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对与错与晕散等无关
传统的理念认为元青花只有晕散才是对的,而不晕散则一定不对,事实并非如此。公证与客观的说,元青花最精之大器类,不仅不晕散,而且几乎没有铁锈斑,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对此分两点谈及:
一,进口的苏料为高铁沽料,这在中华的元青花器上表现得非常突出和明显,在青花发色浓烈的部位,早期凝聚的铁锈斑深陷于胎骨之中,而且斑处边缘会有裂纹状,但进入中期则多不见如此严重的锈斑,并多被釉面所覆盖,这应是当时工匠可能在长期的实践中完全可以分辨出高铁沽料而进行掺选的初级手段,而到了至此八年以后的器物上,可以观到铁锈斑越来越少的迹象,以至到至正十一年的高1.6米的大将军罐上,几乎全然不见其任何铁锈斑,并且全然无任何晕散的迹象,这应当说这时除铁的工艺和水平应当是非常完备的,所以在将苏料粉到粉状时,用吸铁的过滤网完全反复除铁几次后,便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这便是至此十一年1.6米高的大将军青花罐上青花处无铁锈斑的缘故。
二,构成青花晕散的原因众多,其中之一便是元早,中,晚期的青花胎骨之中加入玛瑙原料,大小比例不同,早期应是在发好的胎泥中加入的玛瑙颗为大,中期为小,晚期则是在发酵的早期就将粉沫一道溶入其中,当然也同时溶入玉粉,。而晕散的缘故其中之一是高岭土和长石,虽为石英类,但由于有一个风化过程,因而自身的油润性不存或不如玛瑙这样明显,所以当它们合为一体时,青花在着色之时,在易着色的物体上,着附力一定会更强,如此也就会色调更浓,而相对玛瑙则因有油脂又为腊汁状,如此便不易着色,因此着色的部位和不着色的夹杂着,给人的视觉效应便是晕散的感觉,实则主体就是这个道理。而这一切在我们今天看来好理解,但它在过去,那可是要让我们的先祖们,万千次的实践中才能明白和感悟到的。事实上过于晕散并不好看。于是,古人便千方百计地要设法解决它,以后可能经过千百次的试验后,发现玉粉加多点可以起到固色的作用(玉和玛瑙相比,玉易着色)这样,应当说在至正晚期真实完全地解决了青花发色晕散的这一难题 ,但由于要解决它,必要费物,费时,费力,于是仅在最精,最大的器上运用。所以说不晕散之器很少。当然晕散者为主体,不晕散和无铁锈斑和极少晕散,极少有铁锈斑的元青花器,恰巧是当时的巅峰之作,这应当说是一种真正的历史还原。而且在以后更多的事实证明下将一定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