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有资料显示,紧皮亮釉器出现于宋代官窑器中。宋时此类器物多开片。元代此类器少见,明至清多见,多不开片。那么是何以形成瓷器中的紧皮亮釉的特征呢?
一般认为,紧皮亮釉器缘于温度。认为极高的温度使瓷的釉面瓷化程度高,于是形成了紧皮亮釉。笔者认为,温度可以促使紧皮,而亮与不亮则应当源于釉中多元素的含量。我们发现,自宋以后,凡一切紧皮亮釉的器物,都釉面晶莹剔透、五光十色、珠光宝气,和它器一比,鹤立鸡群。于同类大小、厚薄一致器一比较,则手感极沉,说明内含的元素比重较大(当然也多为釉料合一的器面上又另上了透明釉所致)。我们知道器中玛瑙、玉粉含量多的发钢声,而此类器发脆钢声,用50倍放大镜观其釉下,呈现宝石之多色光。由此可见,凡紧皮亮釉之器,在入其它多元素,之中以外还添入了相当比例的宝石元素……正是由于有宝石等稀有元素的入内,才改变了釉面的性能和结构。那么是不是只要添入了宝石的成分,就一定会导致紧皮亮釉的形成呢?那么为什么北宋汝官器也有宝石添入,都未见紧皮亮釉的表现特征呢?这说明一个是量的问题,而另一个是综合配比问题,其三是温度问题。如果三者都达到一定的条件时,那么便会形成紧皮亮釉的特征。
其次,我们在所见的此类器中,虽然自宋到清相距近800余年,但它们摆在一起时,纵然年代上差距老大,但却从釉面的反映近乎为同一时代之器(多人认为这些宋官器为假)。这会令人们感到不解,但如若你明白了它们釉中的元素中添入了大量的宝石粉时,也许就可以接受这一现实了。而当我们有幸能见到汉代墓葬中出土的宝石时,将它和现今宝石放在一起,除了光的亮度透点深邃之光差外,别的看不出什么,难分伯仲。
现实当中,正是由于人们不能认识到宝石入釉这样一个事实,于是这种真正的国宝器被误断错判这是令人心碎的,而且,这种错误,屡屡出现在名气很大的专家身上,这是一种悲哀。
紧皮亮釉之器,无论何者年代之品,都不失为国宝之精英。因为,除了它的原料名贵至极外,这种器物不是一种、两种条件具备就能烧成的,而是多种条件下的总体完美的组合,因而名贵之极!
紧皮亮釉是一个概念,而仅亮釉又是另一个概念。后者多在釉料合一器上出现,当然也因二次挂透明釉而形成。如宋钧、宋官、宋哥、吉州窑的进贡青花器等也出现,以至在唐邢白窑的高温器上也有见。足见它的出现与形成,是古人劳动的结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