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您尚未 [登录 - 注册] ┆ 在线 ┆ 风格 ┆ 帮助 ┆ 


--> 标题: 玉器的鉴定 (1)
您是本帖第3329个阅读者。
性别:男<br>状态:离线<br>积时:1 个月 12 天 7 小时 35 分 12 秒
皇家兄弟


等级:新兵
头衔:未定义
帖数:7
金钱:80
Y 币:0
{收藏} 楼主 信息 | 留言 | QQ | Email | 主页 | 编辑 | 引用
玉器的鉴定 (1)

作为一个学者,帮朋友们尽点义务也是应该的。问题是针对某件东西发表意见,很有可能卷入不必要的江湖纠纷中,玩收藏是玩的个人心情,度个快乐,度个潇洒,把收藏当作名利之争,就有点烦不着了。所以我想讲一点玉器的相关知识,供朋友们参考。

先发两张图,看看是真是仿。

下图是汉代出廓璧。

下图也是一件汉代玉器。

玉器鉴定2

对于前面博客的两图,我们先不揭晓谜底。按理我们应该按步就班地介绍些玉器鉴定的知识,但因为一些网友的需要,我们先从玉器的作伪谈起。

下图的皮壳是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的战汉玉器受沁的情况,在一些古玩市场上,这样的玉器充斥于市。笔者有幸参观过一些仿制玉器的工场,承蒙照顾,了解了一些情况。这样的皮壳就是酸浸触后的皮壳受沁情况。请读者务必牢记真正的玉器受沁的情况,而不应该把酸浸的情况误作玉器受沁的情况。

下图也是仿制的所谓受沁情况,把这两张图牢记在心,把它们和市场上的一些受沁的玉器多作比较,就能得出自己的结论。

玉器鉴定3

对玉器被酸侵触以后的表面现象有了认识后,我们再把这样的所谓受沁玉器和出土的真品作些对比,更可以加深我们的认识。请看下面的图:

现在市场上仿的最多的是战、汉玉器,一些玉器不仅器型硕大,雕工也有相当的水平,但往往违背一些常识。比如据说有大至一米的汉代玉璧,这显然不符合常理。在迄今为止发掘的汉代诸候王级的墓葬中,也只有几十公分的

玉璧,如有一米以上的玉璧,那一定是皇帝级的墓葬,试想,这样的墓葬不是简单的人力能打开的!越是遇到大东西就越要谨慎。当然,将来万一在帝皇级墓中发现这样的玉璧,那也就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在目前的情况下,谨慎为上。

请看一下下面两图,上图是徐州博物馆所藏的汉代玉璜,下面是仿制的汉代玉璜。从器型的神韵上,就可以看出两者的根本不同。而沁色也有根本的差异。

至所以有上图玉璜中的这种咖啡色沁色,是在出土玉器中有类似的咖啡色。请看下面两图的比较。上图是仿制品汉代玉璜的特写。由此可以看清这种所谓的沁色。下图是曾候乙墓出土的玉器,出土的沁色,和仿制的沁色还是能区分的,它有弥散的过渡状沁色,颜色是逐渐变化的。多到博物馆观赏,拍些照片,在电脑上反复观看,有相当的帮助。

由上面的对比我们可以知道,在玉器鉴定的第一篇博客中发表的两件玉器,也都是仿制的玉器。

玉器鉴定4

在战汉玉器的仿制中,最容易迷惑人的是玉器上的锈,许多收藏爱好者把玉器上的锈作为鉴定玉器的标准,看到玉器上有锈就把它作为真品收藏,而恰恰在玉器的锈上,仿制者动了不少脑筋,因此,要学会区分玉器上的真锈和假锈。玉器上的铁锈侵触是最蒙人的一招。

下面还是从掌握的图上来区分真锈和假锈。

下面的第一图和第二图,一张有锈,一张无锈,千万不要把第二图看成是第一图除锈以后的结果,否则就会上当。它们的雕工就可以看作两者的神韵完全不同。其实,收藏玉器有一个简单的道理,只要玉料好的,就值得收藏。因为现在玉料的价格已经高于玉器的价格,一块新的和田玉料,绝对高于用和田玉料制作的战汉玉器。这就是老器卖不过新器!这种现象看来荒谬,却是活生生的现实。第一图的玉料很差,第二图的玉料很是晶莹,两者一比,高下立马分晓。第一图的铁锈是现在的仿制杰作。那么如何来区分真锈和假锈呢?

