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有价钧瓷无价 "支离破碎"堪称完美
好的瓷器,古代就有“黄金有价钧(瓷)无价,一件钧瓷百重厦”的说法,现在的拍卖行更是屡创价格新高:去年在北京中嘉拍卖公司上拍一件《青花龙纹四系扁瓶》最终以9790万元的高价成交。其稀有的身份决定了一般的收藏爱好者与这些珍稀瓷器不容易接触,更难以拥有。而瓷片却可以让人以较少的代价与古瓷器零距离接触,因此,喜欢瓷器的收藏者可以收藏历史上的名窑瓷片,以慰嗜爱之心。
残而不失其美
中国古玩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古玩毛了边,不值一文钱”,这个规矩一直延续了数百年。可是对于外国的玩家来说这个规矩不太适用。他们认为只要是文物,缺陷并不影响它的根本价值,有一些特殊的文物,缺陷本身就是一种美。近年来在国外各大拍卖行出现的中国古代瓷器,有相当数量是经过修复的。例如2001年11月份在英国伦敦苏富比的中国瓷器拍卖会上,一件估价为10万~20万英镑的明代成化斗彩天字罐拍出了75.15万英镑的高价。而这件天字罐就是残器,而且是不完整的修复件,器口颈部磨平,缺盖。
瓷器容易破损,传世使用、地下埋葬,稍有磕碰就碎了,或冲口、或剥釉、或粉身碎骨,世上伤残器千千万万,远远多于完整器,有的完整的实物已经无法见到了,或是底、或是腹、或是边、或是花,瓷片就成了最好的见证,像五大名窑之一的汝窑,烧造时间短,传世品极少,爱好者大多只能从瓷片上领略它的风采。完整的瓷器虽已不在,但它的精美工艺却在瓷片上局部地保留了下来。
另外,在中国古陶瓷历史上,由于天灾战祸、经济淘汰,许多古瓷窑已经湮灭无存,使传世瓷品找不到窑址实证而无根可寻,一些古代名瓷因传世稀少而无法进行系统科学的总结。这样,珍稀古瓷片的发现,往往成为填补科学空白的实证和古瓷窑考古重大发现的先导。例如古瓷专家为寻找宋代名窑之首汝官窑窑址,曾踏破铁鞋找遍以河南临汝为中心的中州大地,但没有结果。后来还是几位文博工作者先后以宝丰县清凉寺村捡拾的瓷片为线索,才使汝官窑址的确切位置重见天日。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北宋汝官窑器以釉色取胜,光素者多,并且“汝官无大器”。但清凉寺村汝官窑址发掘结果推翻了过去这种结论,众多的刻花、印花、雕镂瓷片和一些复原器物证明,汝官窑器不但有韵味迷人的釉色,而且有丰富多彩的装饰;不但有小巧典雅的碗盘盏洗,而且有器型硕大的陈设精品。
2005年,100多万个瓷器碎片在北京西城区前毛家湾1号院被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发掘出土。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整理、研究,专家认为,对这些瓷片的研究梳理了中国瓷器史。
在研究中,专家发现100多万个瓷片涉及景德镇、龙泉窑、钧窑、德化窑、定窑以及云南玉溪窑等9处窑口,全部瓷片涉及唐、宋、辽、金、元、明时期,而且历代的瓷片数量都相当可观,它们为建立明代早中期民窑瓷器的分期编年体系提供了充分的资料。这些瓷片的消费人群涵盖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以此为切入点,可以探讨元、明制瓷格局、景德镇民窑的发展、社会风尚、北京城市经济等问题。珍稀古瓷片往往成为填补科学空白的实证和古瓷窑考古重大发现的先导。
20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在老北京城的腹地,西起官园东至东四十条,建成了一条横贯东西的大道——平安大街。这条大街的建成,不仅为古老的北京城增加了一处亮丽的景观,还“培养”出了一批专门收集碎瓷烂瓦的淘宝人。这条大街的地下,兴许以前从来没被挖掘过,出土的古瓷碎片数量之多,令很多考古工作者都始料不及。
对业余古瓷收藏爱好者来说,古瓷片的珍贵性也不言而喻。因为古瓷片是破碎的,因此器物的胎釉断面一览无余地暴露出来,使人们不但能知其表,更能察其里。这比之单纯地观察完整器物学习鉴定,在对古瓷特征的掌握上具有更加深刻全面的优势。比如一件元《青花龙纹四系扁瓶》在北京中嘉拍卖公司上拍最终以9790万元的高价成交,普通收藏者别说购买,就连想看一看也得到故宫去。那么从地摊上买到一片有纹饰、有整款的成化官窑斗彩团菊纹碗残片,从而能够真真切切地上手观察它的质地特征,绝对是令人心醉的收获。
