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您尚未 [登录 - 注册] ┆ 在线 ┆ 风格 ┆ 帮助 ┆ 


--> 标题: 中国文博界伪学系列考 第七章 匡正篇
您是本帖第1250个阅读者。
性别:男<br>状态:离线<br>积时:4 天 8 小时 36 分 41 秒
古方斋


等级:下士
头衔:未定义
帖数:101
金钱:383
Y 币:0
{收藏} 楼主 信息 | 留言 | QQ | Email | 主页 | 编辑 | 引用
中国文博界伪学系列考 第七章 匡正篇

中国文博界伪学系列考  第七章  匡正篇

2015-06-11 张建国 华夏古翡翠交流中心 华夏古翡翠交流中心

 

第一节科学的鉴定须用科学的思维方式作指导


艺术品鉴定工作是一门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分析研究工作,它是集〝知识、眼界、经验、手段(工具)、思维、道德〞于一身的分析判断工作。它的研究过程是复杂的、综合的、严谨的、漫长的、多变的、可塑性的,是基于必要的知识积累为前提和道德约束为支撑的,它的研究结论又是明确的、简单的、稳定的、排它性的。因此,当今社会艺术品鉴定工作从〝经验鉴定〞走上〝科学鉴定〞之路还须在漫漫征程中探索,其中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指导鉴定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一,鉴定工作要运用历史分析的观点作基础。不同的历史阶段、历史人文环境、历史人物都有不同的历史特点,它的不同价值取向和生产力水平会通过各种途经、方式体现出来,特别是当今社会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和生产力水平与古人差异很大,通过认真审视、分析研究完全可以区别开来。

二,鉴定工作必须运用辩证的观点作分析。在鉴定中作出肯定和否定的结论都要问个〝为什么〞,产生这个结论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不是存在,它所需要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环境是否与我们的判断要求相吻合。鉴定者要经常自问一句:"我用习惯思维作的判断,是不是会有特殊情况。"

三,鉴定工作应坚持动态的观点作分析。前人的经验永远是局部的,是相对真理,绝对真理存在于事物运动变化之中,既要相信前人,又要"怀疑"前人,社会才能进步。这种科学思维方式在鉴定工作中同样需要。

四,鉴定工作要以职业道德良知为前提。鉴定工作看似在对"物"进行鉴定,实质是在对"自己"作鉴定,把握不准的在作判断,对历史遗存下判决书,是不是对自己的声誉不负责任。这项工作如同法官判案不无二致,有哪个职业操守良好的法宫在事实不清楚的情况下会妄下判决书的。

五,鉴定工作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新事物的过程。在鉴定工作中不断接受新信息、新事物,不断对大脑中现存的信息、经验、观点、理念作充实、作调整,使之更完善,更接近真理,更符合客观实际。

六,鉴定工作应从经验型鉴定逐步向科学鉴定方向发展。把个人经验型鉴定方法总结、提炼、概括为理性化的人人可以掌握的可以验证的科学鉴定方法,这样更有利于鉴定事业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去寻找鉴定工作中的规律性东西。这规律性特点不仅仅指〝物态特征〞,更主要的是要抽象出反映本质特征的共性特点。

总之,鉴定工作要坚持运用历史的、辩证的、动态的、积极的、开放的、主动吸纳的、不断修正的思维方式去分析研究,抛弃那种静止的、固步自封的、默守成规的、视而不见的、唯心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去对待这种实践性科学性很强的研究工作,使中国艺术品鉴定工作走上更科学更健康的发展轨道。


第二节瓷器断代鉴定中易出错的几个认识误区


在凝聚着华夏文明的数以千万计的传统艺求奇葩的历史遗存中,素有占领中华艺术瑰宝巅峰美誉的中国瓷器,是任何一个国度不能比拟的。千百年来,它历经苍桑,百折不挠,在当今盛世民安之际纷纷面世,它还是千姿百态,华美艳丽,美不胜收,而且数量众多,雷同甚少。怎么看待此景,是欢欣鼓舞,可喜可贺,还是心存疑虑,怀疑一切,武断地辩称都是上世纪80年代后的赝品。笔者认为,冷静客观理性的对待,才不愧对我们的祖先为中华文化传承创造的世界奇迹。在作具体分析鉴定时要克服如下认识误区:

1,习惯思维形成的判断,如遇精稀珍品(官窑)出现认为必定是赝品。一些人眼里〝清三代〞官窑精品现在市场价少则几十万、上百万,几千万也有,据然在普通百姓中冒出来,怎么会是真品。这种唯心主义认识论,抹杀了现在社会有两种市场(拍卖、民间)、不同价值认同的客观存在,致使大量的艺术珍品不被认可或流向国外。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2,断代鉴定中仅仅以瓷器光亮度(俗称〝贼光〞)太亮,一票否决判为赝品。瓷器鉴定是个综合分析研究过程,通过器型、纹饰、彩料(发色)、画工、笔触、胎质、声音、重量、光泽、汽泡等因素综合分析判断。有人说,远处看一眼就可以断代,这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认识方法是很浅薄的。阳光中紫外线照射是会使瓷器表面物氧化,年代久远使其逐渐失去光泽,但生存条件发生变化又会怎样。如器物长期放在箱内库内窖内或埋于地下,长期不见阳光,它照样光泽如新(故宫库藏已得到证明)。因此,仅以一点依据作判断是不科学的。

3,低值购进的器物必然是赝品。这种观点也是少数人站在自己对器物认识的角度去看藏品。众所周知,由于信息不对称及接触面的原因,市场发育在初始阶段,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认识,怎么可以用价格高低来判定事物本质特性呢,这是否犯了形而上学的毛病。严格意义上说,器物断代鉴定与购买价格没有必然联系,这种判断依据希望不要再出现了。

4,无使用痕迹的器物必然是赝品。器物的历史陈旧感是判断历史遗存的条件之一,但不能相反思维,没有使用痕迹的就一定是赝品。如果是如下情况呢,库藏、窖藏、埋藏或长期放在密室且不动它,怎么会留下使用痕迹,故单凭上述一点判断也是不科学的。

5,画功略粗糙或色彩较艳丽的必然是赝品。这也是对古人的苛刻。总体来说古人做事认真讲究,但也不排除个别随意之作,就是一个大师也有心情不好的时候,要求留传下来的东西100%全是精品,这也太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原理了吧。在色彩判断方面艳丽与否是一种判断依据之一,但前述的情况出现或我们对颜料质地认识的局限,为什么不可能判断出错呢。当年〝马王堆〞出土的2千年前的服饰在泥浆里捞出来,还能保持到这个水平,为什么不可能出现特殊情况呢。

为此,我们再也不能用〝一票否决〞这一以偏概全的不科学的非理性的认识方法对待我们的历史遗存了,我们一定要坚持综合的、辩证的、动态的、全面的、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谨慎地对待放在我们眼前的每一件器物,客观公正的作出综合分析和科学判断,这才是广大藏友所期盼的中国文博界专家学者的形象。


第三节瓷器鉴定无一套科学理性方法,故结论不可轻信


社会常识告诉我们,凡一个领域被列入科学范畴的,都遵循一般科学规律,一般都有体系丶分类丶范围丶内容丶运作规程丶表现形式,其都有研究对象丶方法丶手段丶途径,都有反映本质特征的研究结果,即科学结论。这个科学结论可以通过实证证明的,不是唯一的,无法再现的,否则,这个结论不具有科学性。然而,反观我们的一些所谓鉴定大师,都是用非本质的外形外观作唯一依据描述鉴定,即都是用人为作用于器物留下的信息作为判断标准,这一笔那一划怎样,这个当时沒有的,那个当时不是这样的,好象他们都活了几百年上千年,都亲眼看到似的。这种鉴定方法尤如医生给人看病,不是根据病症反映寻找发病的原因及病理,而是只看病人的体态相貌的差别来判断得什么病-样可笑。

