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博物院难得的瓷中极品
图为展出的“磁胎洋彩锦上添花喜相逢双环腰圆瓶”。
图为展出的“磁胎洋彩山水詩意转旋大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隆重推出一个名为《华丽彩瓷─乾隆洋彩》的特展,吸引了大批观众前往观赏。策划这一特展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器物处廖宝秀研究员告诉本社记者,这批被称为“洋彩”的瓷器,烧制量非常稀少,由乾隆皇帝亲自指导定名、配座、装匣、评列等级,绝大部分珍藏于乾清宫端凝殿与养心殿,除少数陈设圆明园,后遭入侵者掠夺之外,基本上流失于外者少之又少,坊间难得一见。
特展布陈在三0六陈列室。排在一百三十八件展品之首的是“磁胎洋彩红翠地锦上添花双安天盘口双圆瓶”,双圆瓶为模制结合而成,外表双瓶连合,内部相通,瓶身绘有梅花、灵芝、喜鹊,喻有“喜上眉梢”、“芝仙长寿”之意。
廖宝秀研究员介绍,康熙年间,清宫中造办处设立“珐琅作”专门烧制珐琅器。清宫珐琅彩瓷分两类,一是磁胎画珐琅(珐琅彩),一是磁胎洋彩,均是“珐琅作”内完工的官窑瓷器。其工序是先在景德镇御窑场或宜兴等地烧制器胎,检选品质绝佳者运送入宫,再于“珐琅作”加绘珐琅彩,入炉再次烧成。这种一器需经两地制造的瓷器,是陶瓷史上的空前创举。所谓“洋彩”,就是摹仿西洋绘画技法描绘的珐琅彩瓷。
一尊“磁胎洋彩青地金花鱼游春水瓶”,被陈列在显要位置。这尊瓷器分内外两层,是由四部分各自分别烧制后再组装而成。拨转瓶颈,内瓶随其转动,可见彩色金鱼追逐落花的游水趣味。
“乾隆年间,督陶官唐英每年春秋两季,亲自前往江西景德镇监造御用瓷器”,廖宝秀研究员说:“为了博得君心,唐英不断推陈布新、研究新技法,绞尽脑汁设计新样式,烧制出一批被誉为‘鬼斧神工’奇巧的镂空转旋器;他又开创‘锦上添花’剔刻技法,将洋彩的华贵绚丽臻于极致。‘洋彩’就是唐英创新运用的名词。唐英之后,景德镇官窑再也无法烧出如乾隆早期的精美绝世之作。”
展柜中的“磁胎洋彩番花纸槌瓶”,直口、长颈、圆腹、圈足,清宫称此类瓶为纸槌瓶。乾隆喜爱纸槌瓶款式,曾在诗注中说明:“胆瓶、纸槌瓶皆瓶式之最佳者”。
造型源自商周青铜壶的“磁胎洋彩锦上添花喜相逢双环腰圆瓶”,制作精巧,瓶上活环是在坯体烧制时以细小支钉,将活环与耳支撑,烧成后再将支钉移除,复施金彩覆盖,再次以低温烧成时,支钉眼已不易发现。瓶体所绘成对蝴蝶相遇称之“喜相逢”,喻意吉祥。
展出的“磁胎洋彩红地团花山水汤水碗一对”,碗的外壁有四团圆形开光处,分别以墨彩及彩绘画四季山水人物。廖宝秀研究员特别介绍说:“乾隆对此类器物喜爱,将其列为‘乾清宫头等’。”
被列为“乾清宫头等”的,还有一件仿銅器造型的“磁胎洋彩瑞芝洋花蝉纹罇”,廖宝秀说:“此器所用釉彩至少在十五种以上,是监陶官唐英监制的,当时仅制作两件,是宫廷的艺术收藏重器。”
廖宝秀研究员还告诉记者:“与其他品类瓷器不同,宫廷基本上不用洋彩瓷器作为赏赐品。一九二五年故宫博物院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入宫清点文物时几无一失。最值得庆幸的是,这批磁胎洋彩大部分保存完好,目前分藏两岸故宫。本院所藏乾隆朝珐琅彩系瓷器多达五百件以上,这次展出的院藏一百三十八件彩瓷,都依据档案一一还原了它在清宫中原有的正确的品名。”
瓷中极品,巧夺天工。细细观赏这批曾深锁禁苑、工艺创新的瓷器,实在令人为中国文化中这中西技法合璧、多元文化交融的精品而深深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