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您尚未 [登录 - 注册] ┆ 在线 ┆ 风格 ┆ 帮助 ┆ 


--> 标题: 中国拍卖行业乱象揭秘
您是本帖第1542个阅读者。
性别:男<br>状态:离线<br>积时:23 天 6 小时 13 分 59 秒
咸阳古渡


等级:下士
头衔:未定义
帖数:141
金钱:488
Y 币:0
{收藏} 楼主 信息 | 留言 | QQ | Email | 主页 | 编辑 | 引用
中国拍卖行业乱象揭秘

树立标杆、跟风抬价、炒作概念,三年前,大庄家就用这套戏法,拿“鬼谷子”大罐炒热了元青花,把拍卖市场搅得风生水起;这次《砥柱铭》是否会重演“鬼谷子”戏法,把中国书画市场整得天翻地覆?相信接下来的两三年间,拍卖市场会给出一个答案。

4.3亿,真的是中国拍卖行业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吗?天价《砥柱铭》在中国拍卖业内引起的轰动和冲击波,还在持续放大。

  “只要作品是真的,这倒是一个好事。”6月18日,北京潘家园一家咖啡屋里,学者吴树一手把玩着一串大红玛瑙珠,另一只手伸出4个指头,在本刊记者面前晃了晃,“4个多亿啊!比‘元青花鬼谷子’高出一大截,这是文物价值的理性回归。”

  2005年,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在伦敦佳士得的拍卖会上,以1568.8万英镑成交,约合人民币2.3亿元,这个价格足以让国人群情振奋,很多人以为中国艺术品的春天来了。

  这次,《砥柱铭》又拍出4.3亿天价,中国艺术品的价值终于得到国内外资本市场的共同认可了,艺术品收藏圈内的兴奋与冲动可想而知。北京传是国际拍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黄宇杰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大批资金开始从股市和房地产市场转向艺术品投资市场,继天价《砥柱铭》之后,艺术品身价还将继续走高。

  涉足古玩几十年,吴树从不承认自己是圈内人士。“我是一个搅局人。”采访中,他没忘记提醒那些被《砥柱铭》刺激得头脑发热、跃跃欲试的藏家们,“量力而行,切勿轻举妄动!”

西方资本布局中国:《砥柱铭》重演元青花大戏?

  在《砥柱铭》拍卖前,吴树刚刚出版了一本《谁在拍卖中国》,这是他《中国文物黑皮书》系列的第二部,以自己在古玩和拍卖市场摸爬滚打数十年的亲身经历,揭露国际和国内市场上文物拍卖的种种惊人黑幕。

  “《砥柱铭》拍卖背后,是否有‘猫腻’,拍卖公司做了什么手脚,我没有调查,不好说。”吴树很小心地寻找措词。他从元青花大罐这几年的市场表现判断,2.3亿元的“鬼谷子”,就是大庄家拿中国艺术品精心布下的一个局,背后是“西方资本集团圈钱的阴谋,是针对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财富设的圈套。”

  他在《谁在拍卖中国》一书中,列举了元青花艺术品、收藏者、鉴定专家这几年的诸多离奇表现。

  首先,“鬼谷子”的买家,至今仍是一个谜。在国外,珍稀拍品的去向,买家一般都会做宣传,不会刻意隐藏。那么,究竟是谁买走了“鬼谷子”?“所有可能收藏‘鬼谷子’的藏家,我都问过了,他们都没买。”吴树说,“鬼谷子”的去向,至今仍是个谜。

  有人猜测,拍卖公司先与卖方谈好一个价,自己拿走了。吴树说这是拍卖行常有的事。“私底下先谈好价钱,比如说,先谈好300万,拍卖时举牌可以举到一两个亿,甚至十多亿,但最后成交价仍是事先谈好的300万。”他说,这是《拍卖法》不允许的,但有人就这么做。

  其次,2.3亿成交价是否具有标杆意义?就在“鬼谷子”被拍卖后的几天,又一个元青花葫芦瓶拍卖成交。葫芦瓶在器形制作上比大罐更加复杂,本应拍出更高的价格,出乎意料的是最后只拍了几千万元人民币。从这一点上看,“鬼谷子”的天价肯定有水分。

  第三,拍卖行树起2.3亿的天价标杆后,市场立即跟风抬价。“鬼谷子”成交后,国内迅速掀起一轮收藏古董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不到一年时间,中国内地的收藏人数激增2.5倍,元青花瓷器价格不断创新高。“跟风跟得早的,有人挣了钱,后来跟风的,大都亏了本。”吴树说。

  最后,国内大批所谓的“元青花专家”也随之起舞,在西方资本集团设的这个局中起了帮凶作用。“鬼谷子”拍出天价后,专家们纷纷放风说,“元青花存世只有300件,而且主要在国外”。这个概念被不断炒作,元青花的价格也不断走高。实际上,“只有300件”的说法没有任何依据,据吴树调查,仅国内各博物馆的收藏,元青花就不下400件。

