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您尚未 [登录 - 注册] ┆ 在线 ┆ 风格 ┆ 帮助 ┆ 


--> 标题: 通过学习交流总结的一点点瓷器火石红的知识供大家学习
您是本帖第2321个阅读者。
性别:男<br>状态:离线<br>积时:2 小时 0 分 17 秒
都是专家


等级:新兵
头衔:未定义
帖数:11
金钱:3051
Y 币:0
{收藏} 楼主 信息 | 留言 | QQ | Email | 主页 | 编辑 | 引用
通过学习交流总结的一点点瓷器火石红的知识供大家学习

瓷器的鉴定实在是非常的复杂,我先从一两个方面来说瓷器的鉴定。自古就有看瓷先看底,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到底应该怎样看,下面我通过各个方面的学习来讲一讲。

相信大家可能都看过很多鉴定方面的文章,很多文章上都会提到“火石红”。说:火石红俗称“窑红”或“枇杷红”,它实际是由于胎土中存在的铁分子在高温中流动聚集,烧窑结束时在冷却过程又被二次氧化而呈现出来的色调。

我只能说他们根本就不懂“火石红”究竟是什么,他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1、首先谈谈火石红到底是什么

火石红的化学成份为Fe2O3H2O(其矿物名称为褐铁矿)。在我们的生活中火石红其实很多。例如铁的东西生锈,铁矿石长时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这些都和火石红是一样的物质。

2、火石红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我们从整个瓷器的烧造过程来分析。瓷器在烧造前,选料主要是高龄土(明青主要烧瓷原料),高龄土中含有大量的铁矿物质。

高龄土的化学组成是SiO2 60%, Al2O3 15% ,Fe2O3 0.2% ,CaO 0.2%, MgO 0.4%, TiO2 0.1%,烧矢量2。70.(烧矢量 指的是水 还有碳)

瓷器在烧制过程中他的温度一般都要到达1200度以上。陶瓷工艺学上讲的,瓷器在烧制过程中一般需要三个阶段,低温阶段,高温阶段(保持温度阶段一般需要一天)下来就是自然冷却阶段。

在低温阶段瓷器一般就是在800以下。此时高龄土中的大量水分(各种矿物质中结合的水分开始挥发,分解。此时那些铁元素是以Fe2O3 的形式存在,此时铁元素在氧化环境中为三价铁元素。就和自然界中生锈的铁一样是红色或褐红色的。最有利的证据就是红陶,还有砖的烧造,烧出来是红色的。

接下来是800度-1200度以上,此时整个窑内都开始形成一个还原反应的环境,此时大量的水还有碳元素开始挥发出来。铁元素也开始从三价变成二价,从而形成Fe3O4(磁铁矿),而磁铁矿是黑色或黑褐色的,不是红色。

有人会问,瓷器在冷却过程中还会经历800度以下的氧化环境,那么他还会变成Fe2O3

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例如青砖,还有那些青瓦等等,因为物质在形成以后必须得到或者释放适当的能量他才可以再次发生反应,而降温的过程根本就不具备足够的释放能量的的条件和可能性,所以也根本不可能再次发生还原反映。

所以烧制完成的瓷器根本就没有什么火石红,现在烧制的瓷器就没有火石红,实际上现在和过去使用的瓷土其实是完全一样的。

那么古代瓷器上的火石红到底又是从那里来的呢。

首先要说瓷器在烧制过程中,整个瓷器就好比一个被烧的流淌的岩浆(不过没有到那么夸张的程度)铁元素会因为重力关系发生流动,底部的铁元素比上部会适当的多一些,既在底部有一定的蓄积。

瓷器烧制完成之后,显露于表面的胎内的铁会在自然环境中和氧分子发生反映,就如同铁的生锈,生成Fe2O3,另外结合进去一个水分子。自然也就会形成红色或橘红色的火石红。

而这个火石红不是一天就能形成的,因为胎里的铁分子含量实在是太微小了。

那么有人会问,瓷器的火石红为什么会主要存在于胎釉的结合处呢,主要有以下点:

1、首先人们使用过程中表面生成的一些化合物会被不经意的磨损掉。

2、那些胎釉结合处因为存在一个小的夹角,所以水分很容易凝集,从而更有利于铁的氧化,从而生成火石红,因为胎里的铁含量很低所以氧化的过程自然也是非常缓慢的。我们发现铁在生锈时也是从一个点开始向四周蔓延的,瓷器也类似相同从而形成那些如同扩散的状态。相对来讲大的面上更容易挥发。

还有就是那些在瓷器底子上的铁点还有釉上的铁点同样也会在四周形成火石红。

我们已经知道火石红到底是怎样形成的了,那么现在造假到底又是怎样作的呢。

首先他们用高温的火喷枪在瓷器的底子上烧,这样可以形成红色的Fe2O3。但这样烧出来的瓷器底部实在是没有任何的规律可寻。而且烧出来的“火石红”没有一点自然形成的红石红那种柔和的光泽和质感。

