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您尚未 [登录 - 注册] ┆ 在线 ┆ 风格 ┆ 帮助 ┆ 


--> 标题: 试谈何以形成永宣青花的两大特征
您是本帖第1649个阅读者。
性别:男<br>状态:离线<br>积时:8 个月 29 天 21 小时 44 分 42 秒
藏友


等级:上尉
头衔:未定义
帖数:639
金钱:7860
Y 币:1
{收藏} 楼主 信息 | 留言 | QQ | Email | 主页 | 编辑 | 引用
试谈何以形成永宣青花的两大特征

收藏拥有永宣青花的官器之人,一定深谙永宣青花有两大十分鲜明的特征:永乐釉下的胎骨是凹凸不平的,和宣德的桔皮纹。这是除了御用特殊器物之外的多数器共存的现象。那么它们的这种极具特色的现象是如何形成的那?

我们知道古瓷的胎泥如同发面一样,要进行发酵,而这一过程长达数年。元代时外国友人马可波罗曾说过,发酵要三、四十年,我们虽不可亲身体验,但可以说发酵多年是客观存在的。而我们从历史的角度上来看,元末在至正二十年左右,当时的景德镇就被洪武的军队所占领,在至正二十八年后的洪武元年,明朝建立,时为1863年。那么,也就是说进入元末的这个阶段,一直处在战争交替之中。我们能见到洪武早期的瓷胎至洪武在位的三十一年,瓷胎总体不存在这种凹凸不平的现象,瓷胎与元至正时期的总体一致。但进入永乐时则出现了极大的差异。应当说这种现象是胎泥中有发的好与发的不好的两种掺和造成的,但绝不会有生泥。因为生泥会在烧时自动开裂,而由于发酵好的会在烧制时膨胀系数增大,发酵不甚好的膨胀度会小。于是,纵然在烧制瓷时很平整,但一经烧,定会出现这种凹凸不一现象。这可能是在洪武时代留下的窖泥,在永乐时郑和下西洋的贸易量过大,发好的窖泥自然不够用,导致出现窖泥混合。比如说,十年的泥中加入了两年的泥,如此两者混合经烧后,便形成了这一局面,这便是永乐青花的特征所在。关于宣德的桔皮纹,这应当离不开永乐时,因为已经尝到了因窖泥发酵不足,而导致瓷器表面的突显特征。于是,扩大了窖泥的储备。我们常明白矫枉过正的道理,正是由于宣德时的窖泥发酵达到了极纯,而又有过极,于是桔皮纹极为明显,成为我们认识与识别的特征。这便是上述二者突显特征的主要原因。但是在永乐和宣德的御用特殊器物上,都绝不如此,它们应当仅限于一般官窑,至于御用器上述特征原则上则不会出现。因为上面的突显特征,也是当时不完美的表现。而作为皇帝一定不会让这种器物摆在面前,这原则上是一定的。现存物证也证实如此。



----签名档 --------------------------------------------------------
德藏收藏网欢迎您!
Posted:2009/10/30 15:57:17
 每页10条,共1页,合计1条记录分页:« 1 »转到  

执行时间:0.140625 秒 数据查询:10次
版权所有:德藏收藏网(www.decangwang.com) 地址:中国·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