  树立标杆、跟风抬价、炒作概念,三年前,大庄家就用这套戏法,拿“鬼谷子”大罐炒热了元青花,把拍卖市场搅得风生水起;这次《砥柱铭》是否会重演“鬼谷子”戏法,把中国书画市场整得天翻地覆?相信接下来的两三年间,拍卖市场会给出一个答案。

拍卖乱象:做局假拍、公然拍假

  布局圈钱,在国内外拍卖市场上,并不是什么难事,大庄家能布局设套,中小玩家也经常玩这一手。吴树称这为“假拍”,他本人就做过局。

  一次,吴树将自己的一件藏品“元青花梅瓶”送进一家拍卖公司,在交过图录费、宣传费、保管费等多种费用后,拍卖公司接受“元青花梅瓶”上拍。

  吴树事先安排朋友坐在竞拍者中间,一切准备就绪后,“元青花梅瓶”以80万起拍,最初并没有人举牌跟进。吴树与朋友们竞相举牌,造成很多人竞买的假象。就在价格涨到220万的时候,一位老者正准备举牌报价,吴树的朋友没有注意到这位局外人,继续举牌,致使老者放弃了竞买。最终,“元青花梅瓶”以988万元落槌,买者正是吴树本人。实际上,吴树对那只梅瓶的真伪,并不能作出判断。他向记者坦言,布这样一个局,总共花费不到一万元。

  除了“假拍”,国内拍卖市场还流行“拍假”。“现在拍卖公司,只管收钱,明知道它是假的,也收,而且把它说成是国宝,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吴树言谈中带着掩盖不住的气愤。

《谁在拍卖中国》披露了许多“拍假”案例。

  1993年在上海响起的中国拍卖第一槌,就砸出了官司。上海朵云轩拍卖公司首次书画专场上拍的吴冠中油画《炮打司令部》和《乡土风情》,被画家本人指认为赝品,并要求撤拍。朵云轩置若罔闻,继续实施拍卖,最终以52.8万元港币成交。于是,吴冠中委托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以侵犯著作权为由向上海市法院提起诉讼,并于3年后胜诉。

  2001年,上海市一位收藏爱好者在上海德康拍卖行古典家具拍卖会上买到四把“民国年代”太师椅,后经鉴定为当代仿品。那位收藏者以“涉嫌欺诈”为由,将拍卖公司告上法庭,后被判决退还拍卖款及佣金。

  2008年,有关吴冠中假画的风波又起。上海收藏家苏敏罗女士以253万元高价拍回的吴冠中油画《池塘》,经画家本人指认为赝品,苏女士将北京瀚海拍卖公司告上法庭。此案至今未终审判决……

  中国拍卖行业“拍假”成风,画家打假时也深受其害,导致真品也无法正常交易。画僧史国良于2006年7月,得知北京某拍卖公司准备拍卖3幅署名史国良的作品,他认定其中两幅是假画,要求撤拍,但拍卖公司依然坚持拍卖这两幅作品。随后,史国良将这家拍卖公司告上法庭,索赔1元,并要求道歉。没想到,官司还没开审,另一家拍卖公司随即声明,不管真假,今后凡标有“史国良”名款的书画作品,一律拒绝拍卖。

  以上所举,仅为部分拍卖公司的涉假案例,这在中国众多拍卖纠纷中,仅是冰山一角。据吴树调查,中国现当代未受假画侵权的著名画家,屈指可数。今年4月,他在个人微博上发文,称“中国95%的人收藏了95%的赝品”,此言一出,舆论哗然。立马有人针对这条微博留言,“你是作家,很敬重你的为人,你还是干你该干的事去吧,别趟这潭浑水”。吴树的声音,看来确实刺痛了一些人的神经。

  一边是天价、狂热和跟风炒作,一边是假拍、拍假等违规操作,中国拍卖市场繁荣的背后,乱象丛生。对此,业内人士也并不否认。黄宇杰对本刊记者坦承,不规范的运作在拍卖行业或在交易过程中不时出现,其实在其他行业也有,只不过表现方式不一样,“比如说房地产,在交易过程中,也存在‘捂盘’现象,所以没必要把这个事情放大看。”

国际惯例?“免责条款”真相

  拍卖市场“拍假”成风,巨额利润也刺激了古玩造假的畸形繁荣,各地明目张胆公然造假,造假高手连专家都不放在眼里。

  吴树先后走访过景德镇、洛阳等地的文物高仿基地。“专家都是狗屁,”他所接触过的造假高手对文物鉴定专家嗤之以鼻。他们并没有危言耸听,高仿品成功通过鉴定的案例不胜枚举。2007-2008年,吴树先后将6件高仿“宋代名瓷”分别送交北京市3家拍卖公司,全部顺利通过专家鉴定,收为拍品;2008年,他又将2件“古玉”高仿品送北京“世纪坛”,请国内知名文物专家鉴定,结论均为“真品”。

