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中尉
头衔:未定义
帖数:536
金钱:7736
Y 币:1
|
|
{收藏} 楼主 信息 | 留言 | QQ | Email | 主页 | 编辑 | 引用
古瓷鉴定二十法之一————古瓷鉴定二十法之五
古瓷鉴定二十法之一——观型
瓷之型代表和展现着历史、人文、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传承脉络。是一个时段政治经济发展演绎过程最直接的体现。由于是最贴切、最真实的人文浓缩,因而,我们研究认识瓷之型的演绎过程也便于了解社会的进程与发展。如果我们对某一类的器物,从起源到发展的全过程有一番系统的了解,如盆、瓶、瓷壶等各类器物来一番了解与探究,那么我们从器型所展示与表现的一切特征,全然可以粗略地以型断代,然后依据同时代的取材、用料、配方工艺、人文历史等进行全方位的核实论证,就完全有可能准确的断其年代。假如说年代确立不了,那就容易张冠李戴,形成老虎吃天,无法下爪。由此可说,鉴定瓷器,观型断代是鉴定的第一要素。一般来说官器之型,皆端庄,俊美。这涉及一个艺术品位层面的问题,它们呈现的是一个时代的巅峰之作。同样是一把壶,官器与民器的差异极大,这些差异证明和体现了各自的定位属性。当我们见多识广时,从形上简略地定位,便变得容易,而从形的传承演绎变化,又能使我们更准确地把握时代脉络,为我们确立年代的准确性提供有力的佐证。
图例:
古瓷鉴定二十法之二——看纹
这里所说的纹主体放在绘、刻、划、印、堆、贴、塑、镂空、镶嵌等纹饰。老一辈的专家曾说,明白了形与纹就等于明白了器物的80%。这一论点在无造假的前提下是完全正确的。但在造假和历史上曾经的后仿情况下,这种观念则需要修正与完善。
器物的绘画、装饰、纹饰反映和体现了一个时代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时代背景及君王嗜好,以及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和工艺水准。纹饰的范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皇家官器类,二是民俗民风类。由于纹饰表现风格与历史文化相连,故而展示的人文特征极其鲜明,如元青花的战争画面题材就相对较多,它们为我们识别与断代提供了很多便利。由其官器受到太多礼乐文化的限制,所以纹路特征极其鲜明。例如我们将唐、宋、元、明、清的某一种门类的工艺器,做一番比对,我们从他们的变化演绎过程,便可读懂相关的文化与历史,并且能相应的了解当时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比如元代的沥粉技术,传承至明,清的演绎变化,就极具特色。而我们对这一切全然的了解与掌握,反过来等于为我们认识它们提供了最强有力的证据。再比如:没有人会把宋定窑划、印花与耀州窖地刻花混为一谈;也没有人会将元的贴花和吉州的印花分不开,这就是纹饰魅力与特征所在。
图例:
古瓷鉴定二十法之三——看釉
通常人们将釉比做瓷器之衣,十分形象。在一般人的眼中,仿佛所有的瓷之釉都是一样的,其实不然。大约从战国开始进入汉,就在陶器上挂釉。早期至唐多为石灰釉,而后龙泉则出现石灰碱釉,再往后从宋至清,其釉的多样性更是琳琅满目。唐时釉中入玉粉,后来在加玉粉的基础上,又加入玛瑙粉等稀有原料,以至还有经提纯过的亮釉和经改良后的宝石釉等。于是自从汉代上釉以来到民国,如果能将所有年份的瓷器上手抚摸,便会感到不同的釉面,他们的手感是不一样的。其中有的坚如钢,如五代柴之器(其中一种);有的非常润,像宋代民汝器;有的玉质感强;有的犹如石蜡;有的从釉至胎都一种感觉,有的釉硬胎绵是另一种感觉。这都源于配料和烧制工艺。功底深厚的藏家一摸器之釉面,就能断个八九不离十。而一元配、二元配以及内入玉粉多还是玛瑙多,高人皆能明白。看釉的另一方面,是观传世痕迹。只要传世的一定有传世痕,盒装与自然存放一定有别。但这里所谓传世痕不单指使用划痕(一般宝石釉器因釉表坚硬而无划痕),而主要指包浆层。只要是出土的,一定有土沁,这里指的土沁,不单是土沁之斑,而是指釉沁蚀之痕。但宋前和元后会有较大差别,主要是材质和年代以及存放环境皆有关。比如,同一时代,同一材质的器物,由于存放环境的土质不同,沁蚀之痕一定有别;而同一时代,不同材质,如官器,民品,在相同的土质环境存放中,受沁的差异性极大,这与材质的致密与疏松有关。
