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您尚未 [登录 - 注册] ┆ 在线 ┆ 风格 ┆ 帮助 ┆ 


--> 标题: 中国文博界伪学系列考 第八章 出路篇
您是本帖第1342个阅读者。
性别:男<br>状态:离线<br>积时:4 天 8 小时 36 分 41 秒
古方斋


等级:下士
头衔:未定义
帖数:101
金钱:383
Y 币:0
{收藏} 楼主 信息 | 留言 | QQ | Email | 主页 | 编辑 | 引用
中国文博界伪学系列考 第八章 出路篇

中国文博界伪学系列考  第八章  出路篇

2015-06-12 华夏古翡翠交流中心 华夏古翡翠交流中心

第-节关于推动中国民间收藏文物领域规范发展的若干建议


以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标志,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正前所未有的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加强。今年人代会上温家宝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继续强调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政府要更好地履行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责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权益〞。特别提出要〝加强文物保护〞。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民间收藏文物领域,同样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一场由7000万人以上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收藏活动正在全国蓬勃开展。尽管出现了一些不协调、不适应现象,但在众多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下,各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士,正在积极努力重新学习,看清形势, 深刻反思, 深入分析,转变观念, 振奋精神,面向实际,为在新的理念、正确理论指导下重振旗鼓、整装待发。现在暂停一些传统理念支配下的活动是明智的、理性的,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是为了更有效地保护中华文化历史遗存,这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科学态度,也是为更好地发扬光大祖国灿烂文明作的理论、思想、管理、技术上的准备,是推动中国民间收藏文物领域重振旗鼓、重扬国威的前奏序曲。

笔者提出下一步整顿、规范发展的若干操作性意见:

一,关于如何确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若干理念问题。大量社会实践告诉并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树立〝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保护必须动员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理念;〝国家收藏文物保护与民间收藏文物保护同等重要〞的理念;〝博物馆有国宝,民间同样有国宝〞的理念;〝未发现和在民间的文物无可估量,地下博物馆可能远比地上博物馆藏品丰富多彩〞的理念;〝鼓励兴办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的博物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文物保护〞的理念;〝文物不可再生,不加保护和轻率之举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的理念;〝文物是历史承载体,是历史的实物证明,文物所有权本质上是祖先的、人民的,当代人暂时持有,不能随心所欲处置〞的理念;〝文物的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无国界,但文物所有权有国界,不允许流失国外,在国内流通不存在流失问题〞的理念;〝与时俱进是时代精神,在正确认识中国民间收藏文物状况问题上同样需要这种精神〞的理念;〝科学、理性、实事求是是学术讨论求得共识的认识论基础,只有不唯书、不唯权威、只唯实,才能破除过时的不科学的迷信观点〞的理念;〝专家与藏家本质上是鱼水关系,尊重文物持有人与尊重专家同等重要〞的理念;〝中国民间收藏文物界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理念;〝党的领导是重振民族传统文化事业最重要保证〞的理念等。实践证明,确立科学的正确的理念非常重要,它是引导这个领域健康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

二,关于如何加强专业部门行政管理问题。首先是加强立法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依法办事。其次是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加强培训、考核、认定、管理;分层分级明确什么级别、什么专业、什么工作范围;没有执业资格的,不能以专家身份开展活动。再次是遴选德才兼备、社会公认的民间收藏家充实专家队伍,实行竞争和淘汰制,为社会作公益性免费服务。第四,启动《文物认定暂行办法》,制定国家认定文物规范和程序,严格依法办事,制定行政复议和责任追究制度。第五,加强各级文化(文物)管理部门专业队伍建设,实行专兼结合,建立依靠群众实施全方位的文物保护管理体系。第六,建立执法监督举报制度,倡导全民共同参与文物保护风尚,对一切不利于文物保护的言论、行为都可举报和提出批评,对重大贡献者实施表彰奖励。第七,加强文物保护社会舆论宣传,规范社会专业培训行为,制止以培训发证为名谋取暴利现象;规范学术争论行为,防止误导社会公众,明确〝个人意见,仅供参考〞与〝国家认定〞的界线与操作规范,重申不是代表〝国家法定认定〞的都属个人意见,供收藏者参考。第八,规范当代人以前朝(人)名义制作的仿品行为,倡导社会诚信风尚,以免误导后世。凡不标明复制(仿制)的,一律以假冒行为予以取缔,并以处罚。已在社会上流通的,发现一件,加注标识一件,逐步杜绝不加标识的仿制行为。历代仿品归文物范畴,能区别的加以标识区别。