这种用感性的表象的局部的有限的信息去作判断,是当今中国文物鉴定在技术层面争论不休的根源,是极不科学,极不负责仼,对文物保护极其有害的方法。然而,到目前为止,大多数人还信以为真,有的捧为至宝。这种"局部经验至上"的非理性非科学的师傅带徒弟式的囗传身授的落后的不遵循客观规律的鉴定理念和方法,对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已造成极大危害,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文物堂而皇之流失海外,有的用集装箱运,从技术层面讲就是这个原因。为此,笔者向社会各界紧急呼吁:

1,一门科学如无正确的理论作指导,就不可能有正确的结论。形式逻辑学告诉我们,前提正确,结论有可能正确有可能不正确;前提不正确,结论不可能正确。所以,切不可轻信结论。

2,尤其是有些人思想不纯,为保自身"宁可错判三千,不愿放过-个",那他(她)的鉴定结论,十有八九与客观事实不符,我们怎么能信呢。

3,动员广大收藏爱好者,一方面自己学习探索鉴定理论与方法,另-方面要清算那些故意随意否定中华文化遗存的当事人,医院还有追究责任事故的,这个领域怎么可以让他们随心所欲,无法无天,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这块阳光下的阴霾一定要驱散。

4,谁在为他们刨造条件提供舞台,谁在为他们当吹鼓手,把人们的思想搞得是非颠倒,谁同样是罪人。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了,有哪个领域是这么思想混乱丶是非混淆的,至今还未理出头绪。谁干过破坏文物保护意识坏事的人,人民都一一绐他们记下帐。引用一句佛学因果报应理念: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时不报,时候未到。历史将会作出证明。

5,在沒有提炼概括出一套符合科学规律的鉴定理论与方法前,一切鉴定结论仅供参考,尤其是否定结论更应如此,如随意处置"砸毁",本质上说是在破坏文物。就目前文博界现状和发展形势看,谁也沒有权力下定论,有的要让实践让后人来论证。唯有坚持这一科学态度,才能达成思想共识,这个领域的社会和谐才有可能。


第四节不科学的鉴定伪学对中华古瓷的危害


一场轰轰烈烈的历经数年的以中国收藏家群体发起的捍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尊严的斗争,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坚决阻止了近20年来至少有800万件中华文物流失海外的悲剧再度重演,也停止了化巨资去海外购买中国流失文物的蠢事。这场以民族大业为重还是以个人私利为重的文化保卫战正在向纵深发展,参与者很有必要静下心来思考其发生的根源丶产生的原因丶形成的过程,以厘清下-步解决该问题的总体思路。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会发生中华古文化遗产继续大量流失海外的总的原因是:一是管理者对中华大地家底到底有多深厚估判不足,眼晴只盯着已知的公有馆藏文物,以为民间收藏文物数量不多且档次不高;二是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导致利益集团与伪学制造者信奉者相互勾结丶相互利用,垄断舆论,制造假象,置民族利益于脑后,乘管理漏洞,里应外合,把大量文物堂而皇之拱手推向海外,谋取暴利;三是从技术层面说,传统文博领域的文物鉴定总的理念丶主要方法进入误区,基本不讲科学精神,不讲唯物辩证法,不讲实事求是,延用旧中国师傳口传身授的方法来对待严谨的古瓷科学鉴定,而且有的还著书立说在社会上流传至今,毒害了大量收藏爱好者,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世纪文物大流失。为此,本文单就技术层面展开论述,以期扭转这种非理性局面,为最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在我们这一代手中发扬光大服务。

一,瓷器鉴定伪学的种种表现:

表现之一:鼓吹“标型学说”。 那些伪专家以为在圈内丶行内摸爬滚打了几+年,看了馆藏和社会上林林总总的藏品,称闭着眼睛可论真假,有的说:“站在几米远我就知道真假”。他们的理念来源于所谓的“标型学”,他们往往以有限的馆藏文物为标准,什么器型,什么构图,如何笔划,什么色泽,这一笔应该怎样,那种图案应该如何,完全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先入为主,凡符合馆藏的可以认定为真,否则一律判假。这种不知“天外有天,山外山” 的井底之蛙思维,竟然长期成为文物鉴定的座右铭,有的还振振有词不知脸红。他们根本不知道“人的认识永远落后于事物发展”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小学生还知道探究未知世界,而这批人至今始终坚持这种僵化的静止的极端不科学的非理性思維,用这种理念去误导人民,如再不彻底否定,它的后患无穷啊。

