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您尚未 [登录 - 注册] ┆ 在线 ┆ 风格 ┆ 帮助 ┆ 


--> 标题: 残瓷断想
您是本帖第3024个阅读者。
性别:男<br>状态:离线<br>积时:3 个月 13 天 10 小时 3 分 35 秒
德藏收藏


等级:管理员
头衔:未定义
帖数:849
金钱:1002813
Y 币:182
{收藏} 楼主 信息 | 留言 | QQ | Email | 主页 | 编辑 | 引用
残瓷断想


一   初识古陶瓷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从生产龙泉青瓷的浙南山区调到浙江省省城杭州,而我谋职的单位紧靠中河。不久,中河改造开始了。或中午,或傍晚,总喜欢到中河边转一转,看到许多人在烂泥堆里掏捡古钱币,还有其他古物。

尽管从中国历史教科书上略知中国是陶瓷之国,尽管从小捧着瓷碗吃饭长大,尽管在生产龙泉青瓷的浙南工作了五年且参观过瓷厂,但我对中国古陶瓷的了解依然非常肤浅。



南宋官窑标本


一块块栩栩生辉的古瓷片展现在我的眼前,却不知道它们的时代、窑口以及有多么珍贵。当看见他人花100多元人民币买进一块一节手指那么大的南宋官窑瓷片时,我的内心深处触动了一下,那是我2个月的工资啊!于是对瓷器有了珍贵的感觉,且第一次有了南宋官窑的印象。

那个时候,要找一本有关收藏的书比登天还难。好不容易,我看到了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编著的《中国的瓷器》一书。

于是,我慢慢走进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于是,我渐渐走进了一个非常神秘的天地…… 


二   陶瓷是一种文化

中国陶瓷是积淀深厚的一种文化形态,透过它的器形、胎骨、装饰、釉色,给我的感觉首先是它的美学价值,还有它承载的历史、凸现出的民族情怀和民族习惯。它体现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具有强烈的东方文化色彩。


南宋官窑标本


读陶瓷的感觉好比读书一样,能与我们先人的智慧和往古的社会文明相沟通,也常常在这种无声的交流中,不知不觉开启了我们的心灵,滋生出对先民们文明贡献的崇敬。 


 
三   火与土的艺术

人类处在原始生存状态下,身披树叶,腰裹兽皮,围火取食果腹,陶器作为日用的器皿,便应运而生。

历史开始了缓慢的文化进程。

陶是什么?是土地的奉献,是人类智慧的吟唱,是火与泥土交融的艺术。



南宋官窑标本


人类离不开土地,当人类走出混沌状态,借助火的威力,泥土便得到升华,黑陶、彩陶、印纹陶相继形成,人类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生产创造力和对美的同步追求。

陶是人类在原始社会中无言而忠实的伴侣。饮水、烧煮以及祭祀时,都会得到它的奉献,感受到它所传递过来的火的温暖和泥土质朴清新的气息。

中国文化史是要从陶文化写起的。 


四   穿上了釉的外衣

由于陶的质地的局限,还有人类日益增长的实用需要,陶也逐渐穿上了釉的外衣。釉陶的出现便是瓷器正式登场前的序曲。

青瓷诞生了。原始青瓷,缥瓷,秘色,千峰翠色,粉青与梅子青,还有白瓷、黑瓷……瓷由于釉色的绚美而变化万端。


南宋官窑标本


人类无法拒绝瓷的诱惑,它的千姿百态,它的娇媚可人,令人目眩神迷,国人如此,外国人也是如此,帝王将相和平民百姓无不如此。在中国的文明史上,历史的步伐无论怎样走动,历朝历代的天子、王公、贵族走马灯似的,但对瓷都同样尊崇挚爱。中华大地上的越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耀州窑、磁州窑、建窑、吉州窑、景德镇窑……以其各有的风格特色而享誉天下。唐三彩绚丽、宋瓷简约、明瓷凝重、清瓷秀美,青瓷、白瓷、黑瓷、青花、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各擅其胜,我们听到了先辈们的礼赞之声:

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

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

那是温馨的色泽,无可名状的色彩,让人眼目明亮,叩指弹敲,清脆而又带共鸣的音响,缭绕回旋,令人心情舒畅。 


五   从瓷器认识中国

在英语中,中国和陶瓷这两个词的拼写和读音是一样的,都是China。这是世界上很少有的现象:用一种物品的名称指称一个国家。在外国人看来,如果用什么代表中国的话,那就是瓷器。

瓷器是中国给世界的独特贡献。人类文明进入新石器时代后,制造陶器是一种普遍的世界现象,几乎没有哪个民族是不会制陶的,但瓷器是中国人的创造。是中国人把粗陋的陶器提升为精美的瓷器,是中国人把瓷器制造得精美绝伦,从器物上升为艺术。

瓷对陶的提升,更在于“”上,由于烧制的温度高,因此在致密性、反渗水性、光洁度、硬度等方面都要大大优于陶。正是因为瓷的这些特性,才能在瓷上刻划绘画出精美的图案和丰富的色彩来。正是因为瓷的精美和珍稀,才使瓷器成为艺术品收藏家竞相追逐的对象。

南宋官窑标本


高岭土作为制瓷原料引入瓷胎不知是何时何人的伟大发明,但被大量使用大约发生于宋代的景德镇。中国制瓷发明后一直采用单一的瓷石为原料。高岭土的使用是我国乃至世界制瓷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制胎法,不仅扩大了制瓷原料的来源,而且改变了瓷器的性能,使景德镇瓷业逐渐领先全国成为“一枝独秀”的景象,也使那个僻远的名叫高岭的小村庄因一种制瓷原料而扬名世界。

想象一下吧,唐宋以降,中国的瓷器风靡世界。在蔚蓝的大海上,一艘艘木船,鼓满风帆,满载着中国的瓷器,在季风的吹拂下驶向世界各地,世界各地的人们无不被中国登峰造极的瓷器所折服,令人叹为观止。 


六   制瓷技术的对外传播

中国瓷业如此辉煌,在欧洲享有盛誉。欧洲各国除了设法拥有中国瓷器之外,还千方百计探寻中国瓷器的制造方法和秘诀。

中国瓷技西传的关键人物是法国耶稣会传教士殷宏绪(原名思托雷科利斯Francois Xaviercl  Enrteclles , 1664-1741),他曾在江西景德镇等地传教20年,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9月1日在发往欧洲的《中国陶瓷见闻录》的信中,详述了景德镇制瓷工艺,从而引发了欧洲学习制瓷热潮,但均未成功。1721年(康熙六十年),殷宏绪受命再次赴景德镇专门调查月余,写成《中国陶瓷见闻录补遗》,并将高岭土样品寄回欧洲。他在书简中这样记述:“石是瓷器的肌肉,而高岭土则是瓷器的骨胳。”

1755年(乾隆二十年),欧洲人终于在本土发现了爱陵岗高岭土。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欧洲第一次制出了与景德镇相似的瓷器。

美国历史学家阿谢顿(S·A·Atherton)在《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一书中说:“18世纪耶稣会士带回更多的中国技术资料并被采用,欧洲才生产出真正的瓷器。” 


七   瓷器的发源地

世界瓷器源于中国,中国瓷器源于浙江。浙江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这是考古学术界的共识。

远在商周时期,浙江境内已有瓷窑出现,人们在这里开始了原始青瓷的烧造活动。到了春秋战国,通过长期的烧窑实践,在浙江德清、上虞与萧山一带烧制出了成熟的青瓷。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近千年的发展,至宋代,浙江青瓷达到了中国青瓷的顶峰。

中国是瓷器的发源地,作为一个爱瓷的中国人是幸运的。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在浙江,作为一个爱瓷的浙江人是幸运的。

中国瓷器至宋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杭州又是南宋王朝的都城,是中国瓷器的汇聚之地,作为一个生活在杭州的爱瓷者更是幸运的。

南宋修内司官窑遗址

杭州确是一个福地。由于20余年的旧城改造,大批埋藏在地底的各个时代各个窑口的碎瓷片纷纷出土,重见天日。我们从中可以充分领略这一中华文明瑰宝的独特魅力,在悠悠历史长河中探寻古人的印记,揭开许多还鲜为人知的神秘面纱…… 


八   充满诗意的千峰翠色

九秋风露越窑开,

夺得千峰翠色来。

这是唐代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中的诗句,将越窑秘色釉比作“千峰翠色”,多么富有诗意啊!