三,关于如何规范宣传媒体的宣传导向问题。近一二十年以来,在如何看待中国民间收藏文物状况认识上发生的分歧,根子在认识上的局限性,源头在媒体的传播上。人们心目中〝文物等于财富〞,〝文物价值连城〞,〝文物极其稀有〞的观念,〝功劳〞都应归媒体传播。当前,怎么正确认识中国文物现状,媒体也应当任不让。不一定要搞现场鉴定传播(未授权是违法的),可以搞些知识性、介绍性、鉴赏性的节目,也可系列介绍一些民间收藏家的故事,介绍民间博物馆的情况,结合文物介绍五千年文明史。要提高收视率增加趣味性也不难,可以搞一些访谈类、知识竞猜类节目,可以猜文物的分类、年代、品种、名称、工艺、艺术特点等,把在民间的中华艺术瑰宝亮亮相,起到既提高受众的艺术修养素质,又宣传了文物保护知识的双赢效果,这种场合主角当然应该是收藏爱好者而不是专家。也可搞〝民间国宝〞征集、评选活动,弘扬华夏精萃。举办民间收藏新发现专题研讨会,藏家与专家各种观点亮亮相,不愁没有收视率和宣传文物保护社会效应。平面媒体宣传更是可以全面、深入、客观反映事实,把人们头脑中一系列误导的观念扭转过来,还历史本来面目。

四,关于如何进一步强化中华艺术瑰宝的教育、熏陶功能问题。人文历史遗产不仅有研究功能,更有启发、熏陶、教育功能,这篇大文章有广阔的拓展空间。国家免费开放各级各类公有博物馆、艺术馆、文化馆是重要举措,但众多民间收藏家的丰富藏品深藏闺房、只供个别人欣赏的局面应该改变。文物本质上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的遗产,众多民间收藏家也希望给广大公众观赏,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但现在缺少媒介。如果我们在认识上实现了〝国家收藏〞与〝民间收藏〞同等重要的共识后,就应该支持社会贤达和企业家投资文化实体,在政策上制度上提供保障。也可以动员社会方方面面力量,特别是公有博物馆、文化馆与民间收藏家联手搞展览, 联手办博物馆、厅、室,法规明确冠名权归个人,藏品持有权归个人,待身后所有权与国家(企业)共有,其家属享有一定份额股份等。

五,关于如何规范加强流通领域管理问题。文物姓〝文〞不姓钱,它主要具有历史、文献、艺术、研究价值,但要流通必有价格问题,现在一些拍卖公司动辄标上几千万、几百万价格,一些收藏网站也不着边际的标上上千万上百万交易价格,笔者认为,除少数极品外,有误导公众嫌疑。这根源于西方拍卖公司的诱导意图,他们绝不会认为中国艺术品件件真有其价值,无名无辈的收藏者送去的同类藏品他们要不要,这完全是圈内人玩的相互利用的把戏,实质是合法的经济掠夺。因此,规范国内交易市场行为迫在眉睫。应该建立拍卖公司交易价格参照体系及诚信交易准则,也应有文物市场买卖的投诉仲裁机构及其处理原则。在摊贩及其个人之间的流通交易上,要有堵有疏,有所区别,扩大民间保存普通文物的存世量,这有利于传承中华民间民俗文化,有利于扩大城乡自谋职业,缓解就业压力,也有利于培育、扩大民间文化收藏队伍,更有利于加强文物保护工作。

六,关于如何正确处理已在社会上和收藏者手中的出土文物归属问题。我国的国家性质是公有制国家, 公有财产归国家所有,包括地下财物,这毫无疑义。然而,在我国国家所有与全体人民所有是同一概念,因为,我们是人民共和国, 国家的财物本质上也是全体人民的。现在人民(个体)手中〝善意持有〞出土文物,并且,他们是通过投入资金(合法的劳动收入)自愿交换得来的,我们要承认这个社会客观现实。再者,人民保管文物有什么不好,笔者认为,分散保管并不比集中保管差,尤其在动乱时期更为明显。如果上述问题认识统一了,实践操作就好办了。笔者认为,1,与盗墓没有直接关系的都是〝善意持有人〞,确立文物持有权与所有权适当分离原则;2,制定制度鼓励文物精品无偿捐献、有奖上交、荣誉赠送、有价归公、社会有价征集等;3,允许民间流通,但不允许出国出境,更不允许走私流失(在国内流动不存在流失问题);4,支持民间举办展览,展示先人智慧,弘扬祖国灿烂文化艺术精萃;5,加强重要墓穴防范措施,其余的公安力量不可能全部顾及,只能顺其自然成为一个自生自灭的历史过程;6,开展一次全国性民间收藏文物普查,可以发布信息让当事人主动登记尔后上门核查,这样可以省时省力掌握民间收藏文物状况;7,审慎对待新发现的文物品种及其断代,无把握的不轻意下否定定论,对以往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轻意否定的,要重新审定。

总之,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全民族的大事。改革开放造就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精英组成的中国民间收藏家队伍,这是一支既有热爱中华文化的一腔热血,又有为民族为人民不惜劳神伤财为保护和继承中华文化遗产,不懈地努力在纠偏的团队勇士,他们不仅要打破一个〝旧世界〞,更重要的是建设一个〝新世界〞,他们是当今时代当之无愧的党和人民的不在编的忠实的文物保护专家和文物工作者。



----签名档 --------------------------------------------------------
德藏收藏网欢迎您!
Posted:2015/6/15 10:30:37
 每页10条,共1页,合计1条记录分页:« 1 »转到  

执行时间:0.109375 秒 数据查询:10次
版权所有:德藏收藏网(www.decangwang.com) 地址:中国·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