再看一张图,网友们能区分它究竟是真锈还是假锈呢?仔细分析这件玉器上锈的形状、分布、厚薄等等特征,看多了,有脑中有了明晰的印象,才会产生直觉,看互这样的仿品会作出直觉的反映,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这种和铁一起腐触的表面现象,最能使人上当,市场上经常会发现这类高古玉的出现。 有的出售者自己也不明白其中的奥妙。

最后两张图是一个真来一个假。

那一张是真的呢?先看第四图,铁锈紧紧地包裹在玉器的表面,铁锈緻密坚实,无疏松的感觉,铁锈表层过渡平缓,无突兀之感。这是玉器上真品铁锈的现象。这是湖北省博物馆的出土品。

而第5图锈是附在上面,玉本体几乎没有受触剥落的现象。铁锈疏松,层次明显,表面有不少蜂窝状孔洞,这是电解时气泡逸出所造成的现象。铁锈也是薄的薄,厚的厚,彼此无联系。这种铁锈用指甲一扣就能扣下来。

当然,玉质差也是一个明显的判断依据。在看了这五张图,分析了上述现象后,应当能够区分带锈玉器的真伪了。所以不能把玉器带锈看作是鉴定玉器真伪的标准。

玉器鉴定5

战汉玉器除了铁锈有很大的迷惑力外,咖啡色也有极大的诱惑力,因为出土的玉器就有类似的咖啡色,我们在前几天的博客中已经作了介绍,今天再发几张图,多作比较,能增加感性认识。

下面两图是湖北省曾候乙墓出土的玉器,其咖啡沁色为弥散状,沁色由浅入深过渡自然,沁色不呈深浅一致的色调。而玉的质地也相当不错。

下图是湖北省博物馆展出的楚国玉璧,这件玉璧要仔细研究,粗看沁色会色调一致的咖啡色,细看还是能看出有一定的色差,特别是开窗处,从玉色至沁色,颜色慢慢由浅入深,也有一个明显的过渡。和下面的仿品比较,还是能看出其中的差异。仿品的咖啡色染有色差,而且不透明,而真品的沁色看似一致其实有色差的变化,而且玉质还能看出呈透明状。这两件一真一假,多看,看多了,才能真正印在脑中。

玉器的鉴定6

介绍了一些有关玉器沁色的知识,再来理解玉器的神韵。当然,玉器沁色的知识是丰富的,光凭这些知识来解决玉器的沁色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希望和网友们一起来共同探讨玉器的沁色问题。玉器的神韵一定要有相关的美学知识和审美认识,简单地来说,就是能看懂什么是漂亮的,什么是不好看的,当然以丑为美的事情是有的,那你又如何来理解这种现象呢?欣赏玉器的神韵,一定要看玉器的整体,只有玉器的整体,才能真正领悟玉器的福音,然后再观察玉器的局部。这就和观赏瓷片有着相通的道理。鉴赏陶瓷,相当一门基本功就是要学会观赏陶瓷,但是,光以瓷片来判断瓷器的真伪,就会陷入盲人摸象的错误。看瓷片只能成为辅助,只有看整器才能决定真伪。神韵只有整体才能体现。

下面两张图的对比,会把真品的神韵和仿品的笨拙衬托出来。

上图为陈列徐州博物馆的真品,玉质晶莹,造型精致,S状的龙身给人一种婀娜多姿的感觉,线条的流畅和鼓起的乳钉纹,一动一静,相互呼应,又给人一种起伏的气息。这样的玉器会使人赏心悦目。

而下图的仿品,线条呆板,S状扭妮作态,线条僵硬,丝毫不呈流畅之感。玉质较差,沁色不自然,这种玉器,何来神韵?

下图是真品的局部。

下图是和真品相对应的局部。

下图是真品的局部。

下图是仿品的对应局部。线条是否流畅,两者相比,一目了然。

下图是徐州博物馆的玉雕熊,两眼炯炯有神,其神韵有仿品难以达到的高度。

下图是一个藏家手中的汉代玉熊,其神韵足以比美于上面一件徐州博物馆的藏品,两者造型虽然不尽相同,其眼神,其神态,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当为汉代玉雕的珍品。玩玉,就要玩这样的好东西。

玉器的鉴定7

在玉器的鉴定中,沁色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请看几个相关的图,由此讨论玉器沁色的问题。

第一图为汉代玉璧。青玉,呈湖绿色,有黄色杂斑。璧上两圈绹纹,把纹饰分为三区。内区为三组双体龙纹,中区为蒲格涡纹,外区饰七组双体龙纹,琢刻极为精致。这是一件南越王墓最大的玉璧,也是刻有龙纹最多的一件玉璧。

提请注意的是,这件玉璧表面有宽窄不一的,呈米黄色的带痕。这种沁色,是紧扣玉璧的丝带长期侵触腐烂的结果。我们不在这里讨论玉器的沁变机理,而是要从这种带状的沁色来探讨作为礼器的玉璧的系挂方式。

下面是另一件玉璧。墨绿色的碧玉,玉质较上件致密细腻。纹饰分内外两区,以绹纹为界。内外口缘都刻有弦纹。内区为蒲格涡纹,刻线甚浅,磋磨抛光显得模糊。外区四组凤鸟纹,身驱长卷,勾首回顾。此件玉璧雕刻的线纹极浅,隐约可辨。无独有偶的是,表面也有丝带缠绕的痕迹。为什么在玉璧上都会发现似乎颜料侵触的沁色呢?而沁色的部位又是十分的相似!