青瓷令人如痴如迷,皆源于釉。青瓷之釉,从初期不稳定到呈现青中微泛绿的叶牙色调,从釉质杂呈到细腻纯正,从釉的滞涩干燥到滋润光泽,这之中镶嵌着窑工们对自然独到的感悟。这融和着山水之色、大自然灵魂之色的青绿,自然提升了青瓷的品味。

何谓秘色?在学术界长期以来悬而未决。1987年,因陕西省扶风法门寺地宫的开启,在“衣物帐”上明确记有13件越窑器系唐懿宗时期的秘色瓷。这一重大发现,不但解决了秘色越器这一千古之谜,而且让我们能更加深切地理解“千峰翠色”的诗意。

1998年初秋的一次陕西之旅,我在法门寺珍宝馆目睹了唐代秘色越器的真容,在灯光的照射下,像一泓清泉泛着绿波,栩栩生辉。我站在展橱前,双目凝视,久久不忍离去。唐越窑八棱瓶残片唐代秘色越器的印象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际,永远也不能抹去。在越器诞生之地,在我生活的这座城市,我一直在苦苦追寻,经过多年努力,在我工作室的桌子上终于摆上了与法门寺同样的秘色越器残片,一样的釉色,一样的器形,一样的光彩夺目。

   

九   越瓷上的花鸟人物画

在嘉德2002年春季拍卖会上,出自宋徽宗赵佶之手笔的《写生珍禽图卷》拍出2530万元的高价,此画于2009年又出现在保利春拍上,最终创下了6100万元的新高。宋代名画流传至今的已十分稀少,藏家竞相争购实属必然。

作为普通百姓要欣赏宋人书画的真迹已经不易,即使到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这样的大馆也要等待真迹难得展出的时机。但我能经常双手触摸宋人画的人物与花鸟,那是五代晚期与北宋早期的越窑瓷器上的线刻画。五代末北宋初越窑线刻人物残片

五代末北宋初越窑线刻婴戏纹残片越窑瓷画,虽没有宋徽宗《写生珍禽图卷》那么贵重,但我依然十分喜欢和珍爱。我仿佛看见那些千年之前的没有留下姓名的窑工,娴熟的技巧,快速地刻划,如此熟练,如此精妙,如此生动。那是窑工在心灵深处自然的流露,那是窑工对平凡生活真实的热爱。这些无名窑工刻画的花鸟、人物,能不让人倍加珍爱吗? 


十   宋瓷的魅力

宋代社会繁华开放,宋人温文尔雅,重视礼仪,崇尚典雅,盛酒用注子,热酒配温碗;喝茶有把盏,把盏配盏托。高雅品味,尽在杯盏之中。

宋人使用的器皿是典雅的,宋瓷的艺术魅力是无穷的。手是心灵最灵便的工具。宋人手工制作的瓷器淳朴、生动,带着人的气息。人用双手触弄和制造这些瓷器时,总是注入了心中的想法和审美习惯,以及一种生命感,而且绝对不会重复。在冷峻的千篇一律的当今工业文明时代,手工给人一种具有怀旧意味的人文的温馨。

