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您尚未 [登录 - 注册] ┆ 在线 ┆ 风格 ┆ 帮助 ┆ 


--> 标题: 元青花对与错与晕散等无关
您是本帖第2341个阅读者。
性别:男<br>状态:离线<br>积时:8 个月 29 天 21 小时 44 分 42 秒
藏友


等级:上尉
头衔:未定义
帖数:639
金钱:7860
Y 币:1
{收藏} 楼主 信息 | 留言 | QQ | Email | 主页 | 编辑 | 引用
元青花对与错与晕散等无关

元青花对与错与晕散等无关

传统的理念认为元青花只有晕散才是对的,而不晕散则一定不对,事实并非如此。公证与客观的说,元青花最精之大器类,不仅不晕散,而且几乎没有铁锈斑,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对此分两点谈及:

一,进口的苏料为高铁沽料,这在中华的元青花器上表现得非常突出和明显,在青花发色浓烈的部位,早期凝聚的铁锈斑深陷于胎骨之中,而且斑处边缘会有裂纹状,但进入中期则多不见如此严重的锈斑,并多被釉面所覆盖,这应是当时工匠可能在长期的实践中完全可以分辨出高铁沽料而进行掺选的初级手段,而到了至此八年以后的器物上,可以观到铁锈斑越来越少的迹象,以至到至正十一年的高1.6米的大将军罐上,几乎全然不见其任何铁锈斑,并且全然无任何晕散的迹象,这应当说这时除铁的工艺和水平应当是非常完备的,所以在将苏料粉到粉状时,用吸铁的过滤网完全反复除铁几次后,便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这便是至此十一年1.6米高的大将军青花罐上青花处无铁锈斑的缘故。

二,构成青花晕散的原因众多,其中之一便是元早,中,晚期的青花胎骨之中加入玛瑙原料,大小比例不同,早期应是在发好的胎泥中加入的玛瑙颗为大,中期为小,晚期则是在发酵的早期就将粉沫一道溶入其中,当然也同时溶入玉粉,。而晕散的缘故其中之一是高岭土和长石,虽为石英类,但由于有一个风化过程,因而自身的油润性不存或不如玛瑙这样明显,所以当它们合为一体时,青花在着色之时,在易着色的物体上,着附力一定会更强,如此也就会色调更浓,而相对玛瑙则因有油脂又为腊汁状,如此便不易着色,因此着色的部位和不着色的夹杂着,给人的视觉效应便是晕散的感觉,实则主体就是这个道理。而这一切在我们今天看来好理解,但它在过去,那可是要让我们的先祖们,万千次的实践中才能明白和感悟到的。事实上过于晕散并不好看。于是,古人便千方百计地要设法解决它,以后可能经过千百次的试验后,发现玉粉加多点可以起到固色的作用(玉和玛瑙相比,玉易着色)这样,应当说在至正晚期真实完全地解决了青花发色晕散的这一难题 ,但由于要解决它,必要费物,费时,费力,于是仅在最精,最大的器上运用。所以说不晕散之器很少。当然晕散者为主体,不晕散和无铁锈斑和极少晕散,极少有铁锈斑的元青花器,恰巧是当时的巅峰之作,这应当说是一种真正的历史还原。而且在以后更多的事实证明下将一定就是如此。



----签名档 --------------------------------------------------------
德藏收藏网欢迎您!
Posted:2010/4/9 14:58:31
性别:男<br>状态:离线<br>积时:7 小时 9 分 13 秒
小城春秋


等级:新兵
头衔:未定义
帖数:82
金钱:346
Y 币:0
{收藏} 1 信息 | 留言 | QQ | Email | 主页 | 编辑 | 引用


赞同藏友论点!


----签名档 --------------------------------------------------------
德藏收藏网欢迎您!
Posted:2010/4/11 17:25:18×
性别:男<br>状态:离线<br>积时:3 个月 19 天 13 小时 13 分 52 秒
古瓷人生


等级:下士
头衔:未定义
帖数:173
金钱:437
Y 币:0
{收藏} 2 信息 | 留言 | QQ | Email | 主页 | 编辑 | 引用


我不赞成藏友论点,元代那个时候,官方主流是枢府瓷,青花不是主流。苏料在当时工艺水平不可能提炼很纯,所以说青花中晕散很正常,明代洪武、永宣都用的苏料,都存在这种情况,难道元代比明代工艺先进。


----签名档 --------------------------------------------------------
德藏收藏网欢迎您!
Posted:2010/4/11 20:30:35×
性别:男<br>状态:离线<br>积时:1 天 4 小时 40 分 9 秒
上善若水


