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您尚未 [登录 - 注册] ┆ 在线 ┆ 风格 ┆ 帮助 ┆ 


--> 标题: 文物上母子同框的温馨画面
您是本帖第2083个阅读者。
性别:男<br>状态:离线<br>积时:2 天 12 小时 9 分 32 秒
国粹山人


等级:新兵
头衔:未定义
帖数:90
金钱:493
Y 币:0
{收藏} 楼主 信息 | 留言 | QQ | Email | 主页 | 编辑 | 引用
文物上母子同框的温馨画面

文物上母子同框的温馨画面


2017-05-14 德藏网


  今天是母亲节,人常说舐犊情深,心思细腻的古人以动物喻人,创作出许多表现母子温情的艺术佳作,这些文物如今被各大博物馆所收藏,一些还成为拍卖会上的贵客。


  商代子母象尊



  经常看《动物世界》的人都知道,象群中母象对小象关怀备至,即使某只小象与妈妈走失了,其他有能力的母象也会将这只小象视作自己的孩子来抚育。中国民间藏有一件商代子母象尊,这只子母象尊模拟象形,高35.2厘米,长38.2厘米,宽18.6厘米,由容器和盖两部分组成。容器为母象造型,它肥硕丰满,长鼻高举(母象鼻子中空,兼为尊的流),四足坚实,尾部有立体纹饰,周身布满繁复优美的装饰花纹,有兽面纹、夔纹、 四瓣花纹,以云雷纹衬托,给人以雍容华贵之感。母象背部有一椭圆形口,口上有一盖,盖上铸有一站立的小象作为盖钮,其造型与母象相同,只是体形略小。




  我国黄河流域在殷商时期尚有象群分布,据《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服象”与“服牛乘马”的意思相同,就是通过驯养以利用象的力量。象尊是商代常见的酒器,著名古文字学家容庚曾在他的著作《商周彝器通考》《殷墟青铜器通论》中提到三只象尊,其中就包括这只子母象尊,容庚认为其出土于湖南。可惜的是,这三只象尊均流失海外。1975年,湖南醴陵县仙霞乡又出土了一件象尊,其较美国的子母象尊更加精美,尽管这只象尊盖已缺失,但可以想象其上或也有一只可爱的小象存在。



  东汉子母陶熊



  熊是位于食物链顶端的动物之一,但熊在幼年时期十分胆小,不具备攻击性且生存能力极差。出于本能,母熊总是与小熊结伴而行,在保护其安全的同时传授其捕猎技巧。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件东汉时期的子母陶熊,它出土于河南辉县汉墓,属于随葬玩具。这件子母陶熊极富动感,工匠捕捉母熊、子熊各自的动作,将其中最具神态特征的瞬间加以表现。只见母熊后足站立,前腿伸张,头部昂起,似在吼叫,神情紧张;子熊则深藏于母亲腹下,四足站立,头颈后扬张望母亲。子母熊通体有红色彩绘,由于年代久远剥落不少,但依然保持其生动传神之风貌。




  汉代时,野生熊广泛分布于山地丛林地区,常常是贵族们狩猎的对象,《史记》中有汉武帝“好自击熊彘,驰逐野兽,相如上疏谏之”的记载。同时,汉代人也十分崇拜熊的力量,许多人为幼子取名为“熊”,寄望其长大后勇猛无敌,如汉光武帝刘秀有一个玄孙就叫刘熊,曹操也有一个儿子叫曹熊。熊的形象大量存在于汉代文物中,比如咸阳博物馆就有一只十分精美的汉代小玉熊,其形象憨态可掬。此外,西安市西郊王家巷出土的铜釜,其三足也是三只背扛釜底的熊;西安市大白杨村出土的铜压袖造型为“熊虎斗”;汉中市出土的红绿釉桃都树陶座上雕塑有一蹲熊;扬州印江甘泉老虎墩汉墓还出土过一只白玉飞熊砚滴。



  五代子母狮壶流



  狮子是天生的猎手,成年雄狮的领地意识非常强,因而对幼狮极具威胁,为此,母狮总是与小狮子寸步不离。我国古人心中狮子的形象多来源于传说和人们想象,它们与现实中的狮子相差甚远,唯独母性格外写实。古代文物中不乏母狮抚弄幼狮的雕刻,而母狮哺乳的造型却不多见,大名鼎鼎的青釉提梁倒灌壶上就展现着这样一幅温馨的画面。



  青釉提梁倒灌壶为我国五代时期的重要文物,它于1968年出土于陕西省彬县,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青釉提梁倒灌壶通高18.3厘米,腹径14.3 厘米,足径8.7厘米,壶身呈圆形,盖、梁、身连为一体,象征性的壶盖为柿蒂形,提梁是一只伏卧着的圆眼短嘴的凤凰,而壶嘴则为一张口侧卧的母狮,一只幼狮正在它身下吮吸乳汁。倒灌壶的奥秘在于其底部中心有五瓣梅花孔,灌水时将壶倒置,水从母狮口外流时为盛满;使用时正置,因壶内有漏柱与水相隔,所以底部虽有孔但滴水不漏。倒灌壶利用了“连通容器内液面等高”的物理学原理,它反映了古代工匠的睿智巧思。



  青釉提梁倒灌壶属于耀州窑精品,耀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八大名窑之一,它始于唐,兴于宋,衰落于明,以生产工艺精湛的刻花青瓷驰名中外。五代时期耀州窑多仿晚唐与五代的金银器皿,联系到青釉提梁倒灌壶的别致造型,有学者认为其或为仿照唐代金银器制成,且具有西域风格。



  无款《子母猴图》



  猴子的许多行为与人相近,母猴时常怀抱小猴,并与其玩耍;小猴若不幸夭折,母猴会紧抱小猴的尸体,不允许其他猴子靠近,也不忍抛弃。



  2011年6月,在北京的一场拍卖会上,一幅无款的《子母猴图》引起了业界的关注。该图为水墨纸本,纵92厘米,横46厘米。图绘一母猴呈侧蹲式扭首坐立,闭嘴抿鼻双眸炯视,神态安详而严肃,似在眺望远方。子猴蹿于母猴背上扭头张望,右爪欲抚摸母猴脸部;母猴右爪则紧拽小猴尾巴绕压住子猴小爪,母猴左手回曲向后似在托举小猴臀部。此作构图奇特,刻画准确生动,特别是把小猴子的调皮劲儿刻画得入木三分,显示出画家的精湛技艺和匠心独运。此图虽无图名,又无款识,但应系画坛高手所作。



  《子母猴图》共钤有十一枚鉴藏印,其中最重要的是作品正上方所钤的“天历之宝”朱文大方印,此印系元代元文宗图帖睦尔的收藏印,说明此作曾经元内府收藏。在中国书画收藏史上,元代内府收藏的书画名作虽不及宋代多,但作为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权机构,在不到一个世纪里,对书画的收藏与鉴辨却并不逊于其他各朝代。元内府书画收藏的主要来源是接收金及南宋内府的收藏,当然也有一些是“四方收纳”而来的,这或许正是此无款、无家、无名的“三无”画作能被视为佳作而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 (郭峰整理)



  来源: 西安晚报(西安)


----签名档 --------------------------------------------------------
德藏收藏网欢迎您!
Posted:2017/5/14 21:55:00
 每页10条,共1页,合计1条记录分页:« 1 »转到  

执行时间:0.092773 秒 数据查询:10次
版权所有:德藏收藏网(www.decangwang.com) 地址:中国·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