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您尚未 [登录 - 注册] ┆ 在线 ┆ 风格 ┆ 帮助 ┆ 


--> 标题: 专家为何神化高仿瓷!<转发>
您是本帖第1425个阅读者。
性别:男<br>状态:离线<br>积时:15 小时 15 分 17 秒
黄土高坡


等级:下士
头衔:未定义
帖数:119
金钱:496
Y 币:0
{收藏} 楼主 信息 | 留言 | QQ | Email | 主页 | 编辑 | 引用
专家为何神化高仿瓷!<转发>

主流的中国陶瓷界,在理论的造诣上是很不成熟的。高防瓷器以假乱真,就是谬论之一。高仿瓷能不能以假乱真呢?能,能以假乱真,但是,这只是针对外行人而言,针对专家而言,高仿瓷应该丝毫不能乱真。但在许多场合,专家就是爱说高仿品以假乱真,我常常为此疑惑不解,我想专家这样说,一定各有各的目的。

有的专家这样说,是掩盖自己的无能。国内有许多这样的专家,是凭写论文考职称而成为专家的。这些专家都有很够格的职称,但缺失实战的能力。这些人一临战,大多不说实质性的鉴定意见,只会敲边鼓说空话说大话。以假乱真就是空话大话,吓人的话。

有的专家这样说,是为了炫耀。赝品以假乱真,他能识破赝品,不就是在暗自夸奖吗?

有的专家这样说,是违心的,出于利害关系,他不愿把真品说是真品,就以高仿品搪塞。这样的情况不少,也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收藏者的积极性。

有的专家这样说,是为了兜售他的的产品。一些喜欢元青花瓷器的人,买不到真品,能买一个以假乱真的高仿品,不也是一种乐趣吗?

有的专家这样说,也有人云亦云之嫌。高仿瓷是不是可以以假乱真呢?笔者的感受是:不能!高仿瓷完全被专家神化了,它已经成为收藏业的鬼话和绊脚石。要从事收藏,就必须认清高仿瓷与真品的差别、区别和距离,才可能收藏到真品、极品!

首先,从逻辑学的角度看,高仿品以假乱真,是不符合逻辑的。少则上百年(清代),多则上千年(唐宋),陶瓷生产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如原料、材料、工艺、技术、人力等,这些变化,现代人连弄清楚都没有,就开始仿制了,只能是照猫画虎,似是而非。任何的高仿瓷对于年代愈久的瓷器它仿制的差别就愈大,漏洞就愈多。笔者身处耀州窑产地,对其仿制的宋代瓷器,有所了解。大规模的仿制始于20世纪70年代,30多年的仿制,并没有达到专家所谓的以假乱真的程度,而且,差距还是很明显的。主要表现在胎质、胎体、釉质、釉色上,现代的高仿品,胎质过于细密、洁净,胎体过于厚实、僵硬,釉色过于鲜亮、单调,与宋代耀州窑陶瓷薄如纸、声如磬,千瓷千色,古朴轻盈绝对不可同日而语。景德镇的元青花高仿瓷,在许多场合号称以假乱真,其实呢?它充其量只做到了真品元青花的一半。它所暴露的差距同样表现在胎质、色料等方面。他们不是声称他们的钴料是进口的吗?实际情况呢?许明亲自到伊朗、土耳其实地考察,那里的钴矿早就关闭了,矿石早就枯竭了!他们仿制用的钴料,只能是现代的配制的混和料。原料的不同,就决定了仿制品从本质上达不到真品的水平。至于工艺上差别,也很大。大的方面是高仿品精细有余,随意不足;死板有余,灵动不足。

其次,从投入产出价值看,高仿品瓷器没有能力,无论是财力,还是人力,他们都没有。了解这一点,最简便的途径是看看几次高仿瓷的例子。一个例子是1997年,故宫的专家们要烧制一批单色釉的高仿瓷。参与者有史树青、张淑芬、吕济民、监制人为杨静荣,合作单位是陶艺家。一次烧茶叶末釉,共28件,达到要求的只有2件。成功率为百分之零点零七。一次烧焦黄釉瓷,几个月都达不到要求。经过三年精制精烧,1999年10月,在北京故宫紫禁城窑厂,只选出了9套50款450件颜色釉瓷器。每套报价70---80万人民币,收藏家表示太值得了。他们声称这是一次不惜工本的活动。顶级的阵容、顶级的财力、三年的时间,这一切,民间仿制家们能做到吗?

另一个例子是天青釉汝窑宋瓷的研制。研制专家叫朱文立,后盾是地方政府和国家级陶瓷权威,基础是已有豆绿色釉和天蓝色釉的研制经验,财力是地方、国家的相关部门的全力支持,过程呢?却是烧窑1500次,历时5年多,配方328个,晕厥无数次,精神临近崩溃,才烧制出了高仿的天青釉汝瓷。仪器检测的结论是:各项物理、化学性能均接近宋代汝窑水平。但成功率仅为百分之十。任何人只要读过朱文立研制天青釉汝瓷的文章,就会深深理解高仿瓷的难度,说它难于上青天,没有丝毫的夸张。更重要的是,没有朱文立这样的人,没有他拼死拼活的精神,没有他死而复生的意志,那天青釉高仿瓷是绝对不会研制成功的!

第三个例子是明朝御用瓷器的烧造。文献记载,明朝御用瓷器,许多年份的任务都完不成。如《明史》卷82载:万历19年命造十五晚九千,既而复增八万,至38年未毕工。皇家用瓷,一批货,拖了19年还没有完工。为什么?只因为陶瓷尤其是高档的陶瓷烧造是不易的。当初尚如此,今天谈何易。

历史上,宋朝明朝清朝皇家都仿制过前朝或当朝的瓷器,但结果多是失败和变异,如清朝仿明朝的红釉瓷器,根本没有仿制出宝石红,所以,才有了郎窑红。

从以上的例子完全可以证明,高仿瓷不能以假乱真,专家所谓的高仿瓷以假乱真是欺人之谈!



----签名档 --------------------------------------------------------
德藏收藏网欢迎您!
Posted:2010/5/13 9:26:28
性别:男<br>状态:离线<br>积时:4 小时 18 分 43 秒
西京大话


等级:新兵
头衔:未定义
帖数:37
金钱:167
Y 币:0
{收藏} 1 信息 | 留言 | QQ | Email | 主页 | 编辑 | 引用


真实的情况就是这样!专家夸大造假高仿的能力。要重新认知古玩市场和地摊,真品不在少数!


----签名档 --------------------------------------------------------
德藏收藏网欢迎您!
Posted:2010/5/14 9:13:49×
 每页10条,共1页,合计2条记录分页:« 1 »转到  

执行时间:0.125977 秒 数据查询:11次
版权所有:德藏收藏网(www.decangwang.com) 地址:中国·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