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青花在认定上存有争议,还被人们引起重视和注意。也许是缘于:一.稀有;二因青花当时发色不纯,没有形成当时的管家主流用瓷。构成的原因,应当是一元配的太多局限影响了它。由于瓷胎无法承受1300度的高温,因而没法满足青花成色的发色要求。但我很同意有些朋友的看法:“文化传承应当是有序的”。而正因为有了并不完美的唐宋青花的创新赏识,才有元青花的改进成功、发展与鼎盛。
事实上,在唐宋时期也有发色好的器物,而发出非常浓艳纯正的蓝色之根本原因,其实是胎表与釉之间有一种可以构成胶质化、如浓浆液似的保温层,这种条件可以令它们发出最纯之色。如唐代的青花人物器和宋代官窑盆类有“供养舍利……”等字迹的青花发色就非常之好,这其实是胎与器表釉中的玛瑙、玉粉在烧制时可以给青花发色提供了最佳的恒温发色条件之故。但我们从大量的唐器和宋吉州窑器中的发色总体看到发色为灰暗、黑淡青与黑青色,这说明它不仅仅是一个温度问题,而主要还与胎质粗而疏松釉相当密切的关系。而这种情况纵然在二元配开创阶段的元早期,发色虽有改进但也是现黑灰青之色,只是在一步步改进了胎质之后,才走向了成熟与完美。而如果我们将唐宋时代发色好的,尤其是宋代官窑青白釉盆中书青花“供养舍利……”字的发色展示给天下,人们很难相信,宋时青花发色就全然达到了艳丽纯正之色。
关于学术界有人之所以否认唐青花是此,唐青花多为低温器,但事实上邢窑器中就有不少高温青花器,而且超越1200度,并且是进口青花料,器物大到20cm小到10cm皆有。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有人提出唐宋青花用的国产青花料。笔者认为,唐宋青花料从已有的物证看,皆为进口料。现实地说,当时青花器的制作应用范围并不是很广泛,而且创烧时期用料不大,多为中小器,只在宋时多为大器。但纵然如此,当时仍极少,不存在因大发展满足不了需求而发掘国产料的条件与可能。国产料的运用应早不过元。因为只有成气候了,釉广泛的市场了,才应具有开拓、寻找其替代物的可能。世间万物的发展,都应有其自身的规律,不该一会东,一会又西;一会否认,一会又承认的离了谱。
综上,无论是唐青花,还是宋青花,不论发色好还是不好,两者是的的确确客观存在的。而且从唐代开始高温器已有,而且宋时有刻“政和元年”之款器,也有书写“明道”年款器的,而且不仅有青花器,还有青花挂彩器。这完全是铁的事实。因而,当不存在争议。唐宋青花实实在在为元青花的成功与发展做了铺垫。而没有唐宋青花这种根本的创业之路,并不可孕育出成熟的元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