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您尚未 [登录 - 注册] ┆ 在线 ┆ 风格 ┆ 帮助 ┆ 


--> 标题: 自贱自毁,何以圆梦?
您是本帖第1359个阅读者。
性别:男<br>状态:离线<br>积时:24 小时 50 分 0 秒
文人墨客


等级:新兵
头衔:未定义
帖数:18
金钱:55
Y 币:0
{收藏} 楼主 信息 | 留言 | QQ | Email | 主页 | 编辑 | 引用
自贱自毁,何以圆梦?

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的物质载体,专家们称之为“文物”;中国收藏家为了“避讳”、或者说为了与国际“接轨”,把它们叫做“古代艺术品”。“文物”也好,“古代艺术品”也罢,它们都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和文明成果的载体,都凝聚着中华先民的血肉与灵魂,体现着华夏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儿女生命的一部分,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也是全人类文化与文明的一部分。


  一、中国古代艺术品保护现状

  在新中国建立之后的六十多年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实施已经十二年的今天,中国“文物”或者说“中国古代艺术品”保护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呢?


  1、公立博物馆对古代艺术品的保护引起“天怒人怨”

  据权威部门统计,我国目前各级各类公立博物馆共有2083家,馆藏文物1469万余件(組)。公立博物馆承担着党和人民所赋予的专职收藏、研究、保护古代艺术品的神圣使命,国家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保护了几十年的结果却令国人寒心、让世界人民耻笑。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2013年“两会”期间披露:“历时3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文物腐蚀损失状况相当严重。根据调查统计分析,处于濒危腐蚀程度的文物29.5万余件(组),重度腐蚀程度文物213万余件(组),中度腐蚀程度文物501.7万余件(组),分别占全国馆藏文物总数的2.01%、14.52 %和34.13%”。也就是说,已经有744.2万件(組)的馆藏古代艺术品已经遭到了中度以上的腐蚀和损毁,约占馆藏文物总数的50.66%。2014年2月27日《参考消息·北京参考》刊发了新华社四位记者联合采写的文章——《珍贵文物像杂货“垒在一起”——馆藏文物现状调查》,该文第一部分的小标题是《文物“裹着民国稻*,垫着美国棉花,养着当代跳蚤”》。不读文章的具体内容,仅看这个小标题,就足以让全中国和全世界有良知的人们义愤填膺、怒不可遏。


  我们不禁要问:半个多世纪以来,各级政府的文物主管部门究竟在干什么?!那些拿了人民的俸禄、国家的特殊津贴,享受着崇高荣誉地位的体制内专家究竟干了些什么?


  盗墓贼盗掘文物是犯罪,老百姓损坏文物要犯法,公立博物馆花国家的钱,吃人民的饭,却使馆藏的数百万件国家文物遭到损毁,算不算犯罪?应不应予以追究?


  2、反对“民众护宝”、扼杀“民间藏宝”,民间收藏的古代艺术品面临灭顶之灾

  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主席张柏先生早在2005年7月,回答日本电视协会记者的提问时就曾披露:“据这几十年来的初步统计,中国光是被盗的古墓就有20万座左右”。对此,战斗在第一线的文物考古基层工作者却认为,张柏先生所说的这个数字太过保守。于是,文物考古的资料人员检索了1997—2006年入选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这“十大考古发现”共涉及一百个项目,古墓葬占21项,其中没有明显被盗的只有3项,也就是说十年间入选十大考古项目的古墓葬,被盗率竟达到90%。著名考古专家李伯谦先生也指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王侯级墓葬的被盗率达到90%以上”。客观事实是,除了盗墓而外,更多的出土古代艺术品来自空前规模的国家、集体的基本建设工地,农民私人的房舍兴建以及土地耕作之中,尤以遍布华夏大地、考古工作者不可能顾及的窑址、遗址、窖藏为最多。


