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鉴定二十法之三:看釉
通常人们将釉比做瓷器之衣,十分形象。在一般人的眼中仿佛所有瓷之釉都是一样的,其实不然。大约从战国开始,就在陶器上挂釉。汉至唐多为石灰釉,而后的龙泉为石灰碱釉。唐时釉中入玉粉,后来在加玉粉的基础上又加入玛瑙粉等稀有原料。于是从唐、五代至宋以后就有了经过改良后的宝石釉、水晶釉、玛瑙釉等釉的出现与变化。如果藏者能将所有年份的瓷器上手抚摸,便会感到他们的手感是不一样的,其中有的坚如钢,如五代柴之器(其中一种);有的非常润,像宋代汝器;有的玉质感极强;有的犹如蜡汁状;有的从釉至胎都几乎是一种感觉;有的釉硬胎绵是另一种感觉,这都源于釉面配料和烧制工艺。功底深厚的藏家一摸瓷器之釉面,就能断个八九不离十。而一元配、二元配以及内入玉粉多还是玛瑙多,有经验的人一看便能明白,因为取材用料决定了釉面表现的一切。看釉的另一方面是观传世痕迹,只要传世的一定有传世使用痕及年轮包浆的形成。它们的不同表现是与材质和年代以及存放环境有关。
观釉的第三步是看是否为出土器。因为只要入过土的,在器物表面上一定有入土的痕迹,而这里所说的入土痕,不涉及釉下,而是指釉面被地下土质中的酸与碱包裹浸蚀之痕。这种痕迹,尤其是宋以前之器见水以后便会在器表有细如粉剂的尘沫状显现,为灰白,有涩手之感。其次,地质结构中一些矿物成份与瓷中的内在元素相一致并相遇时,也会产生特殊的结晶物存留于器表,如明器多产生与出现锈蚀的铁斑点。这都是从观釉可以获得的信息,这些信息为鉴真断假可提供一定的论证依据。
「该帖子被 因为完美 在 2011-4-14 8:35:47 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