抚摸宋瓷,我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鉴赏宋瓷,我们的心灵得到了慰籍……

假如宋代的文人知道后世对他们那时候的瓷器会如此珍爱,相信他们一定不会吝惜笔墨,会留给我们人类历史上制瓷的许多奇闻逸事。

南宋龙泉窑荷花碗

然而非常可惜,他们没有告诉我们多少,以至于当我们今天想重温那段历史时,不得不透过重重迷雾四处寻找,寻找一切可能存在的一切信息残迹,以图大致复原出那幅已逝的画卷。 


十一   揭开沉没千年的面纱

每一个在杭州生活的爱瓷者,都是南宋官窑的钟情者和追寻者。

拥有一件南宋官窑完整器是每一个钟情者和追寻者的梦想,那是可想不可即的事情呀。那怕得到一块稍大的官窑残片,也要有好的运气。

因为对南宋官窑的痴迷,才了解了南宋官窑的历史以及器之形、胎之土、釉之色;因为对南宋官窑的熟悉了解,才对南宋官窑有了苦苦的追寻……

何谓南宋官窑?北宋“靖康之难”后,高宗赵构南渡,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南宋王朝为了满足宫廷饮食、祭祀和陈设等需要,“袭故京遗制”,在临安设官窑,专门生产宫廷用瓷,通常称南宋官窑。据南宋末顾文荐《负暄杂录》和叶寘《坦斋笔衡》记载,南宋官窑共有两处,先“置窑于修内司”,“后郊坛下别立新窑”。由于郊坛下官窑在20世纪30年代已被发现,而修内司官窑窑址一直无法找到,其存在与否在考古学术界一直聚讼不休、争论不止。

1996年初春,我与陈方晓来到凤凰山和万松岭之间一个人迹罕至的小山坳,在一片荒芜的杂*掩蔽下有一条暗暗的小溪沟,时窄时宽,时深时浅。

奇迹出现了。我们在沟中发现了不少瓷器碎片和支钉、匣钵等制瓷工具,还找到不少紫金土。从瓷片特征、烧窑工具、地理位置等方面分析,这是一处非同一般的窑址。除了研究分析实物外,我们还查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国内外学术论著,请教了北京、上海等地的专家学者,撰写了《南宋修内司官窑初论》一文。文章在1997年1月12日《中国文物报》上一经发表,在海内外陶瓷考古学术界引起了极大反响。

南宋官窑“苑”字铭碗底中华民族的文化是灿烂而悠久的,南宋修内司官窑遗址的发现更证明了这一点。随着这一沉睡近千年的窑址的发现,终于揭开了南宋修内司官窑神秘的面纱。 


十二   出身名门的“传世哥窑”

关于哥窑烧于何时何地,考古学术界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直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

我与陈方晓先生发现南宋修内司官窑后,在《中国文物报》上发表了《南宋修内司官窑初论》一文,但遗憾的是因版面原因被编辑删去了“关于‘传世哥窑’的最新认识”一节。文中有这样的结论:“在南宋修内司官窑窑址上采集的瓷片中,已发现不少瓷片开金丝铁线,与宫中部分‘传世哥窑’器极为相似。我们认为,一部分‘传世哥窑’器可以初步认定出自南宋修内司官窑。”

经过长期的研究,日复一日对瓷片标本的反复比对,我对“传世哥窑”有了新的认识和发现: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和世界各地的“传世哥窑”器大部分是属于南宋时代的,并且是南宋官窑的一部分作品。

南宋哥窑残片(杭州北落马营工地采集)这样的结论,基于比较可靠的认识:从其器型来看,“传世哥窑”的器形与南宋官窑难分伯仲。从烧制的工艺来看,用类似的支钉和垫饼。从使用的胎土来看,两者使用的都是产自杭州的紫金土,其主要特征是颗粒粗松。两者最主要的区别是胎骨、釉色与纹片。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胎骨粗不粗松,瓷化程度高不高,加上窑温不同难于控制,还有还原充不充分等因素造成的,这是胎骨颜色、釉色深浅、开片多少与大小的主要原因。据笔者考证,“哥哥窑”的出现完全是文人笔记中的笔误。杭州方言完全不同于周围的吴语方言区,至今老杭州人的读音是“官”、“哥”不分的,把“官”读成“哥”,把“当官的”读成“当哥的”,所以将“官窑”读成“哥窑”,“古官窑”读成“哥哥窑”。元至正时期,那位写《至正直记》的外籍文人“乙未冬,在杭州时”买到了元代仍在仿烧的“哥哥窑”(古官窑)一香鼎,还发出“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的慨叹。以至后人以讹传讹。

“传世哥窑”出身名门,是南宋官窑中的一部分产品。有关她的详细论证,我撰写了《“传世哥窑”疏正》一文,已编入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2004年9月编印的《杭州古都文化研究论文汇编》之中,在此只能简略了。更加详细的论述,待时机成熟时我将向世人公布。 


