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您尚未 [登录 - 注册] ┆ 在线 ┆ 风格 ┆ 帮助 ┆ 


--> 标题: 古陶瓷大珍离我们有多远!<宁志超>
您是本帖第1691个阅读者。
性别:男<br>状态:离线<br>积时:22 小时 57 分 25 秒
我佛真身


等级:下士
头衔:未定义
帖数:152
金钱:4773
Y 币:0
{收藏} 楼主 信息 | 留言 | QQ | Email | 主页 | 编辑 | 引用
古陶瓷大珍离我们有多远!<宁志超>

转登宁志超先生的文章-读“古陶瓷大珍离我们有多远”一文有感

读“古陶瓷大珍离我们有多远”一文有感

近十年来,本人因为潜心忙於“中国早期青花瓷研究系列丛书”写作工作,无瑕顾及许多杂志发表的好文章。2005年第2期《收藏》杂志开辟了民间“元青花”论坛专辑,寥寥几篇文章中竟有人文与科技两篇文章与我有关,在拜读之余顺便也拜读了这篇文章;该文在中国古陶瓷研究和鉴定界颇具代表性,作者自谓“保守派”并公开表示对新近在中华大地出现的大量元青花瓷研究的“标新立异”之势和这类新观点绝然不敢苟同。有鉴与此,我想根据历史的真实和我发现的蒙古白蓝统治理论,与作者探讨元青花瓷研究中必须解决的几项不允混淆的原则问题。然而,在探讨之前还必须首先纠正以下几条元青花研究中出现的方向性错误问题:1、元青花瓷是在北南宋黄釉(佛、道教供器、祭器)青花的基础上,按蒙古人统治的白蓝纲领性理论,改黄釉为青白釉(影青釉),青花瓷才一举变成为经久不衰,驰名中外的名瓷。2、元青花瓷是中国人自己创造发明并为大元王朝最高统治者们烧造的圣物与标识、灵魂与形象,即为生有白色骨头的长生天之骄子蓝色的蒙古人烧造的礼佛之器。3、元青花瓷不是为满足伊斯兰世界的穆斯林们席地而坐吃抓饭的习俗,专门为他们烧造的出口外销瓷。4、伊斯兰教是一神教。佛教和道教乃至藏传佛教均系多神教。根据宗教理论完全可以断定,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不可能定烧满绘佛教纹饰的器物,这是对穆斯林们的诬蔑,等同于让他们离经叛道。5、波斯伊利汗国 的旭烈兀系忽必烈的异母兄弟,他与忽必烈一样,都是带有萨满教意识的藏传佛教徒,与伊斯兰教格格不入。在元青花瓷研究中一切与伊斯兰瓜葛的说法都无出处,也都是错误的。现存伊朗和土耳其的元青花瓷收藏均为合赞汗皈依伊斯兰教之前(1295年)运进波斯的。(以上资料请见李德金等著《中华青花瓷》第135页宁志超“略论中国青花瓷的起源”一文,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版和宁志超《中国早期青花瓷》,人民美术出版社,以及宁志超《元瓷瑰宝》人民出版社2005年)。每一位专家、学者如果在没有解决上述问题之前就急于论述或品头论足元青花瓷,都必将因缺少理论指导,远离历史真实,缺少出处和支持的证据,必定荒谬而错误多多。下面我将按著该文顺序与作者逐条探讨我所感受到的错误。
在文章一说“元青花”器一节一开始作者就让我们参看几本书,这里我想与作者首先探讨一个读书的常识和细节,就是读古陶瓷研究方面的书,是否应该用批判的眼光来读,因为这方面图书泛滥,千篇一律,相互抄引,以讹传讹,多数内容陈腐过时而无新意,甚至还有许多错误。比如[ 英 ] 哈里ܪ加纳《东方的青花瓷器》,它在50年前确实是一本好书,但时至今日已经失去许多应有的参考价值,这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结果。至於《元代瓷器》一书,本来就缺少独立见解,没有理论,加上论述错误决定的,它给我们的参考价值,就只能是所发表的图片。然而,我们所需要知道的是元青花瓷内在精髓和灵魂─即元青花瓷“真谛”。而这类书籍能够给我们的知识相距破译元青花瓷之谜十分遥远,作者在文章中提供的信息表明读书层面狭窄,文章表述的错误观念与此切切相关。文章中说……标新立异之“国内民间藏有大量元青花瓷”“数量超过国外博物馆馆藏之和”等新说,从起于青萍之末,到沸沸扬扬于个报刊,大有席卷瓷坛,夺席权威之势。一位朋友亲口告诉我,他的元青花藏品“已经超过托普卡比”!
