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管理员
头衔:未定义
帖数:849
金钱:1002813
Y 币:182
|
|
{收藏} 楼主 信息 | 留言 | QQ | Email | 主页 | 编辑 | 引用
五代后周柴窑瓷
本人近几年陆续收集到一些底书部有篆款“柴”、“柴世宗”、“”、“官”、“大周”、“尚食局”、“柴王府”、“成王殿”、及“皇后阁”等字样,形状不同、颜色各异、色泽明亮、重量特轻的古瓷器。一般人猛一看,都误以为是塑料制品,但轻轻敲击,还是听出是瓷器。
这些瓷器大体可以分为四类,即人物、瓶、碟,镂空器。人物器不足二十件,有40.8公分高的绿釉老寿星,54公分高灰兰釉观音,十三件30至20公分高的立、座观音,有绿、天青二色。其底部均有篆书款“柴”或“大周”字样。瓶类数量最多,形状及颜色也最为丰富,不但有红、橙、黄、绿、青、蓝、紫,而且还有各种过渡色。瓶高的约40公分左右,小的约20公分左右,其形状既有圆的、扁的,还有多棱形和异形瓶,且大多有耳。尤为惊喜的是在一些大瓶上还发现有错金,且镶有宝石,错金多为篆书唐诗,如李白的“下江陵”,杜甫的“绝句”,王维的“鹿柴”等,还有一些人物、山水、花鸟画,其画风具有明显的宋朝韵味,比如留有两个小撮头发的大头娃娃等。在一些大瓶圈足外侧,往往还能发现“四神”等中国古典纹饰的浅浮雕。镂空器分双层和单层,有方形器,有瓶,还有造型非常美的香炉,所雕镂空图案都非常古朴,色彩有天青和绿色。数量不多的碟,器形都不大,直径大多在十三公分左右,但造型和釉色都非常之美,多为菊瓣和莲瓣形,釉色有黄、豆青、天青三色。奇特之处在于,其中五个形状有异的天青釉小碟,都有芒口,涩圈。说明此时在工艺上已开始运用为节省空间扣着覆烧的技术了。但史书上记载覆烧工艺,是起源于宋定窑。
上述器物的共同点是超薄:大部分器物壁厚大约在一毫米左右,厚者包括镂空器,壁厚也仅有两毫米左右。特轻:20公分高的小瓶重约100克左右,40公分高的大瓶并镶有数颗宝石,重415克,54公分高的观音也仅有1361克重,还不足三市斤。这些器物色泽明亮艳丽,胎均为白胎,个别白中微显黄;所有器物均不透光;工艺上均属浆胎,部分瓶体上清楚显示出合模痕迹,而合模工艺在汉俑、唐三彩的制作中已普遍使用。此类薄胎的制作工艺,随后传入欧洲,正如英国学家李约瑟博士所说;“欧洲工业革命的技术,大多源自东方”。其中就有清中期又传回中国的所谓灌浆法。这些薄胎瓷均有细小开片;岁月的泥土附着在开片处,形成显眼的网状纹,充满了沧桑感,这些特征是人工不可复制的。另外这些器物的釉面已明显老化;放大镜观察,其釉内已变得浑浊,且有细碎结晶体出现,从材料学来说,这正是古瓷自然时效,本征时效特征是明显表现,这些特征也是人工不可复制的。说明这批瓷器的确是高古瓷,而并非是现代人臆造品。瓶类的圈足外侧无釉,底均施釉,釉色与瓶身一致,器底均留有方形垫烧痕;垫烧痕与圈足露胎均呈土黄色,但部分长江水系出土的则呈黑灰色。在这些器物中,天青釉的釉内结构与同色汝窑器非常接近,都好像是棉絮里渗进了米糊,还有些稀疏隐现的气泡。
这些令人惊奇,充满沧桑感,使人震撼的瓷器是什么瓷?是否就是明朝书中一再提起的,已迷失千年的柴窑器?一代明君五代后周皇帝柴世忠,在下边请示烧什么瓷时,批曰:“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其特点是:“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馨”。明朝万历年间黄一正总结瓷窑器为“制精色异,诸窑之冠。”柴世宗过世427年后,经历了宋、元二朝,到了大明洪武年间的公元1387年,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说到柴窑是曰:“出北地,世传柴世宗时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多足粗黄土,近世少见。”
本人认为,柴世宗去世四、五百年后的这些记述,可作参考,当与上述器物相对相时,还是有很多吻合之处。
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柴世宗所言:“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者般颜色到底指的是什么?是指单一的天青色还是另有所指?本人认为从整个句子来分析,柴世宗应指的是彩虹。因词典说的很清楚,彩虹是水汽在阳光的反射和折射下而产生的自然现象。即红、橙、黄、绿、青、蓝、紫。雨果天晴后,空气中水汽足,天呈蔚蓝色,阳光从云破处投射下来,则形成非常美丽的彩虹。柴世宗所指:就烧出这种七色彩虹瓷来。而并非如一些学者所说的,为单一的天青色。因古人传下来的话语,一般都很精炼,不会那么啰嗦,更何况柴世宗是历朝历代大家一致公认的一代明君呢。“天青色”三个字,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无需再用十四个字,把包含多层寓意的“柴氏谜语”搞得大家“一头雾水”,因此,这种“柴氏幽默”还是很值得品味的。其间,本人还将柴世宗所言,随便询问了十个年轻人,“者般颜色”所指是什么?其中八人立即回答说是彩虹,另外两人说:不清楚。当继续问这两个人,是否指的是彩虹时,他们立即恍然大悟说:“对,对,对”。现在这七种彩瓷,已全部呈现在我们面前、而且还有其它过渡色,所以说,这些瓷器应该就是柴世宗所要求烧的彩虹七色瓷。看看它的薄,它的轻,它的明艳,它的黄土圈足,它的细小开片,它的大大低于成本加利润加运费的价格,它的清清楚楚篆书款“柴”字等,这应该就是迷失千年的“制精色异,诸窑之冠”的柴窑瓷。你说它不是,那它是什么呢?唯上,唯书是找不到答案的。故宫没有实物,窑址又没有发现,我们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博大的胸怀面对现实,给出科学的答案,中国民俗“入土为安,视死如视生”的理念,以及北宋兴起的收藏热,为这批迷失千年的柴窑,提供的存在的依据和物质的基础,而中华大地现今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空前大发展及空前的动土量,必将带来空前的大发现,(被动发现,施工;主动挖掘,挖墓。其中就有大量的从未见过的迷失了的瓷器)这就是我们今天能够有幸见到迷失千年柴器的原由,实事求是的说:因多种的原因,现在的中国大地上,发现的主体和几率应是在民间,而不是文博部门,道理很简单,接地气者先知也,天道酬勤,心诚则灵。
希望元青花龙象耳瓶,因北京专家1929年不承认而流失海外之悲剧,1952年著书发现元青花的不是创烧它的中国人而是外国人的羞辱之事,不要在柴窑瓷上重复和继续,否则,在让外国人抢先发表“柴窑”大发现,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那可真是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啊!
*作者:白长勤,武警陕西省总队原副总队长,陕西省收藏家协会理事、大校,陕西省民间博物馆协会会员,德藏收藏网瓷器鉴赏家。
----签名档 --------------------------------------------------------
德藏收藏网欢迎您!
|
Posted:2014/3/18 10:16:3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