宋瓷汝为魁
我国古瓷历朝历代窑口众多,品种极为丰富,是其他任何藏品无法比拟的。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发现的古窑址已在千座以上。但在历史上真正著名的窑址却只有几十座。窑口有名,主要是当时生产出了好的瓷器。
古瓷片能反映出整器的艺术信息。胎骨、器型、釉色、色彩、装饰、款识、光泽等要素都能显示出瓷器的制作工艺之美;瓷片上的人物、花鸟、山水、动物、书法等图案不仅具有艺术情趣,还能反映出历史信息,具有较大的想象空间。渔樵耕读、携琴访友、元宵观灯、清明踏青等图案,使古时的民风习俗跃然“瓷”上,这本身便是一种美。越是名窑名品瓷片,这种美的含量越大,品位越高,价值自然也就上去了。
普通古瓷片是收藏者学习的第一手实物资料,而能够拥有珍贵瓷片,则是为玩瓷者引以自豪的财富和显示收藏水平的标志。
宋代汝窑、官窑、哥窑的瓷片,自宋代起就一直是收藏家寻觅的对象,被世人传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汝瓷一片”,讲的就是珍稀瓷片的价值。
汝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以地处汝州而得名,所烧陶瓷精美绝伦,在中国陶瓷史上享有盛誉。北宋后期,汝窑专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即“汝官瓷”,简称汝瓷。其原因就在于汝窑所烧造的御用之瓷专供北宋皇宫使用,因而在制作工艺上特别讲究,产品质量精益求精,非上乘而不取。它继承了隋唐釉下刻画和堆贴的工艺传统,又吸收了越窑的施釉工艺特点,并借鉴了定窑成熟的印花技术和耀州窑的支钉托烧技法,创出了汝窑特有的印花青瓷风格。加上它在瓷釉中掺进了玛瑙末,烧成后色彩丰富,为青瓷诸窑中所独有。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说:“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唯用汝器,以定器有芒。”后因宋金战乱而失传,南宋时汝瓷“尤难得”。 但在收藏界历来都有“汝”“官”不分之说。这个“官”,指的是“北宋官窑”。而所谓的“北宋官窑”,指的是离汝窑(宝丰清凉寺窑)仅30公里的汝州张公巷窑。两个窑的制瓷风格相近,有时难以区分,但两者也有明显区别:汝窑器釉色为纯正的天青色,而张公巷窑釉色显得浅淡些,釉面玻化程度高,手触有光滑感。开片细碎、明显。张公巷窑胎体较汝窑要薄,胎色泛白,不是香灰色,而是灰白色。汝窑器圈足呈八字形,而张公巷窑多为平直圈足。支钉呈圆形小米粒状,数量略多,双单数都有,而汝窑支钉呈芝麻状,一般为单数。在形制上也有不少差异,张公巷窑的一些瓶类器造型与汝窑有差异,不少方口、菱花和四方平底的盘、洗类器为汝窑所未见。
但瓷器残片都是哪儿来的?瓷片以窑址最多,据说景德镇的碎瓷片就用来铺路。而除了瓷器产地,各地城建扩改的施工现场也是瓷片的宝藏。曾有报道说,“旧城拆迁挖出大量碎瓷,民工宿舍变收购市场”。一传十十传百,工地就变成尽人皆知的瓷片集散地。民工也从知道碎瓷片儿能换钱,到奇货可居。有的民工专门挖土方,到哪儿都有捡瓷片的人追随。人们都相信老实的民工不会骗人,他们手里都是挖出来的真东西。潘家园市场的一位摊主拿起侧面上写着“北京崇文河泊厂工地2002.7”的一只瓷片儿说,字是捡瓷片儿的人写的,保真。不过,现在也有人把假东西交给民工,专门等冲着民工手里的真货去“捡漏”的人来买。这样一来,工地里出来的东西都有假了。
专家介绍,瓷片的价格首先取决于整器的质量,古瓷片能反映出整器的艺术信息,胎骨、器形、釉色、色彩、装饰、款识、光泽等要素都能显示出瓷器的制作工艺之美,越是名窑名品瓷片,美的含量越大,价值越高。专家表示,一般收藏爱好者在选择可供收藏和投资的瓷片时,首先应区分是由官窑还是民窑烧制而成,官窑生产要求高,控制严,产量有限,一般为观赏性瓷器,而民窑则为实用性的使用目的,存世量大,品质不高,因此价值较小。由于汝窑的真品在市场上的价格已很难估算,一般民间交易的瓷片大多为几十元到几百元,但也有不少瓷片能在价格上突破万元。而且像釉色较好的汝窑瓷片在市场并不常见。(王威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