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鉴定中的易与难
古瓷鉴定中说容易,容易到人难以想象,比如说一个瞎子,仅靠手摸,民窑的传世品,他就可以断出真假,再比如一个长期用碱发酵的蒸馍者,你只要告诉他馒头表面有什么变化,瓷器上明清民窑器表面也会出现相同的变化(比如大小缩釉下沉点),而仅用此方法足以断宣德时的部分青花瓷,这样来看,鉴瓷一般瓷的确十分容易,而且方法极为简单,当然,应公道的说这是十分有局限性的。民窑中的精品则断不适用,但纵然如此,也是可以说,个别器物鉴定起来是十分简单的,可如果要说复杂起来,是十分不易的,比如宋早期的龙泉之秘器,再比如历朝历代特殊的釉面之器,它们一反常态,与整体的一切传统器皆不相同,比如水晶釉面和融入了宝石的宝石釉面器,对它们的认定就要在认识水晶与宝石这些基本材料的性能表现基础上,以至它们经过改良后呈现在釉面又将是什么反应表现都弄晴时,这才能明白,这样一路下来,而且又要有较多的传承器物摆在面前反复比对,方可确立,这自然十分艰难,也正是这样,所以搞清的人太少。
从我们现今的客观现实来看,也正是由于不能让高科技参与鉴定,所以,形成了弊端,形成的结果便是一切原本不甚精者,全可认,而精者都不认,如果要让高科技的检测方法与眼学相结合,以一种规定确立下来,形成必须这样做时,那么难就变容易了。而如果能在每个海关处能有这样的人才与设备,那么国之大门便能相对管理的会好一些,当然,对于海关而言,只要能把住清三代以前的,并能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就可,先不要让外流,这是主要的,我为什么说不能让那些只懂民器不懂精者的人继续上课传授,因为总是这样误导下去,造成的结果是守住了垃圾,放走了国粹。
现实是专家认为结果不是这样的,执行者也没有意识,可它的危害已经形成,等到十年二十年以后明白了,那一切都来不及了,这也是最大的危害。
古瓷鉴定中的易与难,也存在一个辩证转换关系,相对说可比的物证多时,人们可知的范围广了,自然懂得就多,国家如能给海关人员提供更多的机会,也自然会让他们水平提高,这样使得国宝会减少流失量。当结果出现时,应明白促成与导致这一结果的根在哪?如何才能制定对应措施,来改变现状,这才是根本。
如果我们能把极难的鉴定,通过努力变的简单和容易了,那更有利于保卫自己的国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