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下士
头衔:未定义
帖数:152
金钱:4773
Y 币:0
|
|
{收藏} 楼主 信息 | 留言 | QQ | Email | 主页 | 编辑 | 引用
宁志超为''民间''元青花翻案!
人物名片 宁志超 澳籍华人,生于1937年,自幼接受家学和家族传统文化熏陶,酷爱古陶瓷、古书画,早年曾经学习自然科学、测量学和精密光学仪器学。后出国定居澳大利亚,专事艺术品鉴赏、研究,著有《中国早期青花瓷史鉴》,以全新的理论、700多幅藏品图片,对早期青花瓷的流变做了历史性描述。 一件中国元代“鬼谷下山”图青花瓷罐,在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拍出1568.8万英镑(约2.4亿元人民币)的高价,创下中国文物乃至整个亚洲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立即让国内掀起元青花的研究和收藏高潮,同时大量元青花赝品源源不断从景德镇流向全国。这都让已经浮出水面几年的关于元青花瓷器数量、鉴定难度的争论更加热烈,而作为论战的一方,澳大利亚籍华人收藏家宁志超刚刚出版的大型图书《中国早期青花瓷史鉴》,宣布要为“元青花”收藏做一次大翻案。 收藏业务 “鬼谷下山”并非最好元青花 新京报:收藏鉴定界一般认为,目前全世界收藏完好的元青花瓷器为300多件,但你一直认为存世的元青花数量很多,在民间收藏的就远超过300件,你统计的基础是什么? 宁志超:说元青花瓷器有300多件,说的是国内外的博物馆收藏,因为海外有200多件,国内博物馆收藏了120多件,加上最近几年发现的一些,一共不超过400件,但这个数字没包括私人收藏。我统计的数量就多了,光美国几个收藏家每人都有几百件,我的书中收录的大多数是我个人的收藏,也有几百件吧。有人不承认民间有这么多元青花收藏,说是假的、仿的,这是因为他们不懂。 新京报:照你的说法,至少有上千件了。那哪些可以算精品? 宁志超:元代早期的都是精品,13世纪的比较多,14世纪初也偶有精品,以后就不行了。因为国力不行了。 新京报:刺激元青花收藏热的,恐怕是三年前“鬼谷下山”大罐在英国伦敦拍出两亿多人民币高价的事件。 宁志超:其实那个东西并不是元青花里最好的,无论从质量还是从画工观察,它都不是特让人心疼的东西,能卖出那么多的价格是一味商业推广的效果。实际上民间收藏的元青花数量比现在他们那些人说的多,以后差的价格要降下来。 新京报:“不懂”的原因是什么?作为相对的一方,你为什么认为数量更多呢? 宁志超:这说起来话就长了,最早很多专家认为元青花是外销瓷,就是专门出口到西亚、中东一带的,甚至有说元青花是波斯工匠来景德镇亲手绘画并监督烧造的,产品全部返销,所以国内很少留下来,就几个博物馆收藏有少量元青花瓷器,而且出口的用得是最好的料,国内的都不行。我从1997年就第一个公开写文章说这个不对,元青花不是出口的,实际上是它的流行和蒙古人(元朝)的统治理论、宗教信仰有关系,对白色和蓝色的崇尚构成了青花瓷形成的精神要素,这和汉族是不一样的。元青花实际上是蒙古人主导下烧造的,现在伊朗、土耳其保留的实际上都是当时蒙古皇族赏给的,真正的精品还是在国内,而且数量不少。几十年来一直有出土,以前的私人家里也有。包括外蒙古也有很多,我在上世纪90年代初曾经买过很多。 新京报:可是有多少人接受你的理论? 宁志超:1997年我的系统理论就形成了,我第一个提出来,我认为他们谁也推不倒。虽然还有人坚持说只有300多件,但现在多少有点头脑的人都不说元青花是外销的了,我觉得历史不管怎样最后还是会回到正道上来。宿白、俞伟超(注:两者均为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也曾经支持过我的意见。 