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您尚未 [登录 - 注册] ┆ 在线 ┆ 风格 ┆ 帮助 ┆ 


--> 标题: 论文物鉴定的传统方法和科技方法的统一
您是本帖第1808个阅读者。
性别:男<br>状态:离线<br>积时:1 天 6 小时 22 分 16 秒
张晓平


等级:新兵
头衔:未定义
帖数:69
金钱:494
Y 币:0
{收藏} 楼主 信息 | 留言 | QQ | Email | 主页 | 编辑 | 引用
论文物鉴定的传统方法和科技方法的统一

 

最近国家欲统一管理艺术品鉴定,据报道文化部正式启动了《艺术品市场管理条例》的起*工作,艺术品鉴定管理试点被列入今年文化部的重点工作。该条例现已明确画廊经纪、拍卖交易、展览展销、艺术品进出口等管理制度框架,只有艺术品鉴定问题尚存争议。文化部文化市场司艺术品市场鉴定管理试点工作会议在杭州举行。文化部指出未来将在浙江、江苏、湖南、陕西、广东和北京六省()设立权威鉴定机构,国字号艺术品第三方鉴定评估机构的成立似乎是大势所趋,但国家统一规范艺术品鉴定的可行性,以及科技介入鉴定、艺术品登记制度等问题引起了与会专家的争议。说早在起*《艺术品市场管理条例》时,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庹祖海就曾对外表示,关于鉴定,首先要对鉴定人员和鉴定机构实行准入制度,对从事艺术品鉴定的机构和人员提出资质要求;其次要规范鉴定程序,公示鉴定的机构、人员、时间、环境、方法、步骤等信息;还要规范艺术品鉴定收费制度,割断鉴定收费与艺术品估价之间正相关的关系;积极推动科技鉴定,采用更加倚重客观的科学和技术鉴定方案。

我们看一看文化部邀请的开会的人员我们就可以看出问题了,开会的人员大部分是来自中国人民大学、西泠印社、东南大学等高校或机构的所谓专家参加了艺术品市场鉴定管理试点工作会议。还有北京古玩城的老板,这些人要不就是平时不接触文物的,要不就是文物的经营者,要不就是以前的文物鉴定乱象的制造者,由他们开会起*出艺术品市场管理条例大家可以想一想,这条例和没有条例还不是一样,这是文化部的官僚又在糊弄老百姓,又在做官样文章,你开关于艺术品的座谈会,里面为什么没有收藏家的代表,这就和做其它市场调查一样,有专家的代表,有经营者的代表,就是没有消费者的代表,那你制定的条例是为谁说话,大家明眼人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是为经营者服务的,因为他们是既得利益者,北京古玩城总经理朱京巍为什么始终认为,目前没有任何科技能完全鉴定出艺术品的真伪,现在还没有科技能完全证明这件东西是民国仿的,还是新仿的,仪器鉴定只能鉴定某一个具体的方面,而很多仪器多方位鉴定一件艺术品又会存在偏差,还得依靠人的眼力和经验。为什么否定科技鉴定,因为他怕啊,科技鉴定就是文物的照妖镜,上了科技鉴定北京古玩城按照法律就要关张,因为古玩城里面买卖的全是文物。另外在全国设立六个试点,鉴定的方法和标准还没有确定,就着急来抢占市场,以后将会带来更大的混乱,并且形成混乱中的垄断,使中国文物雪上加霜。所以说它是乱上添乱,这不过是有人想借机来制定标准,控制市场,从中渔利。

 

什么是文物鉴定,我国的文物鉴定教材上写的文物鉴定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辨识文物年代真伪、质地、用途和价值的工作。还可以说是:辨别真伪,断定年代,说明质地,标定名称,评定价值。文物鉴定分为用眼睛看和用科学手段进行,这个理论就没有抓住文物鉴定的本质,什么是文物鉴定的本质哪,那就是通过鉴定人对所看到的文物的解读来还原历史,回到这件器物所代表的年代里去,另外还要辅助以科技鉴定,这样所有的鉴定问题迎刃而解。

