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金断真
自北宋定窑御用器出现以金粉为彩的工艺器以来,以后的历朝历代的御用名贵器物上都有金彩的出现,当然有的是描以勾线方式,也有以金代彩,形成金彩或金五彩器,以现今发现的器物来看,多种工艺特征自宋以后并存,而金做为一种彩运用最得体,并成就最高的应是成化年间的金斗彩,金五彩和清乾隆年间的金彩器皿。
金是财富的象征,以其一彩绘描于瓷器上是一种尊贵的展示。逢金必贵这是无可非意的,但作为艺术都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它存在合理的组合与搭配,如同优造法一样,如若违背了艺术美感造诣的法则,也会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这就如同嘉靖年间的部分描金器一样,由于多用麻苍土,加之色调彩头的配比没有明暗亮彻的比对,结果反倒没有美感,所以我们要辩证的认识金彩之器,虽然在当时可能是要向最美器的方向追求,但由于没有真正掌握运用好,结果事与愿违,当然也有这种情况,刚烧出还好,可由于明朝器之胎釉中多有微铁元素,而在入土后,地下土质中有的含铁元素为多,这时同物相吸,会加重了釉表泛红的变化,这时又由于金可能纯度不高,这样就整个展示出一种灰土红色,这也会使得器物出现由美变丑的结局。当然,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历朝历代,涂金,抹金,描金金的纯度,精细度以及厚实度不同,也令风格各一,但总体逢金为贵的认识应当是统一的。
从历代金的色调上区分(可能也与器物中本身含铁多少以及存放环境有关),宋黄,元红,明浅红,清淡黄等。从粗细度来说宋粗,元粗,永乐细,宣德、成化细,清康、雍、乾、粗,道光后为金水,光绪则有铜的溶入,从手感上,除了包浆因素外,凡金必是滑石粉之感。从视赏认定,真金纯度越高越展示的是五彩缤纷色调(而这要用高倍放大镜细观),决不是肉眼所见的那种色调,当然,应当综合辩认,防止将现代铜金粉认成古代金粉,这是认识的根本点。
由于历史是进步与发展的,而这种进步与发展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的,真能辨识历代的金,为断真定假自然也能获得帮助,如果我们认一件雍正精品,上面是粒粉金,那定不会是光绪仿,这仅仅以金这一点足以断定,当然在这里根本点是要识金,真能做到此,识金断真自然可行。并以此扩大到其它门类,凡涉及金的门类都有借鉴意义和帮助,愿天下藏友能掌握之,共视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