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柴器与它器本质之别
五代柴器在十年以前很少有人见到,由于自古的传说,故而使柴瓷增添了神秘色彩。现今大量实物佐证清楚的摆在了人们的面前,于是民间的广大藏家以事实为依据,已经确认。但由于专家们见不到太多的实物,因而仍在迷茫中徘徊,以至仍然用以往的断论而不能接受这一现实。那么到底柴瓷和被以前误认为柴瓷的湖田窑瓷器存在什么关连呢?它们之间又存在那些本质差异?我想就此做一探究。
过去对五代柴器的形容:“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这是对柴瓷大概的形容和描述。要对这种器物全面的认识,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了解:1、五代柴瓷都决不透明。2、五代柴瓷90%击之所发出的声音一定是木声和朽木声,只有从唐邢白薄瓷的工艺中演化改进创新过来的器物,击之才会发出磬声。3、明如镜只是对反射光而言,决不是可以透光。4、五代至宋代的一切薄器,如湖田窑之器,都无法达到柴器之薄。5、五代柴器胎体材质的配方用料都非常特殊(现今也未查出他的配方的总体元素都是啥),柴器和它器的总体比重柴器较轻。6、五代柴器立件有高达39厘米的,器胎为彩、料、合宝后经挂透明釉才进行烧制。至于为什么从古至今太多的大专家要将古代柴瓷与宋湖田器对接,其根本原因,就是人们错误地认为“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集于一种瓷器上了。而这四种特征正好在湖田精美的薄器上可集于一身,因此人们倾向于湖田器,这实际是理解认识上的一种错觉而造成的。事实上,这四种特征集一身,恰巧背离了柴器之根本(这四种特征是多种器表现总和而不是一件器物可具有的特征)。以现在大量的事实得出的结论。是柴器与湖田器二者在用料工艺等方面,本质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他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器物。
在2008年的一个柴窑研讨会上,也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没有能真正解决根本问题。这是因为除了窑址没有被发现外,就是太多的藏家不能同时拥有四种“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佐证器。声如磬的器物在柴窑中极少,绝大多数器物击之为木声和朽木声。如见不到声如磬之器,即是把出土柴器摆在面前,也不敢下一个明确的定论。还有青如天之器乃汝瓷的前身,五代柴器青如天是烧前就确定其色的,为了保其色采用极低的温度烧成,因此用指甲都可以将胎扣下(断面),而这种天青器不是任何一批瓷器中都能存在。也就是说无论任何人可能拥有很多柴瓷,但这四种柴器同时拥有的却不容易,这也就带来了很多人无法找到佐证的根源。这也是形成不能一锤定音的根本原因。但它的定论也不会为期太远,相信用科学的手段和己出现的大量事实依据,逐渐能将五代柴瓷给以证明,并得以保护。
(文章来自德藏收藏网www.decangwang.com,转载请声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