传统文物鉴定的具体方法很多,基本方法可归纳为传统方法和现代科学方法。

传统鉴定方法是自古以来,人们在研究、鉴定文物中不断探索、总结、发展、再总结的科学成果。其基本内容是在对文物分类的基础上,对同类文物进行比较辨识和综合考察。

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在古代和现代,都采用比较的方法鉴别文物。以文物藏品为例,对真伪年代、价值未作出辨识的文物,鉴定时,需选取已知其真伪、年代的同类文物的标准器,并将两者对比,进行分析,找出未辨识文物与标准器物之间在形制、质地、花纹、工艺等方面的相同与相异之处,分析它们的矛盾与联系。经过系统地分析研究后,作出科学判断。这种方法可行的基础是馆藏文物无限丰富,就是古代的艺术品要全收藏齐了,这样才能进行比较,所谓比较说白了就是拿馆藏文物作为标准器,和馆藏文物不一样的就是不对的,这就是目前我国文博界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文博鉴定的教科书也是把它当成主要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极大的片面性,因为馆藏文物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是冰山一角,中国历史上文物很多,大部分全不在博物馆,有许多文物现代人全没见过,没见过你不能说假的,这是中国文博鉴定的一个误区,北京电视台天下收藏的鉴定方法大部分全是这种说法,给中国文物带来巨大的损失。

综合考察,通过对文物本身的调查,文献记载的考证,参考总结的鉴定同类文物的一般规律,对鉴定对象进行综合考察、分析、判断,以达到鉴定文物的目的。此法对鉴定文物史迹尤为适用。文物史迹一般形体大,内容多,涉及面广,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鉴定,这种方法主要是查历史文献,看有没有记载,对于大的历史古迹,象古城,古战场等可以使用,这个鉴定方法的前提条件就是被鉴定文物要在当时非常有名,没有名气文物就不会被记载,拿就查不到依据了,这个方法有时被文博界胡用,象2012年的汉代玉凳事件文博专家的鉴定理论就是历史上没有记载,错误的把国宝鉴定为赝品,要不是收藏家把它买下来险些被外国文物贩子带到外国,给国家带来损失。这就是在文物鉴定中使用鉴定方法的错误的例子。

运用传统方法鉴定文物,除上述基本方法外,还要根据鉴定的不同对象,采用不尽相同的具体方法,如对青铜器、瓷器、书画等的鉴定 (见青铜器鉴定、瓷器鉴定、书画鉴定)都可说明这一点。之所以如此,是由不同种类文物的性质决定的。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前提条件是鉴定的人道德要高,不能有私心,也不能见利忘义,胡说八道,有的时候不是看不懂,是在利益的驱动下故意说反了,向保利拍卖的乾隆的汉柏图,有个冒充别人的鉴定者说是假的,骗收藏的人卖了,然后又说是真的上拍了卖了8040万,这就是鉴定的人的道德败坏的例子。

 

鉴别古董的真假、年代、价值的能力,古董界称为眼力。受到文化大革命等因素影响,中国文物研究与鉴定工作中断多年,导致人才断层,改革开放后收藏业才逐渐红火。由于大多数人没有经过深入研究和学习,眼力不过关。我国眼学的形成大部分是采取的是过去琉璃厂古玩行的传统,还有解放后我国的博物馆自己培训的,眼学顾名思义就是用眼睛看,用眼睛看这里面就有局限性,那就是看见的记住了,形成自己的信息库,没看见的没有存储在信息库,琉璃厂的就看琉璃厂商店里往来的文物,或者和商店有联系的文物,博物馆的就学习博物馆的,博物馆以外的也很少看到,这就造成了文物认知的局限性,形成了用文物商店和博物馆的做为标准,考古的用亲眼看到出土作为标准,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看文物,因为琉璃厂和博物馆相对于我国古代历史长河的文物量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已知世界总是小于未知世界的,这是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目前我国内地文物鉴定活动相当混乱,传统的眼学鉴定(文物专家凭肉眼对古艺术品进行研究、分析和综合,然后得出自己的鉴定判断)正受到严峻挑战,这与文物鉴定专家队伍素质良莠不齐,以及部分人品格修养、职业操守等出现问题有关。一些所谓的鉴宝专家,往往对同一件器物,说出来的是牛头不对马嘴之类的话;甚至不懂装懂,还故弄玄虚;或以一句假的仿品之类的话了结本应是严肃的文物鉴定。一些专家甚至受经济利益驱动或为人情关系之故,在文物艺术品鉴定活动中,真的说假的,假的说真的,这些文物鉴定乱象在内地社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使得民众对文物专家乃至传统眼学产生了信任危机,同时扰乱艺术品市场的正常运行, 在文物市场上,鉴定是关键环节。但在这个关键环节上,却没有一个专门的文物鉴定法,不能对鉴定部门、鉴定专家的资质、鉴定的程序、鉴定失误的赔偿等作出明确规定。

