的尺度,又能合理准确的依据实物寻其正确的可断依据,这样会少走弯路,不致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