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您尚未 [登录 - 注册] ┆ 在线 ┆ 风格 ┆ 帮助 ┆ 


--> 标题: 中国古代“碗中宇宙”神品 【上篇】
您是本帖第4057个阅读者。
性别:男<br>状态:离线<br>积时:3 个月 13 天 10 小时 3 分 35 秒
德藏收藏


等级:管理员
头衔:未定义
帖数:849
金钱:1002813
Y 币:182
{收藏} 楼主 信息 | 留言 | QQ | Email | 主页 | 编辑 | 引用
中国古代“碗中宇宙”神品 【上篇】

 

 宋代建盏,黑瓷中代表,也是我国古陶瓷中珍品之一,有“黑牡丹”之雅称。宋代建窑是汉族传统名窑。主要烧制黑釉茶盏,为宋朝皇室御用茶具之一,是中国宋代八大名窑(窑系)之一。

因产地为宋代建宁府瓯宁县,又因瓯宁县为建安附属县。现窑址在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后井村一带,古代称之“水吉窑”。建窑主要烧制茶盏,故又称“建盏”。

 

 建盏斑纹主要有七彩晕光曜变、多彩晕光曜变贴花、多彩晕光结晶斑曜变、普通多彩曜变、曜变鹧鸪斑、黄金釉(大镀金)、鹧鸪斑、黑(褐)釉贴彩蝶、油滴,红釉、兔毫、杂色釉等等,其中以黑釉褐色兔毫、银色兔毫为主,银蓝兔毫盏罕见。

 这些建盏的名称是根据纹饰命名的。

真正认识建盏斑纹,不能只观其表面,而应究其本质斑纹的本质,包括构成斑纹的物质和形成原理。兔毫、鹧鸪斑、油滴、曜变等都属于铁钙系结晶釉,其釉面斑纹是釉料在窑火高温中,阶段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后,铁氧化物在釉表面层析晶产生的,构成斑纹的物质铁氧化物结晶体。

 这些斑纹(除贴彩与贴金泊外)是在窑火中自然形成,没有人工痕迹,这些建盏制作难度极大,艺术品位极高。建盏斑纹是在还原气氛中通过窑内1300度以上的高温焙烧而自然形成的,是建窑的自然杰出成就。由于这类结晶釉在窑炉高温中易于出现变化,难以控制,加上氧化铁含量高的坯体难以承受高温变化,窑火烧制一件外观没有缺陷又具有兔毫或油滴等斑纹的建盏已是很困难的。即使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其成品率也是非常低。

 

  建窑釉色是一种析晶釉,属于含铁量较高的石灰釉,因此,具备烧成黑釉的基本条件;但同时,也生产其它各种釉色。石灰釉黏性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高温中容易流动,所以,建盏外壁底部往往有挂釉现象,像泪珠,俗称:“釉泪”(除贡品御用再经修刮釉泪以外)。而器物口沿釉层较薄,有呈褐红色现象,有的近似芒口或脱釉。

  建窑茶盏的胎质基本特征为:截面为黑色或灰黑、酱褐等色,此为含铁量较高所致;胎骨厚实坚硬,俗称“铁胎”。手感厚重;含砂粒较多,故胎质较粗糙,露胎处手感亦较粗。从烧成工艺分析,建窑茶盏为高温烧成,若胎土淘洗太细,则器物易变形。

  正由于建窑的建盏胎体厚重,胎内蕴含细小气孔,利于茶汤的保温,适合“斗茶”与“绣茶”的需求,所以,在宋代成为最上乘最知名的茶具之一。建窑器物以茶碗为主。有的建盏底足刻有“进盏”、“供御”铭文,生产坯体时暂定为供御用品,烧制合格后再挑选定为皇室御用茶器之一,送往京城(开封或杭州)为朝廷贡品皇室御用器。

 

  宋代“曜变”建盏,是在数百万件或上千万件建盏的烧制过程中,挑选出来一只的难得珍品,是“神”与人的合作;是真正的土与火高难度结合的,也是光与水表演的顶级艺术品,是在宋代斗茶这个狂热的背景下,耗费倾国之力,不计成本,为宋朝皇帝打造的御用至爱。