实际上文物鉴赏是一种高级的精神现象,是一种向美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它涉及多种高级心理功能的复杂心理状态,包括情感、想象、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并终究转化成对文物的评价。我们常常看到,文物鉴赏家在鉴赏文物时,不断发出赞叹的声音,流露出难以言表的满足之情,这正是多种心理功能转化成对文物的评价的一种外在表现。鉴赏的过程既是向大脑的信息输入,也是一种陶冶情操的形式。实际上要一般美感的收藏者都可以参与鉴定,因为美是有传承的,美是互通的,只要是美的基本是就是艺术精品。

文物鉴定事业的发展,必然需要有传统的鉴定方法和科学体系的支撑。即利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双重办法来使得鉴定更有科学性,更有准确性。利用自然科学方法对文物进行研究主要特点是通过科学实验从事传统工艺技术的研究。科技鉴定就急需向广大收藏爱好者普及。普及科技鉴定并非是一个非常难的一项工作,学习科技鉴定更非高不可攀。

 

现代科学技术鉴定方法,主要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文物进行分析鉴定。有许多文物目前仍以运用传统鉴定方法为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文物鉴定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现代科学技术鉴定和传统方法鉴定的进一步相结合,文物鉴定将会出现新的局面。

现代很成熟的科学文物鉴定技术,是很准确的,根本不象文博专家说的不准确。

C14测年:又称放射性碳素断代法(Radiocarbon dating)

C物质的C14含量在C元素中所含的比例几乎是保持恒定的,如果含C物质一旦停止与大气的交换关系,则该物质的C14含量不在得到新的补充,而原有的C14按照衰变规律减少,每隔5730年减少一半,因此只要测出含C物质中C14的减少的程度,就可以计算出它停止与大气进行交换的年代,这就是C14测年的原理。利用宇宙射线产生的放射性同位素14C来测定含碳物质的年龄,叫做14C测年。19493月,美国WFLibby和他的合作者在Science杂志上率先公布了他们的第一次14C测年结果[1]。当时,他们是靠探测14C的衰变,即β放射线来检测14C在样品中的比活度或含量。自1950年起,这种方法的技术与应用在全世界有了显著的进展。但是,β计数方法的局限在于必须使用大量的样品和较长的测量时间。实际上,样品的14C比活度也可以通过测量样品中放射性同位素与稳定同位素的比值(14C/12C)来推算,而质谱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不过,普通质谱计受其灵敏度的限制并未能成功。北京大学70年代末期,开始发展了加速器质谱计(AMS)技术方法[2]。由于粒子被加速到Mev的能量,可以利用负离子源技术、电子剥离技术、电磁场分离技术和原子核物理技术来很好地将待测粒子与分子离子、同位素和同量异位素分开,从而根本地得到有效的抑制。正因为如此,AMS14C测年方法显示出了其独特的优点。首先,样品用量少:一般AMS14C测年方法只需用15mg样品,最小有人只用20-50μg,而常规14C测年法则需15g样品,相差三个数量级。其次,灵敏度高:AMS14C测年法测量同位素比值的灵敏度可达10-1510-16,而常规质谱只能达10-8,火花质谱可达10-9,最先进的ICP质谱也只能达10-11,相差五至七个数量级。再从测量时间来看:AMS14C测年法测量现代碳,达到1%的精度,只需10-20分钟,但常规14C测年方法却需12-20小时。