这里我就不多说了,我只是告诉大家火石红到底是什么怎样形成的,大家可以结合我的分析大量的观察火石红的特征,这样才可以比较准确的判定真假火石红。

大家往往能看到明代青代瓷器的胎看起来都很柔和,泛着淡淡的肉红色,不是苍白或是泛灰色,这也就是瓷器在自然环境铁元素漫漫被氧化的表现。

说了这么多我们可以对照图片实例结合理论分析学习究竟什么样的才是真的火石红。

一、火石红究竟有哪些颜色

1、鲜艳的红色


这里大家主要观察它的红色或火石红表面的润泽度,有一种很多小的红色颗粒放在一起的感觉,都是一块一块的。


这件更明显一些,在胎釉结合处的红色或火石红上有一层仿佛似水的薄膜。

但不是所有火石红上一定会产生这样很柔和的薄膜的感觉,这与胎的粗细,还有烧制后的的瓷化程度有关。


这件仔细看就不是有上面那种感觉。不过大家明显可以感觉到整个胎上的火石红有很多红色颗粒凝聚在一起的感觉
2、橘黄色


真的火石红不会像假的那样张扬看起来很扎眼,老的很柔和,很舒服。


这张图更明显老的火石红颜色不扎眼,看起来很舒服。


这件主要看得出自然的火石红都是些大大小小的点联系在一起的感觉,变化非常丰富,而假的的火石红只会是一片一片,没有这样的变化。

下来我拿些假的让大家对比我在讲解:


大家可以仔细分辨这样的假底没有老底那种非常丰富的变化。看起来很花。但是实际上颜色只有那么两种红色和黑色。


虽然看起来都是表面的红色,而老的东西红色是从深处长出来的,没有那种很肤浅的感觉。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火石红已经渗入胎的深处。


大家看看这假的颜色看起来太乍眼了,每处火石红来的根本没有根据。


大家看看这个变化多么丰富,整个火石红都是颗粒状的聚集在一起,有很明显的有不明显的。


这个假底根本就没有变化


整个底变化多丰富。注意右上角我圈的地方,这样的火石红是从胎的里面生长出来的。最上面的圈里面那个个磕掉的地方有一个黑点,那是胎里面的铁斑。还有那最大的圈里面可以看到火石红上都生出油性了。

二、瓷器上究竟哪些都是火石红呢

因为火石红主要长在底足上,我们主要说底足。


这是典型的从胎釉结合处长出来的。


还有这个胎釉结合处。关键是哪个釉薄的地方因为人无法磨损也很容易长出火石红。


这个可以看到整个胎上都很自然的生长出火石红,那种颗粒的感觉很明显。


仔细观察这些特征:1、能感觉到釉子的底下有肉红色;2、这些胎上的缺陷里面都会沉积很多的火石红;3、哪里因为釉子薄所以火石红在釉下隐隐约约可以看到;4 就是瓷器胎上的铁点整个都氧化水解向四周晕散


看看这个黑块。这其实是窑粘。因为古代瓷器大部分都是垫沙烧造的。而沙子里有些就是铁矿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黑疤。

你经常可以看到元代瓷器上有大量的黑点,不论是胎上还是釉上。(因为沙子在高温下经常会飞溅),当然这样的黑点其实是非常重要的鉴定依据。

很多人看到这样的釉都不认。其实只要正确的掌握了看这些黑点的方法会受益匪浅。

有人会问,为什么明清瓷器上会很少见到这些铁点呢,原因很简单,明清高档瓷器已经改用垫烧。底子上垫一个素胎垫子(瓷的)上面套一个粗瓷筒子自然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而那些民窑的粗瓷同样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

上面的这件东西你看黑斑的四周也生出了火石红,而且黑斑自身也生出了一层油性物质,你要是用放大镜看同样可以看到漂亮的金属光泽。

下来我着重的说一说铁斑。


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两个铁斑表面有一层很舒服的金属光泽,而且散发出油性。

小一点的铁点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已经氧化水解了甚至向釉里散射了。


这里可以清楚地感觉到长时期氧化后铁斑的变化


看中间那个红色的点,它中间是黑色的并向四周晕散。


这里的黑斑很有代表性,有完全水解变红的,还有那个大的黑斑上面充满油性。不过在釉子上的黑斑不一定都有这样的光泽,因为本身在形成过程中天生的晶向不同。


这个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其中一个小的黑斑氧化已经开始并下陷,另外大的变化很丰富,表面有油性。
这两个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黑斑。

下来我说说那些没有火石红的底足。

首先为什么有些瓷器没有火石红呢,原因是古代是根据瓷器的档次选取瓷泥,在选择瓷土时用的是高出向下流水沉淀的办法,以此分离高档次的细泥,和低档次粗泥(不过档次高的粗泥主要做大器),铁的比重大通常留在粗泥里会多一些,因此档次高些的瓷器其胎土中含铁量相对就低一些了。这样也就出现了哪些基本没有火石红的瓷器,(清代很多的高档法郎彩就没有火石红)。

对于没有火石红的瓷器,关键是要分辨瓷胎的老化特征,古瓷器有个自然的老化过程,其瓷胎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需要很高的看底功底。在这里我发一些图让大家看看。


通过这些没有火石红的瓷片大家可以清楚的感觉到以下几点:

1、整个胎变得都是一种很酥糯的感觉,不像新的瓷器那种很生硬的感觉(不过有些好瓷器因为瓷化程度不一样,也会有不一样的表现)。

2、胎的颜色都有些改变,要么有些散发出浅淡的红色,要么有些白中泛黄,不管怎样不是那种新瓷器生硬惨白的感觉。

3、大家一定要和那些新的多做对比,充分的感觉新老胎感觉上的不同。
...................................................................................................................................................................................


----签名档 --------------------------------------------------------
德藏收藏网欢迎您!
Posted:2009/8/10 20:24:00
 每页10条,共1页,合计1条记录分页:« 1 »转到  

执行时间:0.125000 秒 数据查询:10次
版权所有:德藏收藏网(www.decangwang.com) 地址:中国·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