  她把宋朝历代皇帝追求的静穆朴拙、沉稳空灵、涵蓄内敛、简约大气的审美情趣,表现得淋漓尽致,既小中见大,碗中能装下宇宙,又风韵独具,美丽而神奇。它既是茶文化中的圣物,又是世界陶瓷艺术品中的佼佼者。世上能被称为“神品”的艺术品寥寥无几,只有这种七彩晕光“曜变”茶碗的极品,惟有书法界的“兰亭序”、绘画界的“蒙娜丽莎”,可与之相媲美。

 北宋建窑七彩晕光“曜变”茶盏,是属于中国宋代建窑的特殊品种。现在的名称“曜变盏”是后人所说而称。在中国宋代,人们是称之为“异毫盏”或“毫变盏”。

  在宋代,关于曜变建盏记载最重要的著述,是在《大宋宣和遗事>中记载:北宋政和二年四月初八,“斗茶”的倡导者——宋徽宗皇帝,在皇宫内苑太清楼,宴请“斗茶”鼻祖——蔡京。

  在这“天子”宴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朝野的宰相蔡京以及其他臣子共计九人在盛宴上。精于品茶的蔡京,得以宋徽宗特赐饮“茶道三宝”:以“惠山泉、建溪异毫盏、北苑新贡太平嘉瑞茶。赐蔡京饮之。”受宠若惊的蔡京,专门撰文《太清楼特宴记》记录下此殊荣。

 

 

  上述“茶道三宝”中的“建溪异毫盏”,即是建窑所产之“曜变”茶盏。北宋时期斗茶又称“茗战”。斗茶不仅仅是决胜茶的品质与优劣,实质上是一种精神愉悦的艺术茶文化,包括许多审美情趣,斗茶必先斗色,建盏斑纹是对衬托茶色起了重要作用,所以在斗茶之前,必然隐藏着一个“斗盏”的准备过程。如从北宋盛兴的“斗茶”,演变到南宋文雅的“绣茶”,就是史证。

  在“赐茶”而非“斗茶”的御宴上,“赏茶器”应该是充当了主要角色,为此足以可见“曜变”茶盏在当时朝野中的重要地位。

在北宋时代,由于皇帝对“斗茶”的喜好与推崇,上行下效,“斗茶”活动迅速成为风靡全国的时尚雅好。

  在狂热的斗茶氛围中,又衍生出了“赏茶器”:即“异毫盏”。因其本身瑰丽,且当时又流行白茶,泡茶时,盏内的银蓝色斑纹与白色茶沫相映成趣;在强阳光下透过水汽,折射出釉面上“彩斑”,“铬蓝釉”的七彩曜变光晕,但见雾霭蒸腾,宝光笼罩,如入仙境。

  在《方舆胜览》也有记载。作者:祝穆,南宋建宁府人,在《方舆胜览》中写到:“兔毫盏,出鸥宁之水吉。……然毫色异者,土人谓之‘毫变盏’,其价甚高,且艰得之。”

 

  因此可知,这种珍稀罕见的“异豪盏”、“毫变盏”, 被大玩家、艺术泰斗宋徽宗皇帝,奉为茶器之中的绝品,成为宋朝皇族与重臣不惜重金难以追索的宝物。属禁内之神器。……笔者将宋代建窑曜变茶盏的历史演变、曜变原理、七彩晕光、建盏曜变珍罕程度及我国存在的建盏曜变等等,分为上下二篇来箸述。


【上篇】


 


一、宋代建窑“曜变”茶盏的历史演变

 曜变茶盏大致可分为有二种:七彩晕光曜变与普通多彩曜变。烧制年代有:北宋晚期与南宋早中期。

 

  1、七彩晕光曜变:“七彩为多色彩,晕光为晃动的光彩源,七彩晕光曜变为具有多彩晕光,或有彩斑随视角不同会发生变化的釉色彩建盏”。

  2、普通多彩曜变:“曜变具有基本条件及多彩固定色斑,只有自然光源的多彩曜变建盏。”

  建窑曜变茶盏,历史上有分为北宋和南宋二个时期生产,北宋时期为斗茶风尚盛行,颇受文人墨客喜爱。在大观元年时,宋徽宗撰《茶论》中还没有提及“曜变”异毫盏,说明曜变茶盏的出现应该在大观次年以后至宋钦宗末年,出现时限不大于廿年,数量非常稀少。

