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氏的文物珍藏试谈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从罗氏的文物珍藏试谈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初见罗氏家族珍藏的文物
经一位故宫朋友的引荐,笔者有幸结识了罗先生。罗先生一脸刚毅,目光炯炯有神。在相见恨晚的交谈后,罗先生拿出了他家族珍藏多年的古代画卷请我观看。从取盒到珍装,罗先生表情凝重,在用肢体语言向我传递着一个信息:这宝贝多么的珍贵!
这幅长卷7米有余,映入我眼帘的是苏东坡别友词,浓重的墨笔犹如江河奔腾,笔运的挥洒自如如同苏东坡当年那种不卑不亢,行书字里那股涌浪般的力量把苏东坡的放任不羁的个性挥洒的淋漓尽致。
笔者用显微镜察看了长卷的墨汁配方结构,油炭90—110目,糯米骨胶、滑石粉拌合。墨汁的植物粉与有机物混溶的胶质度,直观的体现了近千年酸碱钙化的状况。
随后,笔者移镜在400克的纸板处观察,棉纤维的出浆率很少,极富弹性。普通的粗眼布托含印着丝网生产在丝线纺制落后时代的极大落差!
长卷的装裱切封、涂浆均属大清洗画宫裱技术。长卷上有从宋到元、明、清时期的签章与提拔,历史的尘封在此一揽无遗。北宋的朱膏,元代铅印朱红,清代的糯米粉朱砂金粉料都在显微镜下一一显现。
看完苏东坡的别友词,罗先生又拿出怀素草书《厚孝望德》。
怀素是唐代草圣,此为丝绢本,为珍贵的“天宝丝绢”。(据史料载,天宝绢,称冷蚕丝。自汉代从昆仑山传入中原。昆蚕喜冷,夏养地宫,冬养广庭。至北宋战乱时绝迹。天宝绢丝细丝毛绒,吸湿性好,落墨引体佳品。从西汉到北宋都是王宫贵族信卷之物,不可穿着人身,因其丝痒肤难耐。)
用显微镜观察怀素狂草《厚孝望德》,其绢丝呈金黄色,丝质柔韧,闪闪发光如同金线。罗先生解释说,这是千年钙化酸湿造成的物理变化。
这篇狂草一挥而就,有挂川瀑布、飞流直下、一气呵成的磅礴气势。用笔瘦劲、笔画遒劲秀键,结体疏放、姿态纵逸俏拔。字之大小,欹正、随势而变,参差利落,连绵奇宕。笔笔中锋,如锥划沙盘,舒缓峻急有度,力道强劲,纵痕斜直无往不收,节奏明快爽利。字体翩若惊鸿,宛如游龙,上下呼应,性情灵动。
狂草之圣为什么事怀素?就是因为他开笔如龙头,游笔如溪流。怀素的狂草风格是糅取各家之长而形成的,兼备并蓄地把篆书,隶书、蝌蚪文、虫书、稿草、章草、飞白等笔意容纳在其中。所以有人说狂草的瘦劲朴野则出于虫、篆;点画泼发则出于八分;转换背向则出于飞白;沉着痛快则出于章草。
笔者不禁想到,人从开始写字,到练形法,到劲和气的放任自如,这是需多少年才能练就成功啊?这种意随气和的境界,绝非是轻易修成的,笔者不由感慨:这是中华民族真正的魁宝!
