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汝官瓷是宋十大窑系的领头羊,堪称国宝,弥是珍贵,是天下藏家梦寐以求的藏品。由于汝官瓷过于稀有,而天下的拥有者也只能是少之又少。客观的说高倍放大镜普及不到十年,于是传统的眼学所观的是汝瓷表面,而现代派借助了高倍放大镜,看到的更多是釉下深层的变化。于是两种乃至更多的多种説词,各持己见,反倒搅乱了北宋汝官瓷的鉴定标准,笔者也将自己初浅的认识谈谈,供天下藏家考证。
北宋汝官瓷,是低温烧制,釉面分开片不开片两种,不开片极少,千百年多种存放环境的变换之下今天原本不开片者有的也会出现新的开片。而原本开片的,则多为扇形延展型开片。天青釉,香灰胎,文房用品多为别致精巧小器,此类品足部为芝麻钉支烧,支钉处呈白色状。但摆件多为绿豆大的支钉,支钉处呈现灰色状。大器在25CM到40CM之间的汝官瓷另为垫烧器物足部微圆 平整 可见微量浅色火石红。汝官器中的印花 刻花 划花器。由于器表发生变化此类器的开片另类。汝官瓷的正色为天青色,但也有多色。就天青色而言也有深浅的微量差别,但青中泛绿定然存在。迎光时器骨边沿可透微微肉红色。由于玛瑙为釉,(大器中胎骨内也有玛瑙)经常时间低温烘烧,表面瓷化是在缓慢形成,胎骨和釉下的玛瑙会形成交织的一体化状,釉下玛瑙溶液中的油润成份,因长期的烘烤便使其积余器物釉面和釉层的上半部分,而胎骨之中则会形成细如蛛网状的透气小孔,他们传承至今,这种现象只能加重不会减少,多数成了蜂窝状。这种现象贯穿北宋汝官窑,烧造的全过程。虽然因烧制过程中温度会出现高低不同的变化,于是会令釉下此种现象,在依次延续中,会减轻和减少,但却因汝官器要求的是表面效应,因而无法改变,釉下的这种总体结构变化。(当然他们各器之间也会有差异变化,但总体的特征是一致的)这样绝大多数的汝官器,在历经千年后的今天,除了釉下沧桑的特征明显外,釉面也会留下多少不一的针孔现象。
汝官瓷由于是在长时间低温下的烧制并可能只是在进入了后期温度升高至1150度,这种长时期的烘烧方法,较好的使内部的润液成份如米油似的汇集釉面,使其呈现玉化效应,但同时也必然形成了成体器物的通透一致性,这种良好的通透效应,必然把胎与釉内的氧化物随着温度升高而带出器外。这样汝官器和同时代的厚薄大小一致的同类器相比重量一定轻与它器。同时成旧感较它器也更严重。这是瓷器在受到气压的变化时将尘埃吸入更多所致,而这种反复的变化反复的作用与胎骨反作用,因表面与内部的不同步使汝官器多数会形成2次以上的重复开片。
至于汝官器的气泡之说,不应作为鉴定的依据。因为气泡的生成是由诸多因素所构成,但最主要的是烧制温度在决定着它,这如同烙烧饼和煎鸡蛋的道理一样,你如果全程低温,几乎没有气泡。这如同宋早期的临汝器,可如果很快进入了高温又急速降温,什么器物也会必然有气泡。
至于存世多少问题,应客观 现实 公正的看待。民间尚存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过多的是有可能将宋时临汝器和民汝器误认为是官汝,相信这些会逐渐日益明朗,真正的汝官器的认定最终会走向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