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客观的说,各类仿品真实客观存在,做为藏家万不可掉以轻心,而要将仿品与真器完全区分开来,真要全方位的细心观是一定的。比如形对,胎也差不多,则从釉面的浓度上去看,如若光气单薄必假无疑,其次一定要用高倍放大镜观其釉下的综合变化,液状必假,乳状方可,当然到底何种器,液状,液乳状,乳状,乳浆状等该是什么样的,如何区分,如何界定这是一定要靠见多识广这样历练的,方法有,然而它们仅能一对一的这样有用,如环境变化了,则就不适用了。要想一招走天下,一定有误,再比如,我们常说宋瓷出土多二次开片,而事实上你可以做个小试验,将新的瓷放在火边烧到一定时间速冷或上冷湿布擦一下,也能出现二次开片,而有的朋友只记住了二次开片,又不明白它真实成因,结果还是有错,观瓷要很细,要一定全面的去观,不可凭某一点而定夺一切。最后比如讲成化斗彩姹紫,事实上姹紫之色就是朱砂(我这样认定)。要说仿,真能仿得出,我曾见到过,有一种姹紫十分质疑,因为成器真品姹紫之中全然浆乳油状,可那件器都很反常,令我质疑,我由于当时没带高倍镜,因此,没有敢下准确定论。
以后总想看明白点,可那位客人远去他乡,有一次通话,他说有人说是雍正仿,我没有找到雍正时代的依据,所以今日仍不能下定论,我所以说出此事例,想说的是,要谨慎小心,因为造假真实大量存在,不可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