  仅就盗掘而论,既然是“十墓九空”,窑址、遗址、窖藏也已经十处九空了,甚至90%以上的王侯级墓葬都已经被盗掘,必然就有大量的、珍贵的地下古代艺术品流入社会、进入市场。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我们政府的文物主管部门、特别是从事专业文物研究、保护工作的许多专家,不是从根本上去查找盗墓之风愈演愈烈的真实原因,以对民族、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建善言、献良策,积极配合有关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上遏制盗掘古墓葬的犯罪行为;而是提出:“承认了民间文物,就是鼓励盗墓;只要不承认民间文物的存在,就能制止盗掘古墓的犯罪活动”的错误主张。为了推行这个主张,拥有绝对话语权的体制内专家进而发明了“富有中国文博特色”的“两个凡是”,即:“凡是公立博物馆没有的东西,民间绝不可能有,即使有,也一定是假的;凡是自己没有见过的东西,一律都是仿品、赝品、现代工艺品。”必须承认,这个“主张”和“两个凡是”,在近几十年的中国文博领域里,是得到了畅通无阻、全面有效、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的。由于体制内的某些“专家”肆无忌惮地用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的那个“主张”和“两个凡是”,来掩盖和否认大量出土古代艺术品存在的客观事实,把那些数量巨大的出土艺术品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律斥之为“仿品、赝品、现代工艺品”。加之主管部门的官员唯“专家”之尊是瞻,唯“专家”之命是从,导致了公立博物馆对出土艺术品视而不见、袖手旁观,既不抢救、也不研究、更不保护。


  文物主管部门和体制内的专家不承认出土艺术品的存在,把它们一律定论为“仿品、赝品、现代工艺品”,其实正中了盗墓贼的“下怀”。盗墓贼不但可以堂而皇之地把那些盗掘出土的艺术品在市场上公开出售,而且肆无忌惮地同国内外的不法文物商贩沆瀣一气,以“仿品、赝品、现代工艺品”的名义,通过海关或各种走私渠道,把数量巨大的出土艺术品输运到境外,以至引起了联合国的高度重视。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47个国家的200座博物馆的调查统计,仅这200座博物馆就藏有我国古代艺术品1,700余万件,是八国联军掠夺的37倍,相当于每年流失一座“故宫”。另一方面,广大的民间收藏爱好者出于爱国之心、民族之情,为了避免更多的出土艺术品遭践踏、被损毁,或者通过明的、暗的条条渠道,输出国门、流落异国他乡,他们省吃俭用,利用有限的资金购买一些出土艺术品,然后深入研究、悉心保护。一些收藏者还因此落得个家庭破裂、骨肉分离的凄惨下场。由此,在近二三十年的时间里,在中国的文博界对于出土的古代艺术品就形成了“否定”与“肯定”,“破坏”与“保护”两种观点、两种力量的严重对立与碰撞。然而,由于体制内的“专家”有主管部门的撑腰、有部分媒体为其鼓噪,加之法律的缺失,对他们的倒行逆施无以惩戒,致使某些“专家”飞扬跋扈、目空一切、不可一世、为所欲为;而民间收藏者却因为某些“专家”的诋毁,主管部门的打压,媒体的偏颇,失去了起码的话语权,处于异常被动与尴尬的境地;他们精心收藏、竭力保护的古代艺术品,更是在严酷的“围剿”、“封杀”之下面临灭顶之灾。


  3、无偿捐赠文物竟要遭到迫害、惹得官司缠身

  2000年8月24日,“马家浜文化”的发源地——浙江嘉兴,发生了一起所谓“合理不合法”的出土文物捐赠事件。27岁的青年农民俞星伟为了支持筹建新的嘉兴博物馆,将自己多年收藏的496件史前文物慷慨捐赠。受到了当地媒体的热情赞扬,称其为“民间收藏家”,并以《精心收藏,慷慨捐赠》为题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与人民群众和媒体的赞扬相反,文物保护部门却对媒体的报道进行了“依法纠正”,明确表示,俞星伟此举不属“捐献”,而应视为“主动上缴”,并且“认定其收购出土文物的行为是非法的、不可容忍的”,“本应追究其刑事责任,只因为‘于心不忍’,因而作罢”。由此,俞星伟虽幸免了牢狱之灾,但他却背着非法收购出土文物的罪名在当地处境十分尴尬,被迫背井离乡。他连连喊冤:“我一不盗挖墓葬遗址,二不走私文物;在乡间收购这些史前文物,也不是为了盈利赚钱,而是出于保护的目的。我这样收购文物捐献给国家,总比让那些史前陶罐变成村民们的尿壶、鸡食盆要好吧?别人只收购、收藏,不捐赠都没事,我好心捐献反倒‘自投罗网’了!”