  故此北宋曜变茶盏,稀有与珍贵程度可想而知,尤其是七彩晕光曜变茶碗,碗外底再刻有铭文“供御”或“进琖”,更是北宋时代建窑作品中珍稀品种,属宋皇宫内御用茶具之一。


 

 

 

  建窑虽没有列入宋代五大名窑,而胜过五大名窑。建盏的美“没有”试图通过人工的方式去改变,出窑建盏的外观呈自然古朴而美丽,完全是顺其自然,“靠天成就”,从完美地诠释中国传统文化大道无为,内涵这点上,五大名窑均比不上建窑。

  建窑是宋代瓷器雅文化杰出的代表,着重内在的张力,充分表现了宋人的内敛与风雅及自然的审美观,这种七彩晕光曜变之美,是崇尚自然讲求“天然去装饰”的理学物证,成为瓷坛史上千古绝唱,也是宋徽宗最致爱的茶器之一。

 美中可以装下“宇宙”。

 

  宇宙是万物的总称,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宇宙是物质世界。宇宙也是人类视觉和触觉下的产物,更是一种思维世界。宇宙大得无限空间,不可想像的大。小了可以装在一个精美的茶碗之内。

  北宋被金国灭亡之后,南宋朝廷偏安于江南的半壁江山,玩物丧国的宋徽宗为百姓所不耻,斗茶之风也逐渐陷入低潮,而如此造价高昂多彩晕光曜变茶碗,烧成率极低的神物,已少有烧制。

  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南宋早期因国事动荡已很少能有七彩晕光曜变茶盏烧出。

  南宋早中期,建窑因为能摸索七彩晕光曜变茶盏的巨匠能人,已相续过逝了,后继又无人。

  再说国力经济也不容再烧这种七彩晕光曜变茶碗。那时只能烧多彩晕光加贴彩蝶与金铂纹饰来代替七彩晕光曜变茶碗的炫丽,来品尝早春贡品龙团凤饼的“绣茶”或在祝寿大庆贺时才能使用,也只能用这类“多彩晕光曜变加彩贴金”茶碗。

  在当时已经是非常难得的建窑杰作佳器了,但这类“曜变”也有铬蓝釉色,特殊而少见的多彩晕光曜变“绣茶”碗。

 

(南宋建窑晕光曜变加贴金箔龙凤盏)

  南宋晚期:在公元1231年蒙古军队开始入侵南宋。

  国内混乱,蒙古人已经动摇了南宋江山一角,国事甚忧,建窑再无能力再烧出多彩与七彩晕光曜变,只能烧这些仿钧釉窑变多彩建盏,来代替北宋晚期与南宋早中期时的七彩晕光曜变茶碗了。

 

  南宋中期以后,由于饮茶习俗由“斗茶”,改为“绣茶”,由白茶回归到绿茶,“点茶”回归到“分茶”,茶具也由黑釉茶盏,改为“大汤敝瓦” ,不再时尚黑釉建盏,而用建窑烧制的黄金釉“大渡金”茶碗。曜变茶盏渐渐被遗忘,制作“七彩晕光曜变”的技术,也随之失传。

  元代开始建窑茶碗退出茶文化光辉的历史舞台。元代的茶叶由官方在武夷山新开茶园,逐步取代建安(现为建瓯市)吉苑里北苑贡茶。饮茶方式也逐渐以泡饮取代分茶与绣茶。「全用叶茶,始自明时也」(《类聚名物考》)。

“建溪异毫盏”被整整湮没了近800年,直至清代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的陈浏著《陶雅》成书,才记载下了有关建窑茶盏的重大发现。

  由于茶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当“斗茶”及“绣茶”活动在中国南宋落下帷幕时,在当时的日本,却刚刚兴起,流入到日本的“建盏”,尤其是“曜变”建盏,倍受推崇与发扬。

  据成书于公元1511年的日本古代文献《君台观左右帐记》记载(这本书是足利将军的朋友们对他收藏的“唐”代文物进行评鉴的记录):“曜变,是建盏之最,世上罕见之物,值万匹绢。

  油滴,是仅次于曜变的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到16世纪,日本发展到一只“曜变”茶碗,可值倾城之高价,为争夺一只“曜变”茶碗,在日本武士集团之间,甚至会引发战争来争夺之。