科学鉴定方法:目前,就国内外而言,运用科技手段鉴定古陶瓷的方法主要有10种:

中子活化分析(INAA)、电子探针(EMPA)、原子吸收光谱仪(AAS)、热释光分析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

 

古陶瓷微痕鉴定理论:古陶瓷的基本属性就是物质性。任何物质都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运动就要留下痕迹;加之现存的古陶瓷,无不长期处于地下(窑址、遗址、窖藏、墓葬)、水中(江、河、湖、海以及地下水),或者被长期置于空气之中,地下、水中以及空气里的各种腐蚀性物质都必然要对古陶瓷的胎、釉、色料产生浸害和腐蚀,留下历史的沧桑、岁月的印迹;而这些痕迹,大多是人的肉眼观察不到的,必须借助高倍显微镜才能辨识。由于古陶瓷胎、釉的配方不同,储存的环境和时间长短有异,其所产生痕迹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被腐蚀的程度也各有区别。这些历史的沧桑,岁月的印迹,是大自然的神功造化,非人力所能仿制。古陶瓷微痕鉴定,是古陶瓷科技鉴定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相同领域的顶级鉴定专家,对一件器物的真伪会给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手摸眼瞧的传统鉴定局限性很大,文物鉴定不能仅凭感觉,方法应与时俱进,要尽快加强文物科技鉴定手段的研究。相对而言,陶瓷类文物的科技鉴定最为成熟,其次是青铜器,再次是玉器等。分析方法中,最为有效的为X射线荧光和热释光技术。前者可提供文物材质的元素组成信息,依据标准数据库,原则上可确定文物的产地,对于陶瓷文物,则可确定其窑口;后者在陶瓷器等硅酸盐材质文物的鉴定实践中能起到重要作用,可望给出其烧制的绝对年代。此外,利用体视显微镜可望揭示不同材质、不同类型文物表面的历史和工艺痕迹;而利用X光照相技术、工业CT扫描等,则可以显示文物的内部结构及形貌特征,或者揭示被锈蚀物掩盖的器物表面的纹饰、铭文、制作痕迹等信息。在现有的科技鉴定工作中,众多的元素分析技术,如大样品室X荧光、质子激发X荧光、同步辐射荧光等已显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而众多的结构分析技术,如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在青铜器、书画、纸张、印刷品等文物鉴定中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还有碳十四鉴定古代书画也很准确。

宗上所述,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两者不可偏废。单纯自然科学测定是不可取的,因为标本的取舍要靠人文科学、靠考古发掘来决定。自然科学手段,有的独立是行不通的。所谓鉴定,不仅仅是断真伪,更重要的是还原历史,要弄清楚历史当时为什么要制造这么个器物,这都是鉴定,离开人文科学就不行。鉴定需几个方面工作:一是掌握历史上已经有的资料;二要认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三是多研究收藏家的藏品;四是自然科学手段的测定;五是进行模拟实验。这五项工作都做好了,才能完成整个鉴定工作。    文物科技鉴定急需政府的大力支持。这不仅仅意味着经费投入,最重要的是需要大量的文物样本来建立正确庞大的数据库,便于科学家建立参照系。增加机器设备,加强人培训。

不管是什么鉴定,你是传统眼学,还是科学鉴定,首先鉴定的人要品性端正,不能唯利是图,只有过了金钱和利益这一关,中国的文物真假问题就不是问题了,到那时中国文博界的春天是真的来了。

 



----签名档 --------------------------------------------------------
德藏收藏网欢迎您!
Posted:2019/1/16 15:49:20
 每页10条,共1页,合计1条记录分页:« 1 »转到  

执行时间:0.125000 秒 数据查询:10次
版权所有:德藏收藏网(www.decangwang.com) 地址:中国·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