  2005年3月,镇江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向家林先生,在镇江市博物馆新馆即将对外开放之际,决定把从岳父那里继承下来的四件宋代定窑古瓷,无偿捐献给镇江市博物馆。然而该馆一位专家却说:“假的,向家林捐赠的目的是为了炒作自己”。于是引起了国内多家媒体对向家林的非议、攻击、谩骂与诽谤,甚至数年之内官司缠身,这就是曾经轰动全国的“天价古瓷事件”。


  澳大利亚籍华人宁志超先生在中国文博界之所以成为名人,源于他长达二十年的一起“捐宝”事件。80年代末期,随着国外拍卖市场元青花的价格不断攀升,元青花的名声空前高涨,英国人霍布逊发现的那对带铭文的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更是轰动了世界。当宁志超的母亲在报刊上看到那对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的照片后,才知道自家珍藏了70多年的那两只青花瓶同霍布逊发现的那对元青花瓶一模一样,非常珍贵,便同家人商量,既然是国宝,能不能把它们带回祖国捐献给故宫?全家人都赞成老太太的意见。


  宁志超带着那对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兴致勃勃地从澳大利亚来到北京,找到故宫博物院,却遭到拒绝,但又不说明原因。经过无数次的奔波、乞求,精诚感人,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故宫专家私下对宁志超说:“他们认为这两只象耳瓶造型走样,青花成色不好,是假的。”宁志超不服,心想这对瓷瓶是1928年祖籍吉林某寺庙的住持,为报答外祖父的大恩大德、也是为了避免在战乱中损毁,把在庙中珍藏了不知多少年的镇庙之宝赠送给外祖父,后作为母亲的陪嫁到了宁家、继而又辗转带到澳大利亚,怎么会是假的呢?宁志超干脆在北京买了房子,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捐宝之旅”。经过艰苦、曲折的努力,宁志超手里有了一份由50位中国考古界和文博界的著名专家、教授亲自签名、一致对这两只元青花象耳瓶给予肯定的“单子”。当他把那份“单子”呈交给故宫博物院之后,人家还是拒绝接收。为了在传统眼学鉴定之外寻找更为坚实可靠的证据,宁志超携带这两只象耳瓶又开始了他的科学鉴定之旅。他先后到了澳大利亚五龙岗大学地球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上海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李政道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核分析室、同步辐射实验室等单位,对两只象耳瓶进行了一系列测试。所有检测单位的检测报告都一致认定:“宁志超收藏的元青花云龙象耳瓶是元代真品”。当宁志超把这些科技检测报告交给故宫后,故宫仍然坚持不接受那对象耳瓶,因为“宫”里有人发话说:“用科技手段来鉴定元青花,毕竟是一种化验方法,对瓷瓶的化验因化验员的不同、化验程序不同、选取仪器不同,这就可能导致很多误差,结果不能令人信服。”七十多岁的宁志超彻底绝望了,他痛心地说:“未曾想到,二十年过去了,老太太当初的生愿已经变成了遗愿;我也由黑发人变成了白发人,还是没能把这两件瓷瓶捐出去。祖国啊,您这是怎么了?!”


  4、诡秘的“爱国护宝”、“文物回归”——说不清的“猫腻”、揭不开的“黑幕”

  需要引起关注的是,一方面公立博物馆收藏、保护的古代艺术品已经有一多半遭到了中度以上的腐蚀和损毁,民间收藏爱好者收藏、保护的数以亿件计的古代艺术品得不到承认,无偿捐赠还拒绝接受;另一方面,政府的文物主管部门和某些公立博物馆却热衷于花巨额的财政资金,到国外去收购“流失文物”,美其名曰:“爱国护宝”、“文物回归”。