  几百年以来,“曜变”建盏一直被日本人奉为茶道的圣物,并被小心翼翼的保存下来。目前,日本仅有的三件“曜变天目”盏,分别珍藏于“静嘉堂文库美术馆”、“京都大德寺龙光院”、和“大坂藤田美术馆'。其中“静嘉堂文库”美术馆所藏的“曜变天目”盏,被日本人誉为 “世界第一名碗”。

 

二、“曜变”与“窑变”区别及形成机理

 “曜变”,是指建窑黑釉或铬蓝釉瓷在烧造过程中,一种无法人为控制的、自然呈多色彩的技术成果。但是,跟我们一般认为的瓷器“窑变”不同。

  窑变:釉面的色彩成份与外观纹饰无特定性,其外观色彩形成机理,是釉内金属物质释出釉表面,与高温产生化学反应所致,其色彩与釉面处在同一层面。而曜变彩色为结晶釉或有斑状而且有错层现象,具平面到三维立体效果。笔者暂称彩斑为“釉疹”,微微凸起、形似粟米,像人体外皮肤病变中的“皮疹”。是由内而向外发生的,形成因素有很多因素。远看影影绰绰,近看飘忽不定,可谓:“玄之又玄”、“神之又神”。

 

“曜变”的形成机理,与窑变不同。其过程大致是:绀黑或银蓝釉建盏在烧制出铬“银蓝疹”结晶斑时(银蓝“釉疹”结晶斑中含有金属“铬”),银蓝“釉疹”结晶斑的边缘部位,会向空气中挥发出“铬”,这个过程停留很短,稍纵即逝,而这时又恰巧窑内温度从1300℃以上,下降到1100℃左右,气态的“铬”才会凝结在铬蓝釉表面的“釉疹”周围,形成铬蓝彩色釉面与斑纹。器物的多色彩呈现是与照射其的光源、物理等特性有关。

  七彩晕光曜变的定义:七彩为多色彩,晕光为晃动的彩光,曜是日月星辰之光,变乃色彩变异之意,合成一词,七彩晕光曜变为具有多彩光色(无固定颜色,随器物视角不同而变色)变化的建盏。

  七彩晕光曜变的原理:先决条件,是铁(含重金属类)胎厚釉(釉料有掺入珍贵原矿物料)。铁结晶釉的特性是当窑温升达1100度,釉面开始融熔时,铁成份未有变化,直至达到1200度时铁开始如热化分解,在窑火中有机物分解产生所形成的气泡。

  在窑温达到1300度以上时,釉面气包体积增大,其压力克服气膜的表面张力,而气泡冲破釉层成为气孔,釉中有机物质由气孔排出,剩余则为含金属较多的酸铬釉层。

  有些部位会出现流淌状,形成“釉疹”彩斑,重金属会沉积于底部,窑温继续升高,降低了釉层黏度,气孔又重新弥合,由此形成了折射率不同的光彩。而且具有了聚光(晕光)的效果,经光线折射后,目视的彩色皆有不相同方位而变化,这就是笔者对七彩晕光曜变原理的理解。

 

  七彩晕光曜变建盏,神奇就“神”在施一种釉色,经过烧制出现多种色彩斑斓,变化莫测,而且会变幻晕光色彩,特点各异的结晶斑纹,是人意不可为的纯天然形成。在我国瓷器史上具有非常主要的地位,也被世人认为陶瓷收藏中最高的境界。

 七彩晕光曜变茶碗,是在窑火中气氛达到极致的自然佳作,所有环节都无懈可击,才能烧出一、二只,可谓“如有神助”的建盏极品。是一只可遇不可求的神品。

 

“釉疹”和“曜变”在烧制过程中,随时都存在着消失的危机,所谓“一步之遥,就是深渊”;在漆黑与银蓝的釉面上,如寂静的天外与星空正进行着激变,如何在瞬息万变中,留住那幽幽的蓝彩紫光?她,已经完全不是一个“工艺”的范畴,在宋代的中国古人看来,她,是属于“日月星辰、虚玄天相”的 “哲学”范畴,所以人们尊其为异毫盏“曜变”。

