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您尚未 [登录 - 注册] ┆ 在线 ┆ 风格 ┆ 帮助 ┆ 


--> 标题: 五代柴器是灭绝了还是被发展了
您是本帖第2079个阅读者。
性别:男<br>状态:离线<br>积时:8 个月 29 天 21 小时 44 分 42 秒
藏友


等级:上尉
头衔:未定义
帖数:639
金钱:7860
Y 币:1
{收藏} 楼主 信息 | 留言 | QQ | Email | 主页 | 编辑 | 引用
五代柴器是灭绝了还是被发展了

五代柴器是灭绝了还是被发展了

陶瓷界只要一提到五代柴瓷更多的是被神秘的面纱所笼罩。而随后在大量柴器的面前的另一结论便是自五代之后,柴器就被神秘的灭绝了,那么果真柴器是灭绝了,还是被传承,改进,发展了?结论应当是传承,改进,并且被发展了。而柴器的主体精髓一直被宋,元,明,清历代传承,改进,发展,延用。柴器的主体精髓应当是无宝不烧器,也就是说柴瓷吸收,继承,改进,发展了唐秘色瓷的主体工艺,而从厚走向超薄的偏极工艺时,首先承袭的是秘之多元配的精髓,也许至今人们不一定可以接受瓷中宝石,玛瑙,水晶,玉粉等多原配的说法,但只要以柴器做例时,却几乎不会有太多的大藏家们会怀疑这一定论。而事实上,五代柴器也确确实实是无宝不烧最典范的代表之作。而我们讲文化的传承总体上是讲其精髓与质本,至于其型等,应当说它在历史的发展演变中,应当是与时俱进的,这就如同,演变的过程一样,可从西晋南北朝至唐,宋,元,明,清有了不一样的变化而已,从另一个层面上,我们发现五代至北宋之柴器,更多的仅为观赏而没有实用性,而做为一种文化的载体而言,应当说离开了实用性的一切艺术品,都不会有太强的生命力,这应当是五代柴器工艺存在的一大弊端。另一方面便是五代之柴工艺程序的费时,费功的繁复性,局限了它。可以初步确立,五代之柴为腊模工艺成型,而费时费力,却又不能完完全全展示出超凡的手工技艺,因而自北宋早期,五代之柴的配方用料的工艺精髓被历朝历代的御用品器所承袭,主体精华一直在传承之中。但纯五代之柴器的翻版不存在了。而应当说宋定窑和湖田器是继承五代之柴薄器之典范,而尤其是湖田之器竟能将柴之器多种风格,“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变通集为一身,展示出另一种风格。(明如镜,柴器讲的是反射之光而非透光)而当我们从柴器的彩,釉,料,多宝合一为胎的工艺上,来一番宋,元,明,清等器的探究时,我们可见宋民汝,宋钧,元钧等出现沿用了釉料合一的工艺器,而当我们从五代柴器,多宝釉,彩,料合一后,又挂内外挂透明釉的器物来一番传承探究时,我们可以从宋,元,明,清的一切单色釉器中找到它们的根和传承的印迹。

文化的传承,应当讲其质与本,讲其精髓,我们从五代至北宋之柴的发展中,可以站在历史的发展变化中,感悟一番。五代之柴偏重于观赏,而既能观赏,又能实用,这种多元性被后朝的御用器所传承展示了,而后者是给予它最强大生命力的动力,于是这种传承中的改进与发展便是一种必然。这样当我们从宋,元,明,清的御用器中,便自然而然可以见到其瓷的身影,如宋汝官中的薄与极薄之器,元代御用之薄器,永,宣,成化等至清元代脱胎之薄器,应当说这无疑就是一种传承与发展,提高。当然,我们确实见到乾隆帝感概为不可见原创柴之器而叹息的事实,那是讲的是原创,事实上,它享受着较柴之更精之器和来源柴之精华之器,他不知而已。

柴之器的精髓,是多元的,而自北宋以来应当是将其分解为多极,而被吸收延用,并传承,发展,提高。如另一方面釉下之彩,宋器之中便既有釉下,也有釉上的。当然我们应当承认,历朝历代工艺配方的保密性完完全全的照搬却也未有谁达到。而且时代不同,涉及君王意志的表现不一致,因而文化的主导引领存在多元性,这是公证的。于是宋瓷承袭了其本,而偏重了单色的发展,这也像元,永乐瓷好白的一样,这一切应当都是表,而其继承发展的应当归于柴瓷无宝不烧的精髓,在多元入宝的典型工艺之上,也正是这种传承与发展,使得自五代柴器之后的历朝历代的一切官瓷御品堪称极品之中,都是多宝合一的,这应当是一种根本的传承。另一种五代柴器应当不是一种灭绝,消亡,而是被传承,改进与发展了,而假如没有五代柴瓷的多宝入内的成功典范,便不会令中华瓷业自五代以后一个又一个的高峰出现。因此说正事这种传承与发展,才使得中华瓷业自五代后出现了高层面的多次辉煌。



----签名档 --------------------------------------------------------
德藏收藏网欢迎您!
Posted:2010/4/7 16:20:35
性别:女<br>状态:离线<br>积时:17 天 11 小时 56 分 2 秒
叶女士


等级:新兵
头衔:未定义
帖数:81
金钱:289
Y 币:0
{收藏} 1 信息 | 留言 | QQ | Email | 主页 | 编辑 | 引用


非常感谢藏友先生一直以来不断发表自己的收藏观点供大家学习、探讨,当然也感谢德藏网上其他老师、专家的帖子,我确实和你们学了很多东西。谢谢!


----签名档 --------------------------------------------------------
德藏收藏网欢迎您!
Posted:2010/4/8 18:03:55×
性别:男<br>状态:离线<br>积时:1 天 15 小时 12 分 34 秒
大言无声


等级:下士
头衔:未定义
帖数:155
金钱:5770
Y 币:0
{收藏} 2 信息 | 留言 | QQ | Email | 主页 | 编辑 | 引用


清乾隆皇帝把玩宫中所藏柴窑器物时留下的几首御题诗,因其均是乾隆亲见的清赏之作,具有重要的参考和研究价值,特全文抄录于后:

柴窑枕:

色如海玳瑁,《青异》、《八笺》遗。

土性承足在,铜非钳口为。

千年火气隐,一片水光披。

未若永宣巧,龙艘落叶斯。

乾隆丙戌御题(三十一年,1766年)

柴窑如意枕:

过雨天青色,《八笺》早注明。

睡醒总如意,流石漫相评。

晏起吾原戒,华祛此最清。

陶人具深喻,厝火积薪成。

乾隆辛丑御题(四十六年,1781年)

柴窑碗:

冶自柴周遂号柴,冠乎窑器独称佳。

镜明低薄见诚罕,足土口铜藏尚皆。

内府数枚分甲乙,夷门广牍类边涯。

都为黑色无青色,记载谁真实事谐。

乾隆丁未御题(五十二年1787年)



----签名档 --------------------------------------------------------
德藏收藏网欢迎您!
Posted:2010/4/9 9:22:49×
 每页10条,共1页,合计3条记录分页:« 1 »转到  

执行时间:0.203125 秒 数据查询:12次
版权所有:德藏收藏网(www.decangwang.com) 地址:中国·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