笔者用显微镜仔细观察了狂草的墨迹配方,糯米骨胶,油炭粗粒都能辨清。
在我胸中的惊涛骇浪还未平息之际,罗先生又摆出一件又一件的稀世古玉,有西周的玉璜、春秋的饕餮、战国的兵符、汉代的剑饰、东汉的霸玉斧。仔细端详这些形态各异,精美绝伦的宝贝,就如同参加了一个盛大的精神会餐。
文物收藏的意义与价值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各类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从文物的分类上,大致可以划分为地下文物和地上文物,这一般是指建筑而言:通常跟收藏有关的文物是指可流动性的,如青铜、玉器、陶瓷以及图书、字画、邮票等等。
文物作为历史和文明的载体,真实地记录了国家的兴衰荣辱,以实物的形态低淀着民族的文化蕴藏,是人民群众化了的精神追求。
文物是一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无不具有时代的特点。所有文物都具有历史价值,不同的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的状况。各种类别文物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反映了社会的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变化。总的来说,文物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恢复历史本来面貌的重要依据。保护历史文物,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门类众多,不可胜数的历史文物,它们包容了56个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智慧结晶。这些作为中华文明进程标识的历史文物,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魁宝。
从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的这些文物是华夏文明的载体,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它们不仅是专业工作者进行科学,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和依据,而且也是人们欣赏、审美、并从中感受历史文化魅力的艺术珍品。
中国有着收藏历史文物的传统。保护前人遗留下来的物品,有着多样的目的。最初,出于王室、宗庙或官府用于档案,这种目的的历史比较悠久。同时它也是权利、意志、宗教、财富之象征,其收藏的目的也在于要世代传给后人。较早的文物收藏,大致出自商周时期,有许多考古资料可以证明这一点。两汉时期,文物收藏的范围更加扩大,出现了许多新的保护措施。隋、唐以后的历史朝代,从皇室到民间都有大量收藏,文物研究文献也更加丰富。有些文物珍品被历史文献所记载,其传奇经历也广为民间所流传,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这种传统使先人们的文明成果传至今日,使我们引以自豪和荣耀,是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绵延不断,为世人所敬仰。
古时的文物收藏,不太关注其科学和历史价值,不论官家或民间普遍重视其“宝物”的局面,取舍之间往往取决于当事人的个人好恶。“宝物”的概念以往称之为“古玩”或“古董”,科学化的认识和研究,把古玩或宝物提高到文化产物的局面,特别是随着近代考古学的兴起,使人们对历史文物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
收藏文物,一方面它与考古学密不可分,是研究历史的物证;另一方面,它是前人工艺技术的结晶,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再者就是其扑朔迷离的商品价值,其定价的依据几乎没有哪个人能说的清楚。不论如何了解祖先遗存下来的文化宝藏,知晓其价值所在,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保护文物,保持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文物事业,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进一步提高对文物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弘扬中国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
当代世界,保持民族文化的特性,保护人类共同创造的文化遗产,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要求。许多国家都为此制定了文物保护的法律和法规,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手段,协调、处理文物保护与国家各部门、各社会团体以及人民的关系,并通过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制止和防止人为的或自然力对人物的破坏,达到保护文物的目的。
中华民族是勤劳和智慧的伟大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们孜孜不倦,上下求索,用辛劳和汗水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延续不绝,几千年一以贯之。她不但造就了世界级的东方文明古国,而且其声威已影响到整个世界。中华文化,是我们炎黄子孙们的身躯和血肉,是我们的脊梁和支柱,是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载体。祖先留下了丰厚文化遗产,真实见证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能“令人发思古之幽情,兴不朽之大志”,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文化遗产,寓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于其中,这种文化传统所产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今天仍然是巩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思想基础。
如今,我们提建设和谐社会,那么,什么是和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论语》中对理想社会的向往,正是一个各得其所的和谐社会的景象。对当代中国来说,和谐社会就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就是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些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会,而这一切和谐的基础就是“人和”。
“天地万物,唯人为贵”。人贵于物的人本主义思想是传统文化中不可忽略的精神支柱之一,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道:“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将以人为本的和谐作为天下万物健康生存的标杆,贵为万物之灵的人更要努力构建和谐的生存环境。孟子曾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的境界不仅体现在战争观上,更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人与人之间以什么为基础?诚信。人与人之间怎么相处?和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汶川地震中表现出的“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抗震救灾过程中涌现出的同情、关爱,这就是中国人“讲信修睦”的具体表现。
党的十七大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里明确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国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糠,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了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由此可见,构建和谐社会要有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中华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是因为其蕴涵着一种延绵不绝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升华,更是具有时代特色的一种社会进步的创举。
基于此,我们应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