 因此,鉴赏“曜变茶碗”,解读“釉疹”、“铬蓝釉”的概念,理解建盏顶级神品的排序,一定要吸纳宋人雅学的哲理。

三、晕光与反光及“蛤蛎光”的异同

  晕光:宝石般的色调,变幻的彩光(即为随器物旋转动而改变),灵性之光,“神”与人合一的光源,神奇之光。通俗的说是会变动(随器而走动)的多彩光。反光:只是一种反射的自然光,无有光彩。只有反射的回(白)光。

 晕光一词最早出现在南朝梁国,江淹(公元444—505年)文学家、政治家。《赤虹赋》诗句中载:“正蓬岩崖照雨,云烟烂色。我而雄虹赫然,晕光曜水,偃蹇山顶舄奕江湄,仆迫而察之,实集阴阳之气,信可观也”。

 

  曜变建盏,着重要看有无“晕光”,也就是分别为普通曜变与多彩晕光曜变。在我国普通多彩曜变建盏较为常见,七彩晕光曜变极为稀见。是我国古代“逆天”的艺术品。构成如此神奇的炫彩斑纹,且有晕光。仿佛茶碗内是宇宙星空,深不可测,让近距离看到的人们哑然闭息,感觉此茶碗只有天上有之。

“曜变”晕光,“反光”与“蛤蛎光”也是不同的。“曜变”晕光中的主要成分,是金属“铬”而形成, 彩虹般的光彩,即为随器物旋转动而变化的霞光;反光是一种自然反射的光,不能晃动的彩光;而“蛤蛎光”主要成分,由二价铁和三价铁还原构成,经过岁月沦桑在瓷器表面上所产生的一种彩色膜状物,类似蛤蜊壳里面那种闪烁的“彩光”,也不会“晃”动的彩光。对于茶碗类来说更无“深不见底”之感。

  晕光的作用:七彩晕光曜变构造,是多彩呈色与晕光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它们是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的。只强调七彩曜变,而否定晕光的作用,器物呈色就会变成无水之源。像普通曜变盏,看似美丽却无立体晕光的炫彩。追求器物色彩的鲜亮艳丽(如:多彩色斑),是现代人的审美取向。

  在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的过程中,色彩始终焕发着神奇的魅力。人们对色彩的认识,运用与欣赏过程是从感性提升到理性的过程。而中国宋代人,则追求参禅悟道般“自然、简素、静寂、深邃、枯高、幽玄、神秘、脱俗”的审美取向。古朴素净的“曜变铬蓝斑”,有着仙风道骨般的隐形美、枯高美、幽玄美。


 

 

(北宋建窑七彩晕光曜变茶碗微观图)

  蓝,是一种“幽”美。唐三彩中的钴蓝,宋、元、明、清代流行的青花,都与“曜变蓝斑”,有着异曲同工的美学效果,而这,才是中国古人至高无上的追求。

 鉴赏建盏曜变,如果不把宋人的精神世界中,根深蒂固的佛道超凡脱俗理念,捻熟于心,就是尚未进入建窑曜变茶盏赏器美学的圈子,也因而会对“曜变”的“妙美”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器物的色彩变幻是由于世界上,不同物质的相互振动干预而导致的。有的人喜欢建盏曜变,是崇源于对瓷泥在火的交融中绽放出的色彩变幻。正如“三千个读者中就有三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去看待建窑曜变盏,也许会有不同的看法,也许更能看出不同的宋朝风情。


陈香龙,著于温州 2017年8月

 



----签名档 --------------------------------------------------------
德藏收藏网欢迎您!
Posted:2017/8/16 10:53:37
性别:女<br>状态:离线<br>积时:2 天 15 小时 24 分 41 秒
阿曼达


等级:新兵
头衔:未定义
帖数:63
金钱:173
Y 币:0
{收藏} 1 信息 | 留言 | QQ | Email | 主页 | 编辑 | 引用


不知道配图是不是作者老师的藏品,看着有些新啊。。。


----签名档 --------------------------------------------------------
德藏收藏网欢迎您!
Posted:2017/9/4 17:11:15×
 每页10条,共1页,合计2条记录分页:« 1 »转到  

执行时间:0.109375 秒 数据查询:11次
版权所有:德藏收藏网(www.decangwang.com) 地址:中国·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