两件同一时期同一墓葬的玉璧,都有被丝线沁触的痕迹,在这样的痕迹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两件玉璧在墓中安放的位置,也就是玉璧悬挂在身上的位置。所谓礼制,佩玉的方法和位置就是礼制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的专家曾经就玉璧、玉璜等佩戴方法作过认真的探讨,值到这些玉璧的出土,才使我们对玉璧的佩戴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

上海博物馆的图示就说明了璧的佩带方法。此图玉璧上丝带的沁色,明确显示这件玉璧地挂在整套玉器的最上面,其上面是一根丝带,用以套在颈上,而下部的两段沁色显示,下面用两根丝带分两面系挂玉管和玉璜等玉器。从南越王墓出土的玉璧来看,好象还会有其他系挂方式,因为上面的沁色既有类似的上下三种颜色,也有上下四种颜色,也就是说,玉璧也有可能是系挂在中间。

对沁色的理解,和玉器入墓时的放置有很大的关系,这个关系决定于入墓时的环境、周围的器物。上述两件玉璧的沁色就是由于绑置的丝带造成的沁色。了解这个过程,对于我们理解玉璧上的沁色有很大的帮助。

玉器鉴定8

鉴赏玉器,光线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的光源对玉器的呈色会产生影响,为使人产生误判, 观赏玉器最好的光源是自然光。

下面把不同光线下的同一个玉器产生的视觉效果发在博客上,供网友们观赏,由此可见,不能在光线暗或白炽灯下观赏,否则,有可能对玉器产生错误的判断,从而导致经济上的损失。

下面的两件玉器都是上海博物馆的展品,在上海博物馆采用不同光源展出该馆的收藏品时,它们呈现了不同的色差,由于作者在不同时期都摄下了同一件展品,因而对它们在不同光源下的呈色情况才能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下图的红山玉蛹是上海博物馆早期采用白炽灯光时的效果。

下图是上海博物馆玉器馆重新布展后采用新光源后的效果。

下图的良渚玉璧是老光源。

下图同一个玉璧在新光源下的效果,色差完全不同。

对比以上四图,完全可以明白,玉器鉴定,离开了合适的光源,就可能作出不正确的判断,所以在鉴赏玉器时,一定要采用自然光源或接近自然光源的灯光。

玉器和鉴定9

玉器的沁色是玉器收藏家特别关注的玉器表面现象。一般说来,古玉的表面都会受沁;玉器受沁变化后的颜色、部位、深浅都会呈现不同的变化;

不同的环境下,玉器会出现不同的受沁变化; 在相同的环境下,不同的玉器受沁的情况也会不同; 同一件玉器,也会因玉器本身的情况,出现不同的受沁变化。

我们尽量介绍玉器不同的受沁情况,也对受沁的机理作些肤浅的探讨,以帮助读者正确理解玉器的沁色变化,从而对古玉有一个直观和理性的把握。

受沁首先是颜色的变化。

我们先来讨论俗称为钙化的受沁情况。钙化,也被称为石灰沁,下图就是红山文化类的玉镯钙化的情况,是件为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的藏品。这件钙化的玉镯受沁较重,恐怕盘带后也很难还原。这样的石灰沁,现是仿制的很多,应该对它们的颜色、皮壳和玉质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否则委容易作出错误的判断。我们还会讨论钙化的玉器其皮壳出土后的情况和入水后的情况,以及最终盘带后的情况。

玉器的鉴定10

出土的玉器会有各种沁色,沁色说到底也是玉器一种残缺美,因为它是玉质在外来的物理化学作用下发生的一种复杂的物化反应而形成的皮壳变质。如图西汉蟠螭纹饰,其螭龙表面就形成了一种十分漂亮的黄色,这种黄色,究竟称之为“秋葵黄”好呢还是“洒金黄”好呢,恐怕是因收藏家的审美观点差异而各有所好了!因此,对这种残缺美的命名,是一门学问,它不仅和玉器本身的沁色有关,更和收藏家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价值观有关。这好比美石收藏家石头器型的研究,如果命名恰当,才会使美石的身价得到真正体现。

下图我们把它称为枣皮红还是其他什么红好呢?见仁见智,不同的命名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签名档 --------------------------------------------------------
德藏收藏网欢迎您!
Posted:2009/12/11 13:49:49
 每页10条,共1页,合计1条记录分页:« 1 »转到  

执行时间:0.187500 秒 数据查询:10次
版权所有:德藏收藏网(www.decangwang.com) 地址:中国·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