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鉴定二十法之四:识胎质
胎作为瓷之骨,是瓷器之根本。而这里所讲的胎只讲其原料成因。我们知道从两汉、三国、南北朝以至唐、宋、元、明、清,粗略的划分为一元配和二元配。细致的划分则具体到某一个年代的官器、民器,以至各个时期的取材用料。多泥的运用,始终贯穿于千百余年的制瓷工艺之中。而我们除了要对各种瓷胎质本身有所区别外,还要对官瓷御用品的用料有一定了解。历代古陶瓷烧造工艺大都严格保密,密不示人,古文献中也少有记载,但一切官器御品都会根据皇家的要求,遵循着一个原则“无宝不烧器”,胎中大都溶入了玉粉、玛瑙等元素,形成了特殊材质的官器御品。不管是生产大与特大型器还是薄与超薄型器,其胎骨都展示出细如膏泥,坚硬如钢,緾绵如玉的特征,成为那个时代巅峰之作。这一切都是特殊材质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将各个年代的瓷器做一个对比,由其是御用器物那么它们个性的凸显是相当清楚地。相信不会有人把唐之胎误认为是清之胎。这说明胎与胎在不同的年代,有很大的差别。弄清这些差别,对鉴定真伪十分有用。当然,就胎而言,年代越近越不好区别,这是由于变化差异较小。这就涉及一个功底能力的问题,如果说我们真正的下到了功夫,并具有较多特殊风格的年代器,那还是可以分清楚的。如:元代早期胎质的疏松;元至正时期的坚实;永乐的绵中有硬;宣德早期的绵松;成化的膏泥状;康熙的致密坚硬等等,都是极具风格的。这一切如果把握的好,都可为鉴赏古瓷提供便利。从胎泥的进化演变来看,它的演绎过程是:河泥胶质状到窖泥浆包状,再到多元合宝泥的玉质感及漂白泥的莹润洁白无杂,这种进化过程的了解都对鉴瓷十分有利。
「该帖子被 因为完美 在 2011-4-17 8:56:53 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