表现之二:所谓的“一点否定论”。那些伪专家在作鉴定时,往往以这种画法沒有,那-点不对,这个底不对等等为理由,用所谓的“一点否定论”枪毙器物,讲的时候还理直气壮,以为真理在握,容不得你怀疑。我们的伪专家也不用脑子想-想,你是制作当事人吗,你是怎么知道当时他是怎么画的,就是宫廷官窑器,总的是非常精美的,难免有疏忽之笔吧。有人说,宫廷器都有督陶官监制如唐英等,有质量问题的都砸碎,这也是想当然的鬼话。有资料证明清乾隆皇帝就亲自批准不入宫的官窑器几十万件投放民间换钱,并沒有全部砸碎。这种以-点瑕疵来否定文物的谬论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表现之三:还有诸如胎质疏松说丶臆造说,什么灌浆胎丶注浆胎,什么胎质过细过白,什么新胎接旧底,什么机器拉坯等等歪理邪说。请不管是收藏爱好者还是局外人仔细想-想,上述这些伪专家的论调究竟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如何来衡量,能不能说明问题。上述论调,经笔者认真推敲,完全是唬弄人的鬼话。首先看“胎质疏松”,你怎么看得出胎质疏松与致密的区别。自然常识告诉我们,一个物体的质量如何,只有在两者比较或仪器测定内部结构才能区别,你在沒有比较沒有测定情况下,仅凭大脑印象来评判物质结构这不是唬弄人吗。“臆造说” 更不用说了,沒见到过的都是臆造,那创新这个词就沒了。至于以制胎方法丶瓷土净度作判定依据也是荒唐的,如何灌胎你不在现场真的看得出?手工加简单机械拉坯就做不出极美物品?瓷土过细过白也是问题,当代人有本事,我们的前辈就沒这个本事?还有什么“接底” 谬论,你不去想-想伪专家想象出来的“伪造者” 为什么去接,瓷土经焙烧后能象钢材焊接一样熔合接上吗,假使能接上一点也看不出吗,有谁试过?

上述似是而非的不科学的鉴定方法有人还捧为至宝,误入歧途不知自拔,还当“真理” 在宣扬,真是又可怜又可恶,如再不回头,贻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大业将罪孽更加深重。

二,瓷器鉴定应走的科学之路

打破一个旧世界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建设-个新世界,还历史本来面目,还人民大众一个清白,让中华古瓷在我们这-代手中传承发扬光大。以下是笔者结合实践概括出的瓷器鉴定新路,供大家研究探讨作参考。

〔一〕,瓷器鉴定的五大功能:区分旧存和新作(一般指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作品):判断制作年代(近细远粗);辨别精品或普〔民〕品(如可能出自官窑或民窑);估计稀罕程度或当今面世状况;介绍市场流通状况(包括多种市场、供求关系及变数)。特别说明:鉴定的最主要功能,目前,首要任务是鉴别历史遗存或当代新作(或伪作),因其历史价值、社会认知价值(价格)有重大区别,故重点是第一功能。

〔二〕,微观鉴定的五大观察点:(尽力排除人的主观推断,查找物质自身运动规律在器物上的反映)

1,新旧痕迹观察法。一件历史遗存,只要使用过,它必然在器物上留下痕迹,从磨痕、擦痕、细微尘埃痕迹及自然包浆、釉面光滑度等都可以作观察分析依据。这里要区别新品做旧和旧品〝新器〞无痕迹(库藏、窖藏等)这两种特殊性。新品做旧是短时期擦出痕迹、多辨还是能看得出的,至于新品涂泥更容易抹去后辨真伪,若用浸、烧、埋作伪方法,一是为数不可能多,二是认真比较还是能区别的。对于可能是库藏窖藏的旧品〝新器〞,特别不能用形而上学的观点〝一点否决论〞,要结合其它方面进行求证。