等级:下士
头衔:未定义
帖数:155
金钱:4959
Y 币:0
{收藏} 3 信息 | 留言 | QQ | Email | 主页 | 编辑 | 引用


元青花的青花用料有三种:大件器、出口器(指出口西亚),一般用从西亚进口的“苏料”;小件器、内销器或出口到东南亚一带的瓷器一般用国产料;部分器物用进口、国产的混配料。现在认为比较名贵、比较值钱的元青花主要是第一类。第二类多数元青花的发色是很不正的,大都偏灰、偏黑、偏浓或偏淡。第三种青花发色有些不伦不类。即便第一种用料,从目前多数器物特征看问题都不大,但个别发色也存在不足,如众所周知的“铁锈斑”“苏料”在瓷胎上的晕散和青花呈色有时不太稳定。


----签名档 --------------------------------------------------------
德藏收藏网欢迎您!
Posted:2010/4/12 9:50:38×
性别:男<br>状态:离线<br>积时:24 小时 12 分 50 秒
与狼共舞


等级:新兵
头衔:未定义
帖数:66
金钱:409
Y 币:0
{收藏} 4 信息 | 留言 | QQ | Email | 主页 | 编辑 | 引用


古瓷人生说的对,晕散与元青花无关!什么时期的釉都有蛋晕散的,成因很多!


----签名档 --------------------------------------------------------
德藏收藏网欢迎您!
Posted:2010/4/12 10:20:53×
性别:男<br>状态:离线<br>积时:12 天 12 小时 51 分 43 秒
老实人


等级:下士
头衔:未定义
帖数:172
金钱:4616
Y 币:0
{收藏} 5 信息 | 留言 | QQ | Email | 主页 | 编辑 | 引用


与狼共舞先生说的我怎么不太明白?劳烦说明一下。


----签名档 --------------------------------------------------------
德藏收藏网欢迎您!
Posted:2010/4/12 14:43:43×
性别:男<br>状态:离线<br>积时:22 小时 57 分 25 秒
我佛真身


等级:下士
头衔:未定义
帖数:152
金钱:4773
Y 币:0
{收藏} 6 信息 | 留言 | QQ | Email | 主页 | 编辑 | 引用


就是说凡是青花釉都可能晕散,成因很多,不光表现在''元青花''这一时期。


----签名档 --------------------------------------------------------
德藏收藏网欢迎您!
Posted:2010/4/13 8:54:03×
性别:男<br>状态:离线<br>积时:8 个月 29 天 21 小时 44 分 42 秒
藏友


等级:上尉
头衔:未定义
帖数:639
金钱:7860
Y 币:1
{收藏} 7 信息 | 留言 | QQ | Email | 主页 | 编辑 | 引用


古瓷人生:

我写此文章有一个立足点,讲了元青花晕散多种成因之一,并归结终点是元青花主体晕散,而最精之器都恰巧不晕散,并例举的范例是高1.6米的元青花大将军罐,而最终归结的结论说明,这一结论是一定的。最好待日后人们能见到那最精之器便一目了然,我所言正确无疑。

其实青花晕散的问题,不仅元主体会晕散,明永乐,宣德早期,成化民窑青花也晕散,以至清雍正时期的部分器也晕散,而造假者在未干的胎上画青花也晕散,所以说晕散不晕散只能做参考,不可做为鉴定的主要依据,便是这个道理。

关于青花料提纯,这一点不要认为什么年代该有,什么年代不该有,如元代有了,明代怎能还晕散,难道明的工艺还不如元先进和发达吗?这不是做了和做不了的事,是做和不做的事。提纯最终的方法很可能,这应当是最高级的提纯法,而简单的应是钴料粉碎后采用吸铁除铁工艺,这应当是做与未做的事。民窑器清代的也会有铁斑严重者(回青料中也含铁的成分)这与时代无关,只能说做没做,当然要提纯达最纯时。便一定要费时,费工,费力。所以这不关乎是元还是明,而是谁真正地去做了,但事实证在元至正11年元青花高达1.6米的大将军罐上却真正地做了。可永乐时有不少器来做,当然也有不少器是做不了,于是,铁锈斑在青花器上的表现就全然不一样了,原因就是如此。



----签名档 --------------------------------------------------------
德藏收藏网欢迎您!
Posted:2010/4/13 10:45:51×
性别:男<br>状态:离线<br>积时:24 小时 12 分 50 秒
与狼共舞


等级:新兵
头衔:未定义
帖数:66
金钱:409
Y 币:0
{收藏} 8 信息 | 留言 | QQ | Email | 主页 | 编辑 | 引用


古瓷人生肯定有自己见解!


----签名档 --------------------------------------------------------
德藏收藏网欢迎您!
Posted:2010/4/14 10:13:55×
 每页10条,共1页,合计9条记录分页:« 1 »转到  

执行时间:0.250000 秒 数据查询:18次
版权所有:德藏收藏网(www.decangwang.com) 地址:中国·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