  高仿真假难辨,连文物鉴定专家都束手无策,这固然有鉴定科学本身的问题,但中国《拍卖法》有关条款对造假、拍假行为的纵容和袒护,才是乱象的根源。

  《拍卖法》第61条第2款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真伪或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有了这个保护伞,不但造假、卖假的可以免责,专家鉴定失误也不用负任何责任,学术良心就这样日益被利益蚕食和收买。

  “任何一部法,如果不去维护真善美,而去掩护假丑恶,就不是一部好法,至少不是一部完善的法。”吴树不久前在央视一档节目中大胆指斥《拍卖法》。遗憾的是,节目播出时,这句话被剪掉了。

  中国拍卖协会副秘书长王凤海先生也无奈地说:“这些情况大家都知道,我们拍卖协会只有建议权,没有行政执法权,对于那些违规操作的拍卖公司,我们最多也只能是将其从协会组织中除名,没有权力吊销它们的拍卖资格。”

  业内还有人强调:艺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鉴定体系十分繁琐和庞杂,有些拍卖标的真伪鉴定,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意见。他们还说,迄今,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对艺术品拍卖标的保真,“免责条款”是“国际惯例”。

真的是这样吗?

  吴树曾采访过英国古董经纪人协会主席S.Marchant先生,S.Marchant表示:“英国法律认为,尽管拍卖是一种特殊的交易活动,但在法律关系上同一般买卖是相似的,不同的只是拍卖活动有时间、地点的限制。英国古董经纪人协会也有相关的行业规范,该协会会员必须保证所拍卖的物品为真品,如果被认定是赝品要保证退货,如果出现恶意售卖赝品的行为,其会员资格将被吊销!”

  国际上知名的拍卖公司,也都各自制定了一整套对客户非常负责的制度。比如:苏富比拍卖行明确规定,自己的鉴定专家必须经过10至20年的专业训练,才有资格从事重要标的的鉴定工作。他们对拍品的真伪鉴定非常严格,在世界各地有上千名分门别类的艺术品鉴定专家。在做鉴定时,他们通常采用“双盲法”,即让多位专家在绝对不知道拍品的藏家是谁、其他鉴定者还有谁的前提下,分别隔离、独自鉴定,然后实行一票否决、全票通过。这还不算完,可以做仪器测试的要尽量做仪器测试,应该有档案资料的要提供完整的档案资料,最后经综合评定,才能决定一件艺术品最终能不能入选上拍。

  为了应付不可避免的失误,苏富比公司另外还设有赔偿基金,随时准备对在“问题拍卖”中受到损失的客户进行赔付。苏富比承诺,藏家所购重要拍品终身享受“再回拍”的特权,假如重要器物类的拍卖不慎出现赝品,经两位以上权威专家和科技鉴定属实,5年内苏富比包退。1999年,苏富比拍卖行在伦敦拍出4件黄花梨椅子,最后经专家鉴定为仿品,苏富比立即承认和改正了错误,及时向客户退还钱款,事后,几名负责征集、鉴定拍品的专家还因此事主动辞职或离职。

  佳士得拍卖行在其拍卖条款中也明确列有“真伪保证金”,公开承诺在该拍卖行成交的拍品,如果被市场上公认的权威专家鉴定为仿品,可以无条件退款。

  显然,所谓“免责条款”,在国际上压根就没有惯例。中国免责条款的出台,根本原因在于,《拍卖法》的立法者,就是拍卖行内这些人。出于行业利益和自我保护的需要,他们炮制了“免责条款”。黄宇杰坦言,国内艺术品投资市场,客户的素质参差不齐,有些客户很难缠,如果拍卖公司过多承担赔偿责任,后果会很严重,“免责是对自己的一个保护,而不是为了不负责任。”他以《砥柱铭》为例说,保利公司只能保证,他们请来的鉴定专家认定是真的,至于社会上其他专家发表不同意见,他们也没有办法。

  面对中国拍卖行所面临的种种现实问题,指望修订《拍卖法》,取消免责条款,短期内没有任何可能。“我只是搅局者,可以提出问题,但是无力解决。”吴树只能忠告那些准备涉入艺术品市场的投资者,“最好不要趟这潭浑水,如果非要投资艺术品,可以适当买一些传承有序、档案齐全、价值仍被低估的艺术品,也可以涉足现代书画家价位不高的艺术品。”

  言外之意,对那些来路不明的天价艺术品,还是敬而远之,小心为好。学费,不是每个人都交得起。

----签名档 --------------------------------------------------------
德藏收藏网欢迎您!

Posted:2010/11/30 15:41:02
 每页10条,共1页,合计1条记录分页:« 1 »转到  

执行时间:0.109375 秒 数据查询:10次
版权所有:德藏收藏网(www.decangwang.com) 地址:中国·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