十三   墨彩官窑片的发现

杭州师范学院教授、宋史专家林正秋先生一直在呼吁要好好保护南宋皇城遗址。北京大学教授吴必虎先生在编制《杭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建议杭州建立宋都公园,包括皇城遗址、八卦田、官窑遗址、太庙遗址、三省六部等范围,他认为这是杭州最具个性化的历史文化,应该全力保护,适当开发利用。

令人遗憾的是,这么好的文化遗址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还时常被蚕食破坏。如某卷烟厂,1997年春夏之交,该厂大规模扩建厂房,在挖掘地基时,发现了数以吨计的南宋官窑瓷片堆积坑。为了不影响工程进度,该厂隐瞒实情,将瓷片坑快速清理干净。据知情者反映,瓷片之多,釉色之美,质量之高,令人不可想象,后来全部流落民间古玩市场。

这些丰富的物证,本可以破解南宋官窑的许多谜团。笔者从他人手中高价购得一块墨彩官窑瓷片,这是南宋官窑中从未发现过的工艺,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南宋墨彩官窑残片(杭州卷烟厂工地采集)龙泉窑的点彩工艺,以往一直认为是元代龙泉窑的创造和时代特征。其实龙泉窑受南宋官窑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无论是器形、纹饰,还是厚釉工艺,现在看来连它的点彩工艺也受到了南宋官窑的影响。 


十四   古籍记载的物证

周密(1232-1298)著有《武林旧事》一书,卷九有如下记述:

绍兴二十一年十月,高宗幸清河郡王第,供进御筵,节次如后。安民靖难功臣、太傅、静江宁武靖海军节度使、醴泉观使、清河郡王,臣张俊进奉:……汝窑酒瓶一对、洗一、香炉一、香合一、香球一、盏四只、盂子二、出香一对、大奁一、小奁一。

北宋靖康之难后,徽宗钦宗被掳,汴京皇宫被洗动一空。高宗赵构仓皇南逃,金兵乘胜追击,不用说金银财宝,甚至连命都难保。而《武林旧事》记述张俊向高宗供奉汝窑器达16件之多,那么是否可靠?

从物证来说这一记述是可信的。这些年来,杭州大规模旧城改造,在建筑工地上经常出土一些汝窑瓷片,这不是听说,而是亲眼所见。有一天晚上,我到一位拣瓷片者家中,看了一大堆瓷片,其中一块汝窑片夹杂其中。我想,这位老兄肯定不认识汝窑,要知道汝窑片当时在古玩市场十分稀少,且价格奇贵,要是他识货肯定不会放在一大堆普通瓷片当中。

北宋汝窑梅瓶残片(南宋皇宫东宫遗址采集)为了少花钱捡个漏,我不露声色,先挑选一堆普通瓷片,问了价格,还好价,还说再添一二块,我随手将汝窑片放了进去。货主说好的。我付了钱匆匆离去。后来货主知道了,十分后悔,还说我狡猾。

在北宋时已“汝窑为魁”了,宋室南渡后,南宋官窑尚未置立,皇室势必千方百计寻找汝窑,故《武林旧事》中的记述一定是可信的,事实证明也是如此。 


十五   定窑瓷的铭文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北宋中期以后,由于瓷质精良与纹饰秀美而被宫廷选中,大量烧制供宫廷使用的瓷器。从墓葬和塔基出土的带铭文的定窑瓷器,一般都是釉上或釉下刻好后烧制的,铭文有“官”、“易定”、“尚食局”、“尚药局”等,时代都是北宋或以前的。

传世定窑白瓷常见一些带宫殿名称的铭文,都是到达宫廷后经宫廷玉工所刻。其铭文有“奉华”、“德寿”、“皇后阁”、“凤华”、“慈福”、“聚秀”、“内苑”、“皇太后殿”、“苑”、“殿”等。

随着旧城改造,杭州出土了许多定窑烧成之后的刻款。我一同好朋友专集铭文,历经数年,已蔚成大观,曾受邀携带定瓷铭文赴沪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铭文之丰富、数量之多、瓷质之精美震撼中外学者。

宋定窑“殿”字铭碗(杭州建兰中学工地采集)

