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瓷的认识鉴定中,人们会自觉不自觉的进入一种误区.其结果是可认一般古瓷,而不识特殊器物。这一共同容易出现的错误,最主要源于传统的鉴定理念,也可以说是一种习惯成自然的认知、认可方法。
比如说:在所有人的习惯认识思维中,则是老的一定旧、新的一定新。而这在同一原料、同一配方烧制器、同样环境下这样的认识和理解是正确的;但如若是全然不同的原料配方烧制工艺器则是全然不一样的。我们见到南宋的紧皮亮釉器,远比晚清的器物更亮丽。因此说,断对断错,不能以表面的新或者旧来断。而构成他们如此大的差别,源于原料配方和烧制工艺。这里可以引出另一个问题,这便是:为什么越是御用的精品越不易被人们认可,结果一出国门,反倒成了国宝?按理来说,产于我国的宝器,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结果太多的事实证明不是这样。这说明我们在认知上是存在问题的。这也许反应外国人不存在传统思维,不受太多思维理念的束缚而是以物论事。当然也可能是由于运用金属或矿物稀有元素测定的这个方法,使他们技高一筹。
再如十年前,国内有太多的人分不清五彩、粉彩、珐琅彩。以至对名贵之极珐琅彩,专家也不识,常以假而断。这其一可能是因珐琅彩器物太少,不好形成感性的认识和成型的理念。另一方面,由于分不清他们各自的特性风格,统一用一种方法(如手感抚之光滑、顺溜、不拉手、无毛疵等),结果认可的全是一般,排除精品器物、御用类器。事实上,御品中加入太多宝石在内的稀有元素。仅以宝石粉入内而言,宝石的硬度为八度。试想它一旦被添在釉彩料里,手感会怎样?成化斗彩类重量御用器中就有,正好会拉手……所以我们说,不假思索而采用的传统鉴定方法,正好排除了中华精品、国之瑰宝,试想是否如此?这和因没见过就断言说没有那种器物一样可怕?
现实社会中,我见过诸多的朋友,将一般的说为珍宝,放在专门制作的博古架上,却将真正国宝随意丢弃,有的还被损坏,见了真叫人心如刀绞。问他原因,答复一个“专家说假的……”。我在此奉劝朋友们:古玩未知领域很多,谁也会有走眼的时候,一旦被否认的先放好,善待他们,很多的答案可能在明天,更多的资料在不断的完善,那时一切都会明了。我说唐三彩的精品大器中黄釉中有金添入,你不要否认,也不要急于认可。先以假设有的心态去观察,事实可以说明一切。文博鉴定,总体专家水平高。但在具体的某一件器物上,也许高明的人只是一个开古玩店或无名的朋友,就在你身边。笔者总结了很多古瓷鉴定的方法,但公道地说,没有哪一种方法能认清一切瓷器,全要相互配合运用,融会贯通。就这样也绝不敢说不会出错。因为,我们祖国的文化太厚重,不是那么轻而易举地一下子可搞明白的。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先辈们的鉴赏知识和鉴定理论,但同时应当借助于现代科技。我们的肉眼是绝对看不到两宋官窑中内含的宝石粉的,我真诚的告诉藏家朋友,宝石成分真实的存在。而且在大多数的皇家御用品中都有他们的身影。所以,从误区中走出,善待那些被质疑过的器物,也许是国宝也说不定!也许真正的财富在明天才会被发现,展现到大家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