2,物质内部运动反映即汽泡观察法。任何事物都在无时无刻地运动着,无机物质同样如此,这已经成为公认的常识。瓷胎也在无时无刻地运动着,只不过人肉眼看不到罢了。笔者研究发现〝瓷胎内部物质运动变化留下的痕迹〞,可作为鉴定参考依据之一。笔者用百倍显微镜对大量新旧器物观察对比分析认为,瓷胎内的微量放射性物质经高温(1300度)焙烧后表层巳释放完毕,故新瓷釉面表面巳看不见汽泡(同样工具),随着时间推移,内部物质运动的痕迹反映到表面,若无釉或稀薄釉则直接释放,若有釉则被封住释放缓慢,形成不同形态、大小不等、不同质地的汽泡,有的藏友称有〝死汽泡〞〝活汽泡〞之分。由于釉面不同、瓷胎土质不同,同一时期瓷器汽泡的反映也不尽一致,要继续寻找共性的规律性的特点。但有一点,可以实证证明,新瓷(特别是近几年出窑的)是绝对不可能有大量汽泡出现的(同样工具),有的可以说再小的汽泡也找不到。有的专家说,汽泡也可以仿造,这是缺少基本常识的笑话,人怎么可能支配物质内部自然运动(以上观点一家之言,有待实证进一步证明)。

3,自然冰裂纹及爆点、霉点观察法。由于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及其表象特征,完全可以用〝运动痕迹学说〞作指导对瓷器进行鉴定。器物表面的自然冰裂纹及爆点、霉点的形成,都是历史年代的证明,都可以在百倍显微镜下观察。至于要证明它是什么年代的要结合其它证据说明,上述自然现象是不能告诉我们年份的。但有一点可用实证说明,新的近期的东西绝无可能有上述自然现象。至于人造冰裂纹和自然冰裂纹只要入门还是可以区分开的。在显微镜观察到的爆点、霉点是不可能仿出来的。

4,胎质质地(轻重)观察法。它是一种佐证辅助手段。从一般意义说,旧器(同样器物)比新器重,因手工制作,胎质较致密,体量就显得重一点,但现在新仿也有手工制作,非机械加工,仅从一点是不能下定论的。但反之可以说明,同样器型特别轻就有问题了。至于用胎质疏松、釉面涩滞这种评语,无法度量,是形容词,不应列入鉴定用语。有的说,特别重的也有问题,本人不敢苟同,好象道理上说不通。作伪的为什么要弄的特别重,是什么原因造成重的,这个〝重〞与认定的〝重〞怎么区分,无法解释。

5,釉色、色泽观察法。俗称青花分五色,釉里红、五彩、粉彩、珐琅彩等瓷器色调五彩缤纷,千姿百态,且各个时期用料不同,表现不同,现代用料与历史用料完全可以在瓷器上区别开来。有的说,现在什么都可以仿,且不说仿的可能性有多少,就是仿出来难到一点区别也没有吗。说什么以假乱真,只是信息量不够看不出区别的托词,如实践多了自然而然就可以区别开来。而且有的料如伊朗进口的青花〝苏麻离青〞料据资料反映早在上世纪40年代已经封矿不可能再有,哪会出来一式一样的东西。所以,掌握更多的色料特征,仔细区分怎么会新老混淆不辨呢。特别要说明的是,色彩的鲜亮度不能成为判断的主要依据,它的生存状况不一样,如库藏、窖藏、墓藏、盒藏与传世的暴露在紫外线光照下的,它的鲜亮度怎么会一样呢。

[三],外型类似参考法:

用已知的馆藏文物及民间认定文物作为未鉴定文物的鉴定参考依据也是-种方法。我们反对伪专家把它绝对化丶标准化,我们不反对把它作为参考,从器型丶图案丶画功丶釉色丶质地丶颜料丶风格等角度作仔细比较,从相似性丶归类性丶等同性角度作分析研究,来判定其年代丶质地丶档次如何。这里特别要讲究唯物辩证法,因为瓷器

必竟是手工制作为主的产品,完全雷同是不可能的,就象“世界上沒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一样,我们不能陷入唯心主义泥潭,一定要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不失偏颇,真实反映器物的历史本来面目。

[四],成份分析和成本估算法:

现在有研究机构在收集古瓷内部成份数据资料作仪器原始资料库,以此为依据对待鉴器物进行数据对比分析,还有热释光光谱分析,对有机物藏品进行“碳14”分析,这种用仪器参与鉴定与“眼鉴” 相结合的方法肯定是发展方向,前提是数据库来源准确且参照标本越多越全越好,数据库数据越庞大,它越接近真相。在对古瓷鉴定中有的也可运用经济学投入产出原理来分析,即成本分析法,笔者概括为如下公式:被鉴定器物买入价<成本估算(材料费+人工费+运输费十利润)=非现代仿品。道理很简单,仿造者不会做亏本买卖,如果一件器物明显低于现行仿制成本估价,它一定不是现代仿品,那持有人为什么会出售,因为持有者(当代人)基本沒有投入原始成本。


第五节为什么说"一点肯定"在器物判断中是可行的或者说是科学的

原有业内所谓专家普遍用的"一点否定"论的思维方法, 以自己有限的脑中标准器概念去衡量万事万物的多彩世界, 是典型的意识决定存在的唯心主义先验论, 不值一驳。然而, 有人简单思维, 认为既然"一点否定"论不科学, 那么"一点肯定"也未必科学, 未必揭示真相。我们先不下结论, 不妨作如下分析论述:

首先, 这两个"一点"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相对立的观察理念, 说的严重点-个是唯心论作基础, -个是唯物论作前提, 即一个是以头脑中的有限的个别的"已知"作基础去认识无限的无穷的"未知", 这样的思维方法你说对不对; 另一个是在无数个"未知"中去找一个公认的丶不可复制的丶历史的丶自然的丶反映时代工艺特征的或者反映原辅材料已不复存在唯-性的共性特征, 简言之, 就是在无数个未知中去找-个"公认已知"(共性特征), 你说可能不可能, 这种思维方法是否具有科学性。如果连这一点常识也不认同, 那是世界不可知论者, 沒有共同语言基础。

其次, 我们可以用实践作分析依据, 在不用仪器检测情况下, 是否可找到哪些共性特征作为-点肯定依据呢, 根据实践经验, 以下诸方面可作判断依据:1, 自然历史磨痕(排除人糜磨痕);2, 不规则自然冰裂纹;3, 自然霉点(放大镜下);4, 糜漫性黑点(显微镜下, 形成机理不清楚);5, 根须渗痕;6, 哈利光(宝光, 形成机理不清楚);7, 珐琅彩器的七彩光(形成机理不清楚);8, 炸点(当时工艺缺点);9, 晕散(当时工艺缺点);10, 深色铁锈斑(放大镜下, 颜料集聚所致);10, 银白色光斑((放大镜下, 不同颜料集聚所致);11, 底足自然黄色渗透圈痕(形成机理不清楚);12, 百倍显微镜下芝蔴或黄豆般汽泡及死汽泡(本人观察各个时期的瓷器进行对比, 在相同工具观察下, 不同质地不同年代会有不同反映。初步结论:沒有汽泡不一定是新东西, 有大汽泡或死汽泡肯定是老东西。原理:物质内部运动不止原理);13, 笔划规整性丶无遐可击性丶至善至美性工艺(购入价与估计投入成本及与当代同类工艺品比较, 即购入价<当代同类工艺品=非现代仿品。原理: 当代藏品持有人未投入成本);14, 器物价格明显低于仿品造价;15, 成套成批精美器物且价格低廉。