笔者也收集了一些铭文,且有所认知:定窑成品上的刻款,应是南宋时期所刻,因当时宋金对峙,不可能像北宋时期那样命窑工刻后烧窑。至于这批器物的时代,有的可能是北宋时烧制,战时携带至临安(今杭州),有的可能是金代烧制通过民间或使节转运而来。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显示,在南北分裂的宋金时代,南北窑业交流并未中断,反而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和贸易的日益频繁,这种交流特别是北方瓷器对南方的影响更为明显。

关于国宝级文物“尚药局”定窑瓷盒的故事已流传甚广。这件器物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在浙江大学老和山工地墓葬出土,瓷盒上下均在釉下刻有“尚药局”三字,盖的上部还刻有云龙纹。此器当是北宋宫廷旧物,不知是御医还是宫中什么人应战事而带至南方。 


十六   南宋皇帝的乌金釉茶盏        飕飕松韵生鱼眼,汹汹云涛涌兔毫。

这是陆游(1125-1210)《戏作》中的诗句。黑釉兔毫盏曾是两宋时期达官贵人、文人雅士斗茶时最喜欢使用的茶具。

烧制黑釉茶盏的窑口很多,但最有名的当数福建建窑,其中心产地在今建阳市水吉镇池中村、后井村一带。

近几年,在南宋皇宫凤山门一带的建筑工地上,曾出土少许釉呈乌黑色调的茶盏,露裸的胎骨也是墨黑的,修足平整,圈边宽而浅,有的还上黑漆,施釉接近圈足,与常见的建窑器物区别明显。2010年春节前后,原杭州东南化工厂工地出土了许多带南宋宫廷铭文的南宋越窑、定窑、高丽窑等一大批残瓷,其中也有不少建窑乌金釉,其中两只碗底墨书“张大内位”四字,还出了一只带曜斑的乌金釉茶碗,弥足珍贵。此类乌金釉盏完整器非常少见,仅在江西婺源出过类似的茶盏,口沿镶包银口,墓主叫程宝睦,葬于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其父程瑀系南宋时期的兵部尚书。

南宋建窑曜斑乌金釉茶碗(杭州东南化工厂工地采集)本人认为,这批端庄稳重、胎釉乌黑、制作规整的黑釉茶盏残片,其出土地点在南宋皇宫和德寿宫遗址范围内,一定与南宋宫廷有关,其烧制时间应在南宋时期,有可能是派官督烧之物或者是当地官府进贡的产品。

斗茶之风在宋代十分流行,无论宫中,还是百姓。望着南宋宫中的旧物,仿佛看见南宋皇帝“盏深扣之看浮乳”,“鹧鸪斑中吸春露”。 


十七   高丽镶嵌工艺的源头

尽管中国是举世公认的瓷器之国,但曾经创造过世界瓷器拍卖最高价位的竟然是一件高丽镶嵌黑白花青瓷梅瓶,价格达到900余万美元。

这几年来,在杭州的建筑工地上陆续发现了许多高丽青瓷残片。在素有青瓷发源地之称的浙江,那些洋溢着异国风姿的高丽青瓷残片受到了爱瓷者的追捧。

这些产自异国他乡的青瓷,是在何时、为何、如何踏上瓷国故地的呢?

宋室南迁定都临安(今杭州)后,临安假首都之势,凭海路、河路、陆路之便,很快成为全国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和商贸中心。杭州出土的大量高丽青瓷,应该是南宋时期通商交易和使节交往的遗物,大都是南宋皇宫与皇亲国戚的用品,杭州工地上曾出过好几块刻有“贵妃”、“瞿贵”、“苑”等铭文的高丽残片。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馆长郑良谟先生在《高丽青瓷》中认为“中国虽在战国时期就以金银错青铜器,但无镶嵌瓷器的记载”,因而“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镶嵌可能与同期的错银青铜器及螺钿漆器施纹有直接的联系”。朴文英、马争鸣在《收藏家》杂志分别发表了《高丽青瓷中的镶嵌瓷》和《镶嵌青瓷的无穷魅力》的文章,都认为镶嵌青瓷是高丽人独创的工艺。

高丽青瓷受中国瓷器的影响是不争的事实,其器形、其纹饰、其釉色直接师法越窑、汝窑、定窑、龙泉窑的工艺技法,带有明显的传承烙印。而高丽镶嵌青瓷的出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其工艺不是自己的独创。

