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您尚未 [登录 - 注册] ┆ 在线 ┆ 风格 ┆ 帮助 ┆ 


--> 标题: 鉴定瓷器的最大误区在哪里
您是本帖第1764个阅读者。
性别:男<br>状态:离线<br>积时:8 个月 29 天 21 小时 44 分 42 秒
藏友


等级:上尉
头衔:未定义
帖数:639
金钱:7860
Y 币:1
{收藏} 楼主 信息 | 留言 | QQ | Email | 主页 | 编辑 | 引用
鉴定瓷器的最大误区在哪里

鉴定瓷器的最大误区在哪里

通常包括专家在内最大的鉴瓷误区,是无法见到各种存放环境下的传世器和各种存放环境下的出土器。而由其是后者,相对更难的是宋时的御用器和元,明,清的精美之器,在这里我们先不论御用器物中其取材用料的特殊性,光就其出土器所涉及的存放环境的多样性,就足以令我们明白,出土器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它们的表现点复杂到令人难以致信的地步。

通常在我们大多数人的见识和经历中,多为坍塌的墓穴之中的器物,而且全然在出土时,会被泥土包裹着,这一类存在着我国东,南,西,北多环境下土质,质本的侵蚀影响,假如是唐宋时的一般器种,因胎质相对疏松,因而沁斑及点会直入其瓷骨, 但宋时的御用器和元,明,清的器物相对由于胎质的致密,所以会受沁少些,这其中会因东,南,西,北中的酸质土,碱性土以及盐碱性土等各不相同,受沁略有差别,但相对好认。而最难的是窑藏,洞藏以及山石洞藏和干洞藏,湿洞藏以至面朝潮湿的海风洞藏等将同样各不相同。这些器物,总体是极难分辨的,因为它们一无传世痕,二无入土沁,三没有使用痕(因为还未派上用场就因故而藏起来了),这些器物还会有刺目之光出现,而如若一出世,就让人鉴,原则上都会以假而断,而鉴定它们的唯一办法只能从釉下的肌理,结构变化和胎质的材料的质本上去认定,其二,可以借鉴文化在对应时代的表现上用还原历史的方法来参考,核实,至余器物的其表涩与润等等都与它们不关,还有湿润之品,纵然湿润超长,可却手湿至极,这也十分正常,可事实证明全真无疑。而且够得上窑藏,洞藏之物,又恰巧是当时器皿中的精美之物。这一真实客观地存在世,所以我们说,在很多的情况下,被人们否决的恰巧是些文物的精髓,就像五代柴瓷一样,明明真迹却总以假而定。(大唐西市展出那三件柴之器为真迹无疑),而前几年曾经有人想赠的宋定窑器,也是真迹无疑,可捐赠无门,也正是属于这种情况。

今天,笔者将这一真正的事实提及,愿藏家朋友明白这一切。认真的审视自己的收藏理念和认知方法,不要总是沿着民国鉴赏理念往下走。要明白,民国鉴赏理念是在极不发达而且是在科技手段不完备的情况下产生的,并受到当时时代背景的社会条件的太多限制,社会已经前进,进步发展了,大批新的文物,真实地摆在我们面前为我们提供最纯的机遇,只要我们下苦功夫,相信会走出误区,成为成功的收藏者。



----签名档 --------------------------------------------------------
德藏收藏网欢迎您!
Posted:2010/4/17 11:14:43
性别:男<br>状态:离线<br>积时:4 小时 43 分 20 秒
正红旗下


等级:新兵
头衔:未定义
帖数:44
金钱:217
Y 币:0
{收藏} 1 信息 | 留言 | QQ | Email | 主页 | 编辑 | 引用


支持上述观点!


----签名档 --------------------------------------------------------
德藏收藏网欢迎您!
Posted:2010/4/18 13:58:42×
性别:男<br>状态:离线<br>积时:15 小时 15 分 17 秒
黄土高坡


等级:下士
头衔:未定义
帖数:119
金钱:496
Y 币:0
{收藏} 2 信息 | 留言 | QQ | Email | 主页 | 编辑 | 引用


藏友论点需有实物照片参照会有说服力!


----签名档 --------------------------------------------------------
德藏收藏网欢迎您!
Posted:2010/4/19 9:54:17×
 每页10条,共1页,合计3条记录分页:« 1 »转到  

执行时间:0.156250 秒 数据查询:12次
版权所有:德藏收藏网(www.decangwang.com) 地址:中国·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