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特殊釉面器
我们所讲釉面的多样性,可归于玉粉入多的釉面,玛瑙粉入多的釉面,溶入了水晶的釉面和溶入宝石粉的釉面(宝石应经多次加工成纤玻璃状再碾成粉溶入釉中),我们可将这些特殊瓷器釉面列在这一之列,它们应当是从唐开始入玉为多,从宋开始入玛瑙为多,在南北两宋官,哥器上可见到水晶与溶入宝石粉的釉面,而在清代雍正官和乾隆官器中有宝石经加工为纤玻璃状又碾碎做成叶状和溶入釉中的,那么它们又有何感觉和表现呢?
入玉粉的釉面,多木光却极润泽,手感绵绵多在唐邢白器上表现充分。入玛瑙之釉面器,多发青润之光,表现为易陈旧,手感腊汁状,玉油润感强列,人们也许会问,入玉多的釉面为何不如入玛瑙多的釉面玉质感要强烈呢?这是因为玉遇火烧会成为干粉状,而玉粉入在釉中,如釉薄时经火反倒不如玛瑙本身遇火烧仍是晶体状程现湿润度有关,所以真正的玉粉入多的釉面,反倒不如入玛瑙多的釉面更有玉质感(但玛瑙与玉粉合用的则另类)。
其实,石英,玛瑙,水晶同属二氧化硅,当二氧化硅结晶完美时就是水晶,二氧化硅胶化脱水后就是玛瑙,所以水晶可以独立和石英(釉材)混合溶合为釉面,而由于白水晶十分洁白,纯净,所以自宋以后在釉料合一的釉面上再挂水晶的釉面,器物十分清澈完美,釉面既没有玉质感,也不见腊汁状,而是胶质感,这种釉面多出现在表现清亮透彻而且极精 的御用器皿上。从宋至清多有应用,由于十分特殊,一眼可辨,但如若不能了解这种特殊性,则多会以假而断。
关于石宝入釉的,大体为三种。一是极少的粉粒,这在南北两宋的官器断面可见,二是,以宝石原色入多而整体为釉,这种器多会超长之重,元明清都有,多为单色釉面上应用。三是,将石宝先行高温配软化料,洛先烧成类似纤玻璃后制成粉,配料彩,做部分填充色。。。。总体由于有宝石溶入,因而超乎寻常的沉重,而表面不润,无玉质感,也不像水晶釉面一样,在胶质状的釉面上还有点润味,它是利,坚,挺,硬之感,它们原本为宝器,但由于人们不甚了解,全会以假而断,买者也会以现仿品常以极低的现仿价而售出。所以我曾讲,事实上我们更多的人,收藏的不一定是最精之器,而是一般之品,总体特殊而入宝的釉面可归四种器种,前两种人们能认可,后两者要从稀有名贵程度上都在前者之上,可反倒被我们忽略了。今日告知天下藏家,愿人们能够认识它们,从而全面的完整的了解国宝的精髓。当然我们也不能说它们是全水晶,全宝石的,但入内是一定的。
当然还有些器物采用综合工艺在配合使用,如掺宝石粉为釉料合一之器,后又挂如水晶为釉等,这类器种也有。而这一切要想弄明白,最好的方法是将这些器种放在一起反复比对,一步步深入,则功到自然成。但如没有比对器则较难弄明白,因为它们的确十分特殊,而真如果出现争论时,待科技更完备时,应当测试才对,今日先做为个人认定,告知我们藏家朋友,勿失国宝。因为它们的确如上所说,真实存在,并且千真万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