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您尚未 [登录 - 注册] ┆ 在线 ┆ 风格 ┆ 帮助 ┆ 


--> 标题: 楷书没写好,直接奔行草,还敢裱了送人?。。。 马世川
您是本帖第1946个阅读者。
性别:男<br>状态:离线<br>积时:1 天 12 小时 8 分 40 秒
奇迹


等级:论坛版主
头衔:未定义
帖数:46
金钱:-132
Y 币:0
{收藏} 楼主 信息 | 留言 | QQ | Email | 主页 | 编辑 | 引用
楷书没写好,直接奔行草,还敢裱了送人?。。。 马世川



 楷书没写好,直接奔行*,还敢裱了送人

                                                                      
马世川


    
这句话出自王岐山先生之口,我以为说得好。虽然写字的好赖与干部的素养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如果对自己的书法没有清醒的认识,甚至自以为是,利用公权力四处嘚瑟,还自鸣得意的裱了送人,这就和干部的素质有关系了。实际上,在中国,尤其是今天的“有些”干部,不必去写什么书法,也不要去弄什么风雅,这个抬高不了自己。写字需要几个基本要素,“有些干部”们达不到。


    写字或者说书法是需要天赋的,在这一领域早已经达成的共识,没有什么好质疑的。古人学字,往往从娃娃开始,只要条件具备,都要从“舞文弄墨”开始。于是就有了所谓的“墨池”之说,那时写字的人口基础是很庞大的,要从千军万马当中脱颖而出,其实不易。自隋唐以来,科举制度毫无疑问的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官选拨制度,这样的制度之下,要想出类拔萃,难度之大,绝非今天“有的干部”所能担当。历史上许多能把行*写好的人,大多数都要经过艰难的历练,当然包括在严苛的科举制度之下的考验。尤其是能够留存于今天的更是经历了历史的考验,当然值得珍惜。就这个角度而言,能够写好楷书并且有脸面馈赠的人为数不多,尤其是那些清廉的“官吏”以卖字“糊口”的人着实不多,就以东坡为例,他的书法作品亦有重复,当是为了馈赠之用,抑或也有“卖字”的嫌疑。

  
楷书是基础,是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的,因此,但凡大家,他的楷书根基必然不薄,且极富个性,苏轼当然不会列外。王岐山先生也在说明一个道理,如果连楷书的基础都夯不扎实,当然行*就谈不上,苏轼用笔肥厚,铿锵正直,楷书也可略见一斑。


图片来源:民间调查





  上文系苏轼楷书其恩师欧阳修的“丰乐亭记”,也是传世名篇,字里行间,苏轼用楷书悉心书写,其对欧阳修的尊敬溢于笔端,点划撇捺一丝不苟,除了我们可以欣赏其书法的根基之厚,更可窥视出苏轼对其老师的恭敬和谦卑。在苏轼的心目中,只有用这样的“刚毅““正直”和厚重的书写,才对得起欧阳公的为人和品质,几行楷书,道出了多少内涵,甚至也从一个角度佐证了历史上两个奇才的微妙情感,也表达了欧阳修和苏轼相识,相惜和他们的相互欣赏。历史上的这段忘年之交,苏轼用千钧之重的楷书,给我们解析了友谊的最高境界。所谓“才情趣”的友情之道,在1000年前,我们终于找到了典范。

    除了苏轼对其恩的尊敬,这幅“丰乐亭记”的引首也非常有趣,赵孟頫的次子赵雍,在时隔两百年以后,用相同的方式回敬了东坡,且恭敬有加。这正是传统中国文人的情趣。






  
苏轼的行书在此不再多写了,著名的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已经作了太为详细的解剖,对于台北故宫的弥天大谎,亦不在啰嗦之列,好的楷书,才有了好的行书。关键是一些干部“直奔行*,还敢裱了送人”这件事,跨越确实大了点。如果真是送人,倒也无可诟病,顶多是感觉良好的“自慰”,但这样的自慰,一旦掌握了权力,邪了门,就会拿来害人,自己的愉悦,“底下人”还得掏银子买你的,这样的臭事在中国的今天一点都不少。如果是蔡京写字“送人”倒也是个好事情,毕竟是进士出身,而且功力非常呢。


   跳过行书,我们就直奔行*。恰恰
苏东坡的行*也好得很,下面就是他书写自己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一个节选。


  图片来源:民间调查
(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我以为,应该对上面的作品放大来看,这是数字技术带给我们的好处,这样的作品放在当时是值得“装裱送人”的。苏轼用笔肥厚,游走圆转,宛如蛟龙戏水,游刃有余,笔画轨迹交代的清清楚楚,绝无含糊。点划讲究,透着优美,粗细选取恰到好处,连接之际行云流水,气脉贯通而起伏错落自然。当然,苏轼的行*也足够传统和规范,之所以说传统和规范,就是因为,仅仅就其书写来说,完全与其时的社会对行*的共识相对应,毫无越制之嫌疑,就每一个单字来说,恪守着时下人们的共同约定,通俗的说,他的每一个字都是能够被社会接受的,或者说,认起来很简单,不难受。行*的意义就在于既能认识,又有美感,还可提高速度,苏轼当然办到了。


    最令人感动的还是,30几岁的苏东坡,居然开篇的头一句就是"老夫聊发少年狂",那是他一生当中最为愉快的时期,无论是写字,还是词的本身,无处不在的“透着那个美”,一个意气风发,开心率真,才华四溢的才子就在你我的眼前。

    
很显然,能够裱了送人的也不仅仅是苏轼一个人,但不能包括“有些干部”,新文化运动以后,旧文化没了,新文化也没弄出个好歹。“有些干部”,根本就没有“童子功”般的书法的历练,更没有能力接受“科举考试”的遴选,更别说“天赋”了。即使是一些刻苦的干部,也是照着台北的扯淡“寒食帖”临写。在中国古代书画大受蒙蔽的今天,或者说在中国书画鉴定和认知发生了重大的方向性的错误的时候,即使再刻苦,那也只能是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书法是一种艺术,作为个人,写写画画是可以的,但如果是权力之下的“有偿送人”,我以为是很糟糕的,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的,艺术捆绑了权力,以至于把原本最纯粹的,最有智慧和创造力的艺术变得面目全非,很多人变得没有自知之明,有的甚至是厚颜无耻。那些裱了送人的书画,很可能变成后世取笑的道具,而绝不会像苏轼一样名垂青史。这个结果似乎是必然的,今天的“有些干部”,闲了的时候,想想都觉着好笑。




   一定会有人提出一个问题,文章中所选择的苏轼的样本是真的吗?我说,至少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人能够找出更合适的更接近苏轼的。还有人说,找专家鉴定可以吗?我说,用不着,中国活着的专家在古代书画研究上是没有能力的,丢不起人。还有人说,你能自己证明一下吗?我说,没工夫,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篇幅所限没有必要。更何况本人没有详细解释的义务。



                                                                                                 原文转载:古代书画鉴赏家马世川


「该帖子被 奇迹 在 2015-02-04 23:55:13 编辑过」



----签名档 --------------------------------------------------------
德藏收藏网欢迎您!
Posted:2015/1/21 2:47:34
 每页10条,共1页,合计1条记录分页:« 1 »转到  

执行时间:0.089844 秒 数据查询:10次
版权所有:德藏收藏网(www.decangwang.com) 地址:中国·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