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瓷器的新与老
在我们一般人的认定理念上,瓷器的新与老会直接反映在器物的表面,这对于民窑之器,多是如此,而同时也由于通常人们能够轻易地见到传世用品中的各类民器,所以很自然的会形成这样的理念,而这种很直接的感官识别,被一代一代的民间高人们归类总结,连同表面的一切认识被传承了下来,而且一直影响到了主体的鉴定理念。对于鉴赏民品之器,则这一切传承方法公道的说,不是错和有误的,而是正确可行的,但扩大到官皿玉器上则一定是有局限和不完全的。我们现今只要有了收藏十年八年经历的人都会明白,同是一个时代,同样传世,官器与民品,表面新老程度不一样,而且差别相当之大,这是所有藏家一定会遇上碰到的,如果我们再去将官器瓷片和同一时代的民器瓷片二者的断面做个比较,那除了粗细之别外,还有玉结化,纯净度的不同,这就是原料之本在决定着它们,我们说鉴瓷是要有一个综合知识做底蕴功力的,比如说,讲到官器御品中有多宝入内的事实,那么说,如果,你懂些玉,玛瑙,水晶以至宝石等多方面的知识,那么它们的变化又会如何反映在瓷器之中,这得观察,确立,反复合理的比对则会明白。比如,我们以汝瓷为例,人们皆知汝器,是以玛瑙为釉(低温器),那么拿一块玛瑙把玩半年,以后将汝器(传世)和玛瑙放一块比对手感,又会是什么状况,自然十分明白,而这种釉料颜合一的早期汝和在后期汝器上又挂了一层透明釉又该是何种变化,这在有物比对时,则很容易明白,前者为何易陈旧,后者则总是光洁如新,这又是为什么,只有真实比对时,才能明白。事实上,这全源于器物材料本身,而在相同材料物质的情况下以及同环境下,可做年代远近的比对,但在材料有别时,则全然是另外一码事,说的再明白一点,汉代的宝石和现代的宝石,总体变化不大,可汉陶与汉瓷呢?则全然是另外一码事。官瓷民品也一样不能同皿而语。
现实社会中,人们由于可见的面和量多为民器,固而形成的总是一般的认定思维,可公证而确切的说历朝历代的官器御品是集全精之本的,所以就要有一种超越常规的认定方法,要首先从材料之本入手,而也只有从这种最根本之点上认明弄清,那就可以抓住根本,不被表面的假象所迷惑,我之所以要反复的讲这么多,因为从博物馆到藏家们,多数仍然在误区中。事实上,真正历朝历代的优秀文化之精髓,并非都是些普普通通的人们都一眼能看明白的文化中的低挡次品,只是古器中的一部分,而最优秀的文明之器,正是被现今太多所否决的那一部分中的部分器,也正是这样,科学的介入才是一种补充与完善。
我国是一伟大的文明古国,而瓷业文明伴随着中华文明一路走来,我们的先辈在瓷业文明中创下了不朽的伟业,它们值得我们探清弄明,文化的精髓不是历史的脚印,而是历史脉络中曾经的巅峰之作。从已有的证据显示并且说明,在精品门类中,瓷器表面的新与老与年代无关,主体应源于取材用料的优劣这才是个最根本的本质问题。如果我们能够明白了这一根本,对于识别官瓷御品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