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瓷御品特大器物
古瓷自古以来在胎和釉中,尤其是官器御品,一定会添入玉粉、玛瑙以及多种名贵原料,至于入多少另当别论。自宣德中期(物证显示),还在釉中融入珍珠粉,至于彩中添入的元素更为繁杂。历朝历代的瓷种胎骨与釉面以及色彩各有特色,并极具风格。但由于配方皆不外传,致使风格各异,各有千秋。
从现有的物证来看,古瓷胎与釉以及彩料中入宝是真实的。釉和彩中入宝为了美观,胎骨中入宝又为了什么呢?胎骨中入宝的作用更大。宣德高1800cm的立器上和1.4米的大盘上,能通过釉看到玉粉比例非常高,而整个器物釉面的润度和玉之润几乎一样,并且釉下的玛瑙含量和宝石的含比都较高。原来玉有冷凝的功能和作用,这样我们便找到了使用并加入它们的道理,是为了能支撑起高达好几百斤重量的承载而不至于变形。从已知已见的几十件大器来观察,宣德时更多的入有玛瑙、宝石等,这使它质坚细密的胎骨可以滿足大器的工艺烧造要求。玉粉的展示更充分,而且含量相当高。所见元、明、清的大器,唯明宣德对接无凹无凸,全然不见对接的任何痕迹,无论是万历、康熙、乾隆以至康熙时的郎窑红之大器,大瓶的中部都可以明显看见对接后的凹凸现象。而在对比下突出的差异,从釉面恰巧看出玉结构不强,这使我们明白,器物内胎也好,釉也罢,添入宝物元素自有道理,它不仅有利于美观,而且有益于立坯成型与高温下烧制不变型等诸多的优点。自唐以来,大型的唐三彩以及宋时开始出现的大立件中,其胎骨按当时一元配的传统思维,不可能烧成大器,事实上是真真实实存在很多超越客观的大器,而当我们用高倍放大镜观其胎骨结构时,令我们吃惊的发现,几乎整器完全形成了玉化结构,可见所添入胎骨中玉粉比例相当高。我们通过高倍放大镜所看到的玉化呈象是多元结构的,这使我们明白,只有多种元素的结合,形成优势互补才能坚柔合为一体,满足特大器烧成所要求的必须条件,达到理想效果。正是因为我们的古人,掌握了这种配法烧造技能,所以高达近两米的立器和1.4米以上的大盘器,真实地展现于世人面前。
当我们回过头来反思一番,假如大器中没有它们的身影,那么元、明、清以及宋时的大器也就绝不会出现和存在。所以说古瓷中的大器和御用精品,必然是无宝不成器的,而也正因此,它们的身影在一切大器及官器御品中一定存在,这无疑是一个定理与断论。而依据这一定论,可寻找它们的身影,这自然可以帮助我们识别这类器物。是一个最重要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