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没写好,直接奔行*,还敢裱了送人 马世川 这句话出自王岐山先生之口,我以为说得好。虽然写字的好赖与干部的素养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如果对自己的书法没有清醒的认识,甚至自以为是,利用公权力四处嘚瑟,还自鸣得意的裱了送人,这就和干部的素质有关系了。实际上,在中国,尤其是今天的“有些”干部,不必去写什么书法,也不要去弄什么风雅,这个抬高不了自己。写字需要几个基本要素,“有些干部”们达不到。 写字或者说书法是需要天赋的,在这一领域早已经达成的共识,没有什么好质疑的。古人学字,往往从娃娃开始,只要条件具备,都要从“舞文弄墨”开始。于是就有了所谓的“墨池”之说,那时写字的人口基础是很庞大的,要从千军万马当中脱颖而出,其实不易。自隋唐以来,科举制度毫无疑问的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官选拨制度,这样的制度之下,要想出类拔萃,难度之大,绝非今天“有的干部”所能担当。历史上许多能把行*写好的人,大多数都要经过艰难的历练,当然包括在严苛的科举制度之下的考验。尤其是能够留存于今天的更是经历了历史的考验,当然值得珍惜。就这个角度而言,能够写好楷书并且有脸面馈赠的人为数不多,尤其是那些清廉的“官吏”以卖字“糊口”的人着实不多,就以东坡为例,他的书法作品亦有重复,当是为了馈赠之用,抑或也有“卖字”的嫌疑。 楷书是基础,是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的,因此,但凡大家,他的楷书根基必然不薄,且极富个性,苏轼当然不会列外。王岐山先生也在说明一个道理,如果连楷书的基础都夯不扎实,当然行*就谈不上,苏轼用笔肥厚,铿锵正直,楷书也可略见一斑。图片来源:民间调查
一定会有人提出一个问题,文章中所选择的苏轼的样本是真的吗?我说,至少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人能够找出更合适的更接近苏轼的。还有人说,找专家鉴定可以吗?我说,用不着,中国活着的专家在古代书画研究上是没有能力的,丢不起人。还有人说,你能自己证明一下吗?我说,没工夫,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篇幅所限没有必要。更何况本人没有详细解释的义务。
原文转载:古代书画鉴赏家马世川
「该帖子被 奇迹 在 2015-02-04 23:55:13 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