扬州博物馆藏有一件被认定为唐代的绿釉花枕,枕面有纹胎团花三组,团花周围均是镶嵌褐彩花叶,及由圆、点、三角组成的小花。深圳博物馆也藏有类似纹饰的绿釉花枕,其镶嵌工艺已非常成熟。笔者亦藏有一块从杭州工地出土的类似残片。对其年代,过去大都认为是唐晚期。河北定县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97年)静志寺塔塔基地宫出土的一件绿釉净瓶也带有镶嵌工艺,这是有明确纪年的镶嵌工艺实物。关于这些花枕的产地,一直认为是河南巩县芝田窑,现在河南密县西关窑与郏县黄道窑址都出有此类器物残片。

由此可知,高丽镶嵌工艺的源头也在中国,但经过高丽窑工的长期努力,高丽镶嵌青瓷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风格。 


十八   青瓷的顶峰

1995年,在龙泉市青瓷博物馆石庭园馆长的陪同下,我第一次考察了龙泉大窑和溪口古窑址。

走在处处都是青瓷碎片和垫饼的小路上,看到农家的泥墙上满墙都是宋元明清的青瓷残片,我好象走进了一座巨大的龙泉窑青瓷标本陈列馆。我的心为之一颤。这是一座创烧出粉青和梅子青的窑场啊,其工艺之精、釉色之美不知倾倒了欧洲多少贵妇和小姐。烧制出如此精美瓷器的龙泉窑,竟离南宋都城如此之遥,即使在现代交通已经发达的今日,要想进入也要受路途之累,而况在宋元明清呢!

作为南宋故都的杭州,在近几年的旧城改造中,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龙泉窑残片,其器形之多、釉色之美、装饰之精令人叹为观止。

南宋时期常被人讥为是一个偏安一隅的朝代,因而被人忘却了科技文化的光环,要知道中国青瓷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一个至今也难以跨越的顶峰! 


十九   断代标准器的价值

20年前出差丽水,我曾在一古玩店出价1400元购得一只出自龙泉大窑窑址的瓷盒盖子,上面还粘有明显的窑渣。有人不解,这有何用?

这确实不是一件完美无缺的瓷器,在古玩商眼中卖不出什么好的价格。但这是一件有确切纪年铭文的标准器,通过它可以解决许多难解之谜呀!

字在釉下,是窑工刻好后入窑烧成。其字有的较难理解,但其纪年“乾道七年正月上”还是易读的。

“乾道七年”是公元1171年,距南宋建炎元年已45年,属南宋中早期。这时的龙泉窑瓷器,与后期厚釉青瓷还有明显的差距。从这件断代标准器可以得到以下两点佐证:

一是与此同类产品过去都把它们认定为北宋龙泉窑,如朱伯谦先生主编的《龙泉窑青瓷》中的图67、69、72、75、79、83、84、85等,现在看来是错误的,应把它们定为南宋早期更为确切。

二是龙泉窑的厚釉青瓷的出现应在南宋中期,大致在公元1200年前后,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典型龙泉窑厚釉青瓷见于浙江松阳出土的庆元元年(1195年)程大雅墓中的两件梅瓶,釉色青绿,釉面润泽如玉,系两次施釉烧成。

一件断代标准器的价值,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二十   不是结束语的结束语

瓷器是中国给全人类的伟大贡献,是世界各国收藏家竞相追逐的最爱。

古瓷片是历史长河中永存的文明碎片,也是鉴别古瓷最好的老师,但决不是最终的目的。

有人说:古玩是成人的玩具。难道仅仅是成人的玩具么?收藏家花的是自己的钱,守望的却是全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化遗产。

收藏是一种休闲方式,是对远古历史的亲密接触,是对传统文化的心灵感悟,是对古代艺人的时空对话。收藏也是一个玩的过程,是文化艺术研究的过程,是丰富生活的过程,是为文物艺术品寻找最好归宿的过程。 




----签名档 --------------------------------------------------------
德藏收藏网欢迎您!
Posted:2016/8/23 9:58:58
 每页10条,共1页,合计1条记录分页:« 1 »转到  

执行时间:0.101563 秒 数据查询:10次
版权所有:德藏收藏网(www.decangwang.com) 地址:中国·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