  上海某党校校长在《惊天秘笈》一文里披露:“全国人大《文物保护法》执法检查组2012年6月26日,向全国人大第十一届常委会第27次会议提交的报告中称:据财政部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公共财政用于文物的支出累计为572.5亿元。”文章进一步列数了诸如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动用国家资金、甚至“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资金”到国外以天价购买普通文物甚至仿制文物的大量实例。例如:1997年故宫博物院在北京翰海春季拍卖会上以总价682万元拍下五件北宋名人书札,后在2005年北京翰海春季拍卖会上,以2227.5万元倒卖;2003年故宫博物院用2200万元购得了隋人书法《出师颂》,而这件《出师颂》根本不是隋人所书,是明清时的仿品,根本不值2200万元,是别人以相当于5000元人民币购得,后由拍卖公司以天价卖给了故宫;1995年故宫博物院以1980万元的天价拍得一件后仿的张先《十咏图》,十年后故宫副院长杨新在文章中说只花了1100万元,另外880万元到那里去了?文章还透露:“2010年联合国公布的从香港入境到中国内地的艺术品总额为1270万欧元,但国内的统计数据仅为170万欧元······这其中的猫腻谁能说得清楚?”


  明眼人一看便知,这其实就是体制内某些专家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不顾国家利益、民族大义,编造谎言、制造混乱,死心蹋地地排斥、否定民间收藏;在充当迫使大量出土古代艺术品流出国门的“掮客”之后,又别有用心地蛊惑、怂恿掌权者动用国库资金到境外去“回购”那些曾经被他们判定为“仿品、赝品、现代工艺品”的出土古代艺术品,当他们的私欲得到满足之后,便把那些“回购文物”扔进库房,让鼠咬虫蛀、任腐蚀损毁。


  中国是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全国2038家公立博物馆仅仅收藏了1469万件(組)的文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古代艺术品);国人最引以为豪的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总量也才180·7558万件。而只有728年文字记载历史、人口6627万的英国,仅一个大英博物馆的艺术品收藏量就达800万件以上,比中国两千多家公立博物馆藏品总数的一半还多,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四倍多。但大英博物馆并未满足,他们还在不断地扩建场馆,更在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征集、收藏世界各国、各地的文化艺术品。而我们国家的文物主管部门和体制内的某些专家,却在举国家之力、灭民族之魂,毫无愧疚地任由馆藏艺术品在他们的眼皮底下不断地损毁、静静地消失;另一方面对民众护宝、民间藏宝恨得要死、怕得要命,既不承认出土古代艺术品的客观存在,又不接受民间的无偿捐赠,而是醉心于花国家的公共财政资金到国外去回购中国古代艺术品。这一切的一切,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深刻反思吗?


  难怪有学者撰文说:“中国文博界这个‘春风不度’的、铜墙铁壁般的特殊领地,长期以来疏于政府的监管,更排斥民众的监督,但却既不出“老虎”,也不产“苍蝇”,难道它真是中国仅存的一个“清水衙门”?一片灰尘进不去、污垢藏不住的天上宫阙、佛家净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但是,我们的文物主管部门、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为什么心甘情愿、积极配合体制内的某些专家,千方百计、死心蹋地地否定出土古代艺术品的客观存在?睁着眼睛、昧着良心、抱着“宁肯判千件是假,不愿说一件是真”的态度,把埋藏在地下千百年的出土古代艺术品说成是“仿品、赝品、现代工艺品”?请问:在你们的意识中,是不是一个国家的古代艺术品越少,就越能证明这个国家的历史越悠久、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就越大,就越能激发这个国家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你们的观念里,是不是越是卖力地、不厌其烦地、通过各种媒体向全世界宣示中国出土的古代艺术品都是假的、都是仿品、赝品,就越能增强中国艺术品在世界的竞争力、就越能推进艺术品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从而提高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是不是把中国出土的古代艺术品逼出国门的愈多、使国外的博物馆、收藏者占有中国出土古代艺术珍品的数量愈多,文物主管部门的官员、媒体的记者、体制内专家的心情就愈舒畅、脸面就愈光彩?全世界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不会、也绝不可能像你们那样一如既往地、死心蹋地地自己践踏自己伟大祖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处心积虑、心安理得地自己毁灭自己民族所创造的被全世界所景仰的灿烂文明成果,这种倒行逆施、伤天害理之举,只有你们才干得出来!如此的“自贱自毁”,五千年文明古国的盛名如何维系?文物大国的地位如何保住?文化强国的梦想怎么实现?文化产业失去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要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必将变成一句空话!