这是自中国第一对元青花云龙象耳瓶被搬出北京智化寺卖去英国,霍布逊和波普博士确切地解决了中国元青花瓷“有”与“无”问题至今80年来,元青花瓷研究的第二次高峰,继有无问题之后登上的历史真正鼎峰并达到了理论的至高点,弥补和改正了东西方陶瓷专家、学者的错误与不足。这该是一个何等令人振奋的局面啊!?元青花瓷是中华先民为人类艺术宝库作出的最杰出贡献,被人为地埋没了800年。现在是我们扭转乾坤,改正历史遗留下来的洋错误和土错误,是中国 元青花瓷和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时候了。因为元青花有与无结论之外的几乎全部结论都不是根据历史真实和实证作出的。就是说,由其当时文献资料的贫乏,科学和交通工具的落后束缚了研究家们的手脚,他们只能根据摆在面前的现实发挥想象力,对眼前的事物加以推断分析;比如,波普先生在著作中划有一幅海运图,说明这些瓷器运往波斯的航线和根据元青花瓷当时仅在中西亚被发现,就说它们是出口外销瓷等。就是今天重新追溯这些说法的出处,仍然只能说明仅是当时根据现象进行主观推理的结果,并没有确凿的证据。作学问是一件十分辛苦又费力不讨好也不见经济效益的工作,一般的古陶瓷研究和鉴定家不可能对历史遗留的结论逐条进行检验。那么,上述结论在大半个世纪古陶瓷研究领域中没有人提出异议,很自然地它便在每一位专家、学者头脑中得到错误升级,这个结论虽然不具确凿证据,却已变成雷打不动的真理被整个世界古陶瓷研究界所引用。
波普博士是元青花研究的先驱,功不可没,他的大名将永远被整个世界古陶瓷研究界所铭记。但是,人类社会在前进,科技在发展,对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所遗留的历史疑难问题,都允许后人去破译、去解释,如果发现错误还需要去改正。对於上述超过大半个世纪雷打不动的似乎铁一样的结论,也是允许后人检验的。因为中国历史是中国人自己的历史,元青花瓷是中国人自己 创造发明并为自己烧造的。在我们研究生涯的半途,即20 多年前已经发现这一系列强加给元青花瓷的错误。然而,历史是公证的,它允许我们发现和改正这些错误,波普博士尚未涉及的元瓷和元青花瓷理论,更加允许我们发现和整理。这就更加迫使我们尽全力研究理论和尽最大的可能搜集证据,最终通过我们自己的头脑和双手找到元青花瓷到底是给谁烧的?干什么用的?怎样解释它所绘纹饰的证据。
当今的时代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全民奋起保卫元青花瓷的时代。我为再次高兴地看到竟有人也敢说藏品超过托普卡比!真是气壮山河,该是何等的痛快。20年前我曾预言元青花瓷随著中国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必将在中华大地上遍地开花。而且,因为伊利汗国是大元帝国的从属国,大元王朝政治制度决定了,一切待遇、礼仪等,伊利汗国都不可能超过大都;就元青花而言,无论是数量和质量乃至包含的品类,也都不可能超过大都。通过数十年研究实物证明最好的鼎级元青花瓷确实在中国。而且,元代真正代表生有白色骨头的、长生天之骄子、蓝色的蒙古人的宝石蓝釉白花器大器在中国。还有那五彩缤纷、金碧辉煌的珐琅彩、红绿彩、青花五彩、珐华器、金银彩和带有镂雕工艺的青花和釉里红以及青花釉里红器也出现在中国;此外,各品类鲜为人知的单色釉精绝之作照样出现在中国,伊利汗国望风莫及。上述大量事实和逻辑证明著中国始烧国的地位与尊严,它与大元王朝政治制度和整体大元意识形态相吻合。今天有如此雄心壮志并将其变成现实的收藏家何止三五人!