观釉的第三步是,看是否是出土器,因为只要入过土的,在器面上一定有入土的痕迹,而这里所说的入土痕,不涉及釉下,而是指釉面被地下土质中的酸与碱包裹之痕。这种痕迹,见水以后便在器表有显现,细如粉剂的尘沫状,为灰白,有涩手之感。宋代之器尤其明显,这主要与胎质的致密度和釉厚薄有关。我国由于传世器、出土器、窖藏器,以及多环境下的窖藏皆存在,从而釉面变化会千姿百态,这要从实际中全方位了解。以上这些都是从观釉可以获得的信息。这些信息为鉴真论假,可提供一定的论证依据。
图例:
古瓷鉴定二十法之四——识胎质
胎作为瓷之骨,是瓷器之根本。而这里所讲的胎,不是讲足部修饰,而只讲其原料成因。我们知道,从两汉三国、南北朝以至唐、宋、元、清,粗略的划分一元配和二元配;细致的划分则具体到某一个年代的官器民品,以至各个时期在原料取材上的差异。我们说胎泥的选用是根据历史的发展进化,生产力的提高和工艺水准的要求而改变和演变的。其胎泥由粗到细,含铁量的多少、火石红溢泛的大小、点红、片红的变异。从一元到多元配的运用是贯穿于千百余年的制瓷工艺中的。而我们除了要对胎质本身的区别外,要明白一切官器御品都是根据皇家的要求,溶入了玉、玛瑙、宝石等元素,形成官器御品中的特殊材质,可以这样说,一切官器御品之所以胎骨细如膏泥,缠绵如美玉,坚硬如刚,在多元结构下,从而满足大与特大型工艺器的烧造要求,根本的原因应是材料决定一切。而古人为了烧制出一代佳器,原则上在遵循这样一个原则:“无宝不烧器”。于是一切官器御品中,除了展示着各自的风格特征外,统一的原则是:亭亭玉立,坚者如钢,绵者如玉,宝光四射。而如果我们细细的将各个年代的瓷器做一个对比,那么它们个性的凸显是相当清楚地。它们的辉煌点总是与历史变迁的璀璨时代同步。相信,不会有人把唐之胎会误认为是清之胎。这说明胎与胎在不同的年代,是有很大的差别的。而从大的差别去着手、从小的方面去着眼,熟记于心,对鉴定真伪十分有用。当然,从胎而言年代越是距离近的,越不好区别,这涉及一个功底功力的问题,但如果说我们真正的下到功夫,对具有特殊风格的年代器,那还是可以分清楚的。如元代早期的疏松、元至正时期的坚实、永乐的绵中有硬、宣德的绵松、成化的膏泥状、康熙的致密等等,这都是极具风格的。如果一切掌握的很好,那么也可为鉴赏古瓷提供便利。从胎泥的进化演变来看,它的演绎过程是:河泥胶质状到窖泥浆包状,再到合宝泥的玉质感,及莹润无杂的漂白泥,这种进化过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对它们的了解都予鉴瓷十分有利。由其是当胎质被厚厚地挂了釉时,我们当懂得观其实质,这便于准确定位。
另一点胎泥中有模具用泥和拉胚之泥是存在极大差异的,从而展示的风格特征与表现特质存在较大变化,由于胎泥有别,导致工艺流程及成器温度也有极大变化,从而不同的发色会给人们展示不一样的特性,这一切在众物比对中见多识广者会认清分明。
图例:
古瓷鉴定二十法之五——看釉光
相对来说器物年代越久远,釉光越深遂,而这种深遂的釉光,是年代久远包浆厚实的最真实的体现。在釉光中观瓷,可分出土与传世两大类,其中又有釉厚釉薄的区别,和亮釉与一般之分,还有釉中元素多与少不同的差异及宝石釉的界定。而年代越久远,釉光层就越厚,而只要釉内添入了多种元素,那么釉面迎光内含五色也是必然的。而这种含五光的器皿原则上不存在假者。
收藏功底深厚者,可以从釉光中辨识器物之真假,并能划分出精美还是一般。出土器物与传世器物的釉光显象不可同日而语。出土器物由于地下水、土壤中的酸与碱,在漫长的岁月中,碱分子或酸的成分会侵入釉表中,而依据胎的疏松和致密的差异,沁的程度也不一。但只要被沁,则表面光亮温润的釉光便不会真实的展示出来,这样会影响多数器物的断真论假。这需要半年或三年之间的擦拭、置换、挥发还原的过程。才能展示出真实原貌。让其自然的釉光重新展示出来。比如说:一件官器御品,在不被侵蚀,完完全全在自然的传世之中,那将精美绝伦,而且其美感要远远超越一件同原料、同工艺的同类新器物。这是因为,古老的器物在漫长的岁月中,神奇的大自然在无数次冷热冲击变化中,使得器物从内到外、多元素的不断地相溶变化,形成特殊的润泽光感。从而使古瓷表面形成一种似有非有的雾光之圈。如同一道雾光罩在古瓷上,显像出神秘之极的朦胧之光,而这种光是只有在大自然依据岁月的造化下才能形成的,如同久练成仙。可看懂这种釉之光者,为鉴赏瓷器必然提供了又一便利的条件。而最难识别的是窖藏与山石洞藏器。由于几百年受到润泽恒温的温湿气体的洗礼、氧化,会光鲜如新,如果遇到宝石釉器,还会在润亮光中有刺目之感,只有功力深厚者会区分清宝光、润光、贼光的真实概念,这是值得深钻的一个全新课题。
图例:
----签名档 --------------------------------------------------------
德藏收藏网欢迎您!
|
Posted:2016/9/1 10:42:4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