  二、竭诚推进艺术品产业的大发展、充满自信地开发“古代艺术品金矿”,才能圆“文化强国”之梦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几乎把中国大地翻了个个儿,致使几千年甚至上万年因为种种原因掩埋在地下(遗址、窑址、窖藏、墓葬),水中(江、河、湖、海)的可移动物质文化遗产——古代艺术品重新现世。“乱世藏金,盛世藏宝”,改革开放造就出“四海升平、万民富裕”的繁荣盛世,孕育了近8000万护卫中华古代艺术品的群众大军。他们以忠贞的爱国之心、炽热的民族之情,抢救式地收藏、保护了散落在民间或走私出境的无以数计的古代艺术品。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在民间收藏出土、出水的古代艺术品达千件、万件的爱好者不在少数,收藏几万、十数万件的藏家也大有人在;浙江东阳的张纯良先生,30多年来收藏了60多万件藏品,仅书画就有21万件,曾经受到胡锦涛总书记和李瑞环主席的接见。那么,8000万收藏爱好者,其藏品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之后,每人平均10件,就有8亿件;如果人均20件,就是16亿件。据此,有学者保守地估计,被珍藏、保护在民间的古代艺术品应该不会低于10亿件。


  民间收藏和民间收藏的古代艺术品的合法化,是毋容置疑的。“民众护宝”、“藏宝于民”,不仅封建保守、愚昧落后的中国古代社会的历朝历代是一以贯之的,也是当今世界的通行做法。在2013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先生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就说:“国际上,许多国家已经建立了文物登录制度,登录平台长期向公众开放。无论公私,只要在这一平台登录,就能够得到合法性的认可。”这种简单易行的认可文物合法化的方法,较之几十年来处心积虑、不择手段,在舆论上给民间藏品扣“屎盆子”,在行动上必欲置民间藏品于死地的某些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的作为,形成了“阴阳两重天”的鲜明对比。国际上,对民间藏品合法化简单易行的做法,是崇宗尊祖、不忘根本,教化子孙、继往开来的明智之举;是社会文明、民族昌盛、国家兴旺的具体表现。而我们国家的某些专家、学者、乃至政府官员对民间藏品恣意的“妖魔化”、彻底的否定,却是背祖忘宗、复辟蛮荒、践踏文明、破坏和谐的胡作非为。


  中国的古代艺术品怎样才能像西方国家的艺术品那样,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投资者的信赖,成为实实在在的金融产品,让政府资本、国内国际的金融资本、财团资本、产业资本以及大众资本,放心大胆地投入到中国的文化艺术品市场,这是值得立法者深入思考的。


  由一批专家、学者经过六年多的实践创新与理论探索后,编著出版了《打开文化财富的钥匙》一书,书中指出:“文化艺术品份额化必然会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为中国创造一个难以估量的绿色GDP。”该书还具体论述道:中国民间潜在的价值50万亿美金,约300万亿人民币文化艺术品的存量资产,如果5%流通就是15万亿;交易过程中按20%征税,即3万亿,可占我国2012年11.074万亿税收收入的27.1%。然而,2012年石油及制品的增加值是1514亿、汽车2681亿、房地产也才2.9万亿。相比之下,文化艺术品产业一旦发力,必将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中国艺术品投资市场分析》一书中写道:“艺术品投资是世界上效益最好的三大投资产业项目 ( 金融、房地产、艺术品投资 ) 之一,这已经是世界投资者的共识。1997年,美国《财富》杂志曾刊登了一篇文章,论述他们对全世界近五十年来股票、房地产与艺术品三者投资所作的比较,并用线性系数来表现它们的增值率,发现前二者均有较大起伏跌宕,惟有艺术品投资几乎一直保持平稳或直线上升的走势。经济学专家分析,艺术品作为最抗跌的投资产品,有其极具‘长久性’的一面。艺术品投资属中长线投资,由于艺术品具有超地域的征服性和流通性,且具有不可取代之的唯一性和限量性,随着社会经济上升和推广持续,需求将会远超所供,价格必然上升,其增值的功能最终超过金融及地产投资收益。” 正因为艺术品具有风险小、收益高、格调高等其他投资所不具备的特点,其回报率始终高居三大投资产业的榜首。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西沐说:“在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下,世界艺术品市场不但没有崩盘反而迅速发展。人们认识到艺术品有优质资产的所有特性,世界上许多财富人群越来越将艺术品资产作为一种资产配置的工具而广泛运用。”

  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末我国电影业产值刚刚突破200亿元人民币,电视剧约300亿,音像制品、出版发行约400亿,动漫约760亿,游戏约1200亿,几项相加共2860亿; 2013年全国整个文化产业的产值也仅仅2.1万亿元,约占2013年GDP的3.77%。文化部提出:到2015年,即“十二五”末年,文化产业要占我国GDP的5%。预计2015年我国GDP将达62万亿,也就是说文化产业的产值要达到3.1万亿,较之2013年的2.1万亿尚差1万亿。到“十二五”末,还有不到两年的时间,要使文化产业的增加值达到1万亿,敢问“路在何方”?

