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中尉
头衔:未定义
帖数:536
金钱:7736
Y 币:1
|
|
{收藏} 楼主 信息 | 留言 | QQ | Email | 主页 | 编辑 | 引用
古瓷中值得探究的一个课题 ———古瓷胎质的多元结构
古瓷中值得探究的一个课题
———古瓷胎质的多元结构
在中华古瓷中,上至唐秘色瓷,下至晚清民国彩瓷,应当说,能够使得古瓷生辉的最主要因素应当是古瓷中存在超越一般的胎质结构,以此满足了特殊工艺器种的技术需求,达到尽善尽美的艺术高度。而在晚唐五代的秘色瓷和柴器,及宋汝、官、定、哥、钧器,以及元、明、清、中超越常态的器物中,如果我们将胎骨断面剖析一番,便知有的竟如同熟透的玉骨,有的则似玛瑙骨质,还有的竟是玉质玛瑙骨质皆存。如一件一反常态的击之钢声的汝瓷,胎骨一定是玉粉或玛瑙有一者溶之,或者二者皆存,而器与器的差异只是甲多乙少或乙多甲少,当然,它们是溶入其中而不是独立存在。相比而言,玉粉多的油润净白,而玛瑙多的油润发青光,击之钢声,且手感重。以宋汝而言,此类骨质之器,则呈不开片与少有开片,这是由于胎骨坚硬致密,收缩系数小、胎釉之间无过大变化差异之故。
上至唐,下至清晚民国,中华古瓷的胎骨结构是多元多变的,我们习惯分一元与二元配方。事实上,无论一元配还是二元配,皆是一种大体的概论,假如没有多元结构,那是做不成器物的。笔者所要讲的是,就中华古瓷而言,无论哪个王朝都存在特殊器种,而那些超越常态的精绝之器,假如我们细细留意,用心剖析就能明白,它们的胎质结构是特殊的,是溶入了玉粉及玛瑙以及水晶等名贵元素。正是因为有多元特殊的胎质结构,中华古瓷中才有大到两米的大盘,高达三米以上的大瓶,小至鸡缸杯薄如蝉翼之器的存在。假如我们不能从胎骨上认识与确立它们存在多元结构,那就无法真正认识鉴赏五代柴瓷、明永乐填白、明德化瓷、及一切脱胎瓷等这些名贵器种,自然也就无法区分与确立中华古瓷一般与特殊的界限。而假如只认识一般,不认识特殊,恰巧就忽略了中华古瓷中的精英之器。
我们探究古瓷胎骨的多元结构,是想揭开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了解、辨识和鉴定古瓷,不仅要从釉面的多元结构去了解认定,也要深入到骨质质本上去了解辨识,这样才可更加准确、全面。也正是由于骨质质本的不同,导致与促成了器物表面结构的万种风情。如若我们真实探究清楚了,那就绝不会在宋代汝瓷的开片大小,开与不开的认定上模糊,也不会总为宋钧有无蚯蚓走泥纹,在定论上产生困扰,更不会当宋钧、宋汝等器种出现击之金属钢声时,而妄断为假了。
当我们从汉绿釉器种的大件小器的断面作一番探究时,会发现它们的胎骨结构成分是有别的,会出现厚胎薄骨的情况,并且历朝历代拉坯与模具骨质质本一定不同,这就是上自汉代,下至晚晴民国,胎骨质本的多元结构变化。以同一时代的拉坯或模具器来看,胎骨成分皆有别。正是由于骨质质本的多元变化,从而满足了不同工艺器种的不同烧制要求,才出现了中华古瓷异彩纷呈的艺术效果。
以上便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作此研究,不仅是为了让我们全面的认识与了解中华古瓷中的国之瑰宝、古瓷中的精英,更是愿天下藏家为古瓷业的美好明天共勉。
(本文来自德藏收藏网http://www.decangwang.com/,转载请注明出处)
「该帖子被 李言 在 2015-8-21 10:43:12 编辑过」
----签名档 --------------------------------------------------------
德藏收藏网欢迎您!
|
Posted:2015/8/21 10:40:4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