收藏江湖 主流鉴定界“权力错位” 新京报:可是仍然有人反对你。 宁志超:说民间没有真的元青花的人,有各种原因:一是钱,因为鉴定牵涉到钱的问题;二是有人真不懂,现在所谓的“鉴定专家”都是跟师傅、看书学的,他们根本没有看到过多少真的东西,所以就不承认别人的收藏是真的。十几年前赤峰一个工地上出土了三件元青花瓷器,他们拿到北京,说要献给国家,但是要50万块钱,但有专家说这是什么东西啊,就给轰走了。他们太保守,不懂就不敢要,就说是假的。可是他们也买过假东西,可能那以后他们见到没见过、没把握的东西就心惊胆战,不敢要了。 新京报:也不能否认,最近几十年仿造的元青花很多吧。 宁志超:最近30年造假是有的,但是你想一个人使大劲造假又能造多少,蒙古人入主中原,在景德镇建立了浮梁瓷局和枢府窑,民窑还有300余座,难道在整整一个多世纪里就仅仅烧造了博物馆藏的那300件元青花瓷吗? 新京报:你对“主流鉴定界”的这种态度是因为受到什么事件的刺激? 宁志超:十年前,为完成母亲遗愿,我把自己家传承了80多年的元青花云龙象耳瓶带到北京,要捐赠给故宫,但是里面有个专家底下跟我要钱。他以为我们捐赠了就能拿到一大笔钱,说给钱就说是真的,但是我没有答应,于是最后他们就说是假的,没有接受。我那时候就意识到少数人把持的鉴定界拥有错位的权力,就那么几个人就可以鉴定这是不是国宝,显得很荒诞。 这以后我就发奋,不能让这些人成了文物鉴定的指标。这么多年来我每天一大早就开始读书,每个人的书我都读了,杂志上的一篇小文章都读了。读完我发现很多人都在糊弄,必须砸烂这个鉴定体系。首先就要从理论上否定他们,其次,在生活中有些专家也很“难看”。比如我刚回国时,有个专家对我说宁先生你要弄青花瓷啊,我们这些专家是把门的,我们在哪儿办了个班,你交几个钱学完就懂了。 新京报:上世纪90年代和你有“过节儿”的鉴定家都老了,有的还过世了,你和现在的鉴定界的关系是不是松动点了? 宁志超:现在的这些人都是他们的徒子徒孙,脉络相连,命运息息相关,他们还是对我恨之入骨。不仅在中国是这样,在外国也这样,因为外国拍卖公司也请他们鉴定。所以有人跟我讲,你要卖钱的话,不听我的就让你卖不掉。可是我能坚持下来,就是因为我不要钱。我不卖东西,这样他们就整不倒我了。我要是卖钱的话早就跟他们是一伙了。 ■ 记者手记 这是鉴定界“故事”的一部分 71岁的宁志超对主流鉴定界———靠在文玩店耳濡目染成长起来的部分老专家为代表的人有着强烈的不满,以致有些语言不适合发表。据他说,他的愤怒还与他被故宫专家“敲诈”的经历有关。也因此,十多年来他反复研究“故宫陶瓷专家”的著作、文章,并发现故宫专家在故宫外鉴定走眼的事件很多,比如“花100多万元购藏疑窦丛生的成化青花庭园人物盖罐,大批量一次性购进伪陶俑,接收马来西亚假洪武釉里红玉壶春瓶”等等。 但也有鉴定界人士认为,“其实鉴定有时候真不好说谁对谁错,你说你有理,我说我有理”。而记者接触到的供职故宫的专家并不愿发表意见。 宁志超也指责,一些专家不懂元青花瓷器,就说自己见到的民间藏品都是假的,“导致很多东西流落海外和民间”。但如何鉴定元青花的真假,到目前仍没有公认标准。 很长时间以来,鉴定古代文物书画一直靠无法量化的专家“眼力”或者“经验”,从古到今,也从不缺乏各种“出错”、“阴差阳错”、“虚虚实实”的故事。而宁志超和他的论敌是新故事的一部分。收藏圈内的鉴定专家多表示“不愿卷入这浑水”,也有人认为,“故宫专家不一定对,宁志超也不一定对”,并对宁书中选用的一些图片上的瓷器真假有怀疑。
----签名档 --------------------------------------------------------
德藏收藏网欢迎您!
|
Posted:2010/5/2 22:29:3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