  我们认为:路,就在脚下;路,就在我们的眼前。那就是盘活中国艺术品的巨大存量资产。也就是前面《打开文化财富的钥匙》一书中所论述的:“中国民间潜在的价值50万亿美金,约300万亿人民币文化艺术品的存量资产,如果5%流通就是15万亿”。似此,不仅能轻而易举地使我国的文化产业在“十二五”末达到GDP的5%,而且更能为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梦想,提供无比强大的正能量。


  我国GDP在2025年前后将要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而要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就必须有充足的黄金储备作基础。就目前来说,我国的黄金储备仅1050吨,美国却有8453吨,尚存7400吨黄金储备的差距,如何弥补?我们拥有的超过世界任何国家的文化艺术品——“文化黄金”,就是货真价实的“硬黄金”。只要我们文物主管部门的官员、特别是体制内的某些专家多一点爱国情怀、民族自信,学习一点现代科学知识,接受一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搅局”、不搞“内耗”,对伟大祖国的古代艺术品不“自贱自毁”,其所具有的雄冠古今的文化价值、美轮美奂的艺术价值、独步天下的收藏价值、无与伦比的经济价值,就会同钻石、珠宝以及西方国家的艺术品一样,得到国际金融界的认可,成为“超黄金”的金融产品。


  事实胜于雄辩,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在澳门中信2011年秋季拍卖会上以8亿港币、约合6.8544亿人民币成交,“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以5160万英镑、约5.5亿人民币成交,不足巴掌大的“宋代汝窑天青釉葵花洗”以2.0786亿港币、约合1.85亿人民币落槌,北宋黄庭坚书法《砥柱铭》成交价达到了4.368亿元人民币。以上四件古代艺术品的拍卖总价共约18.5724亿元人民币,按2014年7月31日国际市场的黄金购入价——264.60元/克计算,就可购买黄金7吨。也就是说,只要在民间十亿件藏品中挑选4228件同样品级的古代艺术品拍卖后,就能在国际市场上购买7400吨黄金。这,就是中国古代艺术品所蕴含的“超黄金”的巨大价值。


  然而,这笔本应由中华民族和世界人民共享的人类文化遗产,更能为全面深化改革、突破经济发展瓶颈注入强大动力的巨额存量资产,却因理念的陈腐、体制的僵化、法规的悖实,使她们变成了“藏在深闺无人识”的“历史死物”,更由于体制内专家的“自贱自毁”,使这些宝贵的资源变成了国内投资者心目中的“过街老鼠”、避之不及的“瘟疫”,沦落为被政府文物主管部门遗弃的“文化垃圾”。


  很有必要再次提醒当今中国文博界某些执政的官员和被他们宠得“忘了根本”的体制内某些专家:一定要对中华民族创造的文明成果存一点敬畏之心,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民间收藏的古代艺术品;你们的责任只能是、而且必须是诚心诚意地保护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而绝不是一味地、死心蹋地地自己践踏自己伟大祖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处心积虑、心安理得地自己毁灭自己民族所创造的被全世界所景仰的灿烂文明成果!


  我们坚信,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历史潮流,一定会荡涤到中国的文博界,文博界的重重黑幕终将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该“正”的“本”,一定要“正”;该“清”的“源”,一定会“清”;该纠的错,必然要纠;该算的账,终究要算!



----签名档 --------------------------------------------------------
德藏收藏网欢迎您!
Posted:2017/2/10 15:55:19
 每页10条,共1页,合计1条记录分页:« 1 »转到  

执行时间:0.093750 秒 数据查询:10次
版权所有:德藏收藏网(www.decangwang.com) 地址:中国·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