以上十五种观察方法, 只要有一项符合就可判为"真", 有多项符合更好, 更能说明问题, 至于具体什么年代, 是"官"是"民", 要用更多信息来证明,至于业内人士判断较准确的多少具体数量, 是扯蛋的唯心论。

再次, 现在常用的对器物的画功丶画意丶人物丶笔划丶亮度丶器型丶重量丶胎质丶釉面丶金粉质地丶款识丶色彩丶火石红痕等等, 这只是技术层面的东西, 与制作人有关系, 是人的作为留下的凭怔,它具有多样性丶复杂性丶历史性丶多变性特点, 现代鉴赏者作为个人能力眼界不可能穷尽了解它, 再说有的也可以复制, 所以不能作为唯一性评判依据, 它只能作参考依据之-。而现在所谓的业内人士, 恰恰只在上述问题上文章, 有的以偏概全乱作判断。这是长期来争论不休认识误区的根源。

由此可见, 我们在破除迷信的前提下, 要面对如下事实, 即实际上对-个器物, 寻找自然现象客观依据, 进而判为"真"较易, 而依据人为技术留下的痕迹判为"真"的难, 判"假"的也难。这是因为判为"真"只要"-点"客观依据证明就可以了, 但如要判为"假", 必须是多方面的综合的, 一点否定不足为凭,人的能力眼界永远跟不上藏品的多样性复杂性。是否可以这样推断:如真正掌握了判"真"的能力, 过去判"真"的十有八九是对的, 反而判"假"的, 我们或多或少受误导影响, 就有可能弄错了, 不妨大家回顾-下过去的判断。

第六节文化收藏应该让郁闷心情走远点

一-与习惯用谩骂方式发言的部分藏友促膝谈心

乱世藏黄金,盛世兴收藏。近20多年来,老百姓茶余饭后开始追求生活品味的提高,各类文化收藏应运而生。现在上至领导者下至平民百姓都有不同的收藏爱好,特别是一些事业成功者及一批文艺体育明星加入了收藏大军。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囯走向文化强国的必要条件。然而,我们的思想准备不足及管理措施的滞后,在群众性文化收藏热潮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应引起社会相关人士注意,就是在各网站有少数藏友出于对自己收藏品的非理性认识,采取了粗暴野蛮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用匿名方式发言,谁讲事实讲道理就攻击谁。他们希望永远生活在虚幻的梦境之中,自己的收藏品永远是“稀世珍宝”价值连城,人家精的丶美的丶稀的东西永远是仿品丶赝品丶垃圾货。他们一方面竭力吹捧称“民间收藏95%是赝品”的几个露面的“打假”勇士,另一方面不遗余力地专攻讲实情说真话的人,以为这样做就能达到自已的目的。

比如,近日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主任姚政驳斥了“民间收藏95%是赝品”的谬论后,新浪网-匿名藏友说:“姚政,何许人也!?中央电视台《寻宝》专家中好像没有这个人,他参加过寻宝吗?他凭什么说,民间藏品百分之九十是真的!糊涂!中国艺术品市场就是被这些家伙搞坏了,还天天说三道四!悲惨,好不容易苦来的钱全变成了废铜烂铁,还沾沾自喜(讲自已,笔者注)!自己毁了不要紧,老婆孩子跟着倒了霉。”有人开骂:“人生什么最重要,当然是健康和声誉最重要。而上海张先生、许明、姚政等人,故意颠倒是非,恶意诽谤义师,有意制造乱象。他们是中国民间收藏界中之毒瘤恶徒,邪魔妖道之代言人。他们将自毁自灭,令人鄙视,遭人唾弃。他们发表的荒谬言论,藏界人士都看得很清楚。他们收了一大堆假货,现代低级仿制品,藏界人士都能分辩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社会现象呢,触犯了他们什么,下文结合分析与这类藏友说几句实在话:

首先,你们也是文化收藏爱好者,否则不会关心这类事。也可能你们已痴迷到一定程度,否则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干这种事。你们收藏的普通藏品也是祖国文化遗产,同样有历史研究价值。至于你们听信伪学伪专家传播的什么东西全世界只有多少件,什么东西民间不可能有,才花了自已的辛苦钱去买这些东西,才蜂拥而至请所谓专家去鉴定丶去估值,想有朝一日能大幅升值,这完全是可以理解的。现在看到社会上出现这么多精美藏品,你心里感到憋屈丶郁闷,中国收藏家们表示非常同情。我们都是搞文化收藏的,追求的是一种心情,一种见识。你也曾经高兴过,你也曾经用自已的知识对你心仪的藏品研究过,有这个过程就是一种享受,一种满足。文化享受本质上就是一种心情享受,为什么不这样理解呢?!东西能升值固然好,现在情况发生变化,也沒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至少东西还在,再说你也沒花大价钱去买这些东西。人活着要学的东西多着呢,收藏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过程,有这么个过程不是你的良师益友吗,为什么不这样想呢!

其次,有些人可能是开小店铺做生意的,当然我们非常同情现在生意不好做。你看到大的拍卖公司动辄就是几+万丶几百万丶几千万甚至上亿的东西都有人要,我的东西几万甚至几千元都沒人要,搞不懂。你要了解社会实际上是分层次的,购买商品同样有不同的消费群体。特别是那些富豪巨商,他们消费的是一种心态,一种社会影响力,一种财富自豪感,一种自我满足欲,他们并不+分重视奢侈消费品本身的实际价值(当然也是考虑因素之一),如为什么有人热衷于去买高档名牌表丶名牌服装,他们追求的是商品使用价值以外的东西,而不是商品本身。同理,艺术品市场也是一样,那些富豪巨商会到小店铺来买艺术品吗,到古玩市场来淘古董的,都是不大不小的有闲钱的人,他们也了解行情,当然生意不好做了。过去古玩界“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日子可能不会有了。为此,建议你有点赚,可以出手了。

再次,通过网络以匿名方式谩骂出气是否能达到目的。第一,文明社会是不兴谩骂的,语言表达方式本身就说明发言者的素质了,你想做一个被人看不起的人吗;第二,被骂的人因为坚持宣传真相丶宣传真理,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中国文博真实情况,是一种对民族大业负责的崇高事业,能被几句不入耳的话动摇信念吗,你沒有这种信念是不能理解的;第三,医学知识告诉我们,长期在负面心情下生活的人,身体内要产生毒素,长期积累会造成疾病诱发。如每个人身上都有癌细胞因子,为什么有的人得癌症,有的人就不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个人对生活态度怎样,一个长期郁郁寡欢的人离得大病不远了。不信你试试?!第四,你想通过谩骂来挽回中国文博真相揭露的趋势,这可能吗。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永远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民的力量大还是少数人的力量大,这点道理你不会不懂吧;第五,在网上专干无用之事是一种掩耳盗铃式的思维方式不可取。有人说,在网上专干攻击他人的人,自己从不发藏品,是受雇于某人(或自已亲自出马),希望藏友到他那儿鉴定或买东西(一厢情愿,现实吗)。除前述情况外,笔者还真分析不出他们是些什么人。是中国人陋习中的妒嫉心理吗,非也!搞较高档次收藏的人都是有一定文化品味的人,都不会小肚鸡腸。是市场经济负面效应仇富心理的反映吗,也不象,了解实情的人都知道,中国收藏家们穷的只剩下古董了。是不搞收藏的局外人盲目发议论吗,不可能。俗话说,有多少爱,才会产生多少恨。他的“恨”从何而来,是对收藏的“爱” 所至。

可见,现在收藏界提出的和谐收藏理性收藏还真不容易,大家共同努力,把民间文化收藏风气端正好,继续与伪学开展交锋,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坚实的基础。



----签名档 --------------------------------------------------------
德藏收藏网欢迎您!
Posted:2015/6/15 10:29:49
 每页10条,共1页,合计1条记录分页:« 1 »转到  

执行时间:0.171021 秒 数据查询:9次
版权所有:德藏收藏网(www.decangwang.com) 地址:中国·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