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聊聊学习收藏的切入点
可恶的是一些商贩和为骗取讲课费的不良专家,,为了销售他们的商品编造出许多奇谈怪论,顽固的坚持师傅传授的老知识,因为这套“生意口”是商业经营的可靠手段,必须把事情搞复杂,让大家都感觉到古玩的神秘、玄妙、不可知,才好浑水摸鱼。因为他们根本不需要判断器物的真假,做生意讲究一个卖相,行里人都知道“宁买假象真,不买真像假”,所以收购藏品时真假是第二位的,卖相才是第一位的,因为这两类东西价格差别很大,因此商家收购时无论真假都是按“疑似”价格收购,我在二十多年前制作仿古瓷的时候,故意制作厚胎,因为当时流行一种说法“手头要重”,制坯师傅都感到奇怪,景德镇瓷特点是薄如纸,而我却要求厚,怎么能卖的出去?恰恰是迎合了“手头要重”的鉴定特征,所以深受市场欢迎,什么“火石红”、黑铁点、蛤蜊光、气泡-------,什么观念是市场的主流就添加什么特征,唯一无法改变的是釉光,但是你找不到任何一篇关于釉光的文章。
制假者为了使釉光达到老瓷器的效果,费尽心机,什么核茶泡、皮坨磨、氢氟酸腐蚀、碱水煮、油石敲、釉中撒杂质-------,但仍然无法达到老瓷器的釉光效果,售假者大讲莹润、宝光、玉质感-------,总之就是没有大家共同认知的标准,真的没有大家可以认同的标准吗?肯定的告诉大家有,只是没有人告诉大家,而且在我发现便携式偏光显微仪之前必须破坏器物,将残片放到偏光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因为形成釉光不同的根本原因是晶体形状、排列不同,所以造成光的折射角度不同,我们用肉眼就会感觉釉面光泽不同,晶体的形状因为加工方法的不同而不同而且是有明显的规律,可以准确判断瓷器的新老。
罗里啰嗦说了许多也算是老生常谈,只是自己几十年买卖古玩,制作古玩的一些经验体会,几十年来行里的朋友基本消声灭迹,偌大一个城市几万古玩经营者,靠收藏起家,靠收藏立命、靠收藏发展的;万壶堂是仅存一家,“发展就是硬道理”从几千元开始,乘改革开放大潮经过三十年奋斗,以收藏为手段,拥有几万件完整、有艺术价值的藏品五万余件,200多平米的底商展厅,出版了一百余万字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典】,发明了可以准确鉴别瓷器新老的偏光显微仪、创意、设计、组织了中国历史上最强大阵容创作队伍成功完成【纪念香港回归组壶】创作活动------,自我感觉在收藏者中也算是学有所成,当然如我一样专业研究可能性不大,但是多读一些文字知识,制作工艺方面的专业书籍很有必要,了解了瓷器制作的原理就能够融会贯通的解释一些问题,研究一些绘画,牢记古代绘画用笔的规律,因为瓷器是工业产品,纹饰变化少,绘制者往往一生只画一两种纹饰,模仿者很难达到古人的熟练水平,一般从边饰上的绘画风格就可以判断的差不多。藏品最终的经济价值在于其工艺和艺术水平,要大致掌握瓷器生产成本,购买藏品时才不会吃亏,几十年来在没有研究成功偏光显微仪无法准确判断瓷器新老时,只要买瓷器,就按仿品的价格付款,按生产成本计算价格,百战百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