今天所以能在中华大地上出现如此大量元青花瓷就充分地证明著是中国人自己为自己烧造的,并且与伊斯兰世界毫无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了解国人对元青花瓷认识观念是错误的,是长达大半个世纪洋错误误导的结果。该文作者自己说是“保守派”,对这类观点决然不敢苟同。那么,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他到底保守什么和对什么不敢苟同:这里作者明确表示对标新立异之“国内民间藏有大量元青花”“数量超过国外博物馆馆藏之和”等新说不敢苟同,就是说作者对元青花瓷到底是为谁烧的?干什么用的?画篇内容是想表达什么?是不了解的。换句话说,作者并不具备元青花瓷理论。所以说,他所尽力保守的仅是从元青花发现之初作出的错误推理结果。而决然不敢苟同的则是真实历史的发现;元青花瓷突然出现这么多,这要是真的它价值连城,每件器物都能换来半个城,这能是真的吗?很明显,作者虽然是中国人,但在他身上我们体会不到气吞环宇的伟大胸怀和气魄,更体会不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难道说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深度,竟连这千八百件新出现的元青花瓷器物都容不下吗?归根结底还是一个知识与层面的问题,也就是底蕴的问题。
作者在这里说“大有席卷瓷坛,夺席权威之势”。我认为这也是十分正常的事,中国民间发现了如此大量的元青花瓷,不但应该席卷瓷坛,而且还应该大书而特书使之家喻户晓,进而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感受到自豪和骄傲的资本。当前在中国民间发现大量元青花瓷,其数量之多,级别之高,品相之好,足以令世界古陶瓷界为之震惊。这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科技进步、改革开放和国民文化素质普遍提高的必然结果。它们的发现,改正了历史错误,为国家和民族争回了失去已久的荣誉与骄傲。这不是一件小事,它为补写和改写中国陶瓷史、蒙古史、波斯史和元史提供了坚实的证据。对於中国工艺美术史和古陶瓷研究与鉴定方面,从认识到发展均具有强大的无可阻挡的推动作用。几年来,中国民间发现的元青花瓷超过整个世界所有博物馆藏品总和的几倍,质量和档次之高,是全世界任何一间博物馆藏元青花瓷都无法与之相媲美的,伊朗本来就是大元帝国的从属国,应该享有二等产品地位不允怀疑。世人在没有看见过鼎级元青花瓷之前,伊朗与土耳其藏品被世人当作元青花瓷之最论述了大半个世纪;近二十年从内外蒙元青花瓷官窑精品开始露面,世人才真正步入元瓷精品之门,直至近二三年,各类精品开始增多世人才开阔了眼界,才走出了元青花瓷研究五十余年的误区。
但是,这些古陶瓷命运的主宰者们,却演出了截然相反的闹剧,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利采取了一概否定的做法。由于这种出乎意料的态度与国家和民族利益相悖,违背历史的真实,引起了国内外收藏界极大的关注和反感。这些收藏家们热爱古代文化与文明,不息任何代价保护了这些元青花艺术品,却长期得不到承认。几年来,他们所能得到的仅是鉴定家泼来的满头冷水。自古以来,中国鉴定家的身份和地位尽人皆知,但他们的学术水平却始终都不是明朗的,今天的收藏家根据鉴定家们的学术表现怀疑这些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质疑他们真的懂得这些元瓷吗?那么,为国家和民族保护这一大批巨大的财富─不可多得的元瓷瑰宝,得不到职业鉴定家们的支持,也只好另辟蹊径;收藏家们逃避陈腐,远离愚昧,开辟了一条面貌全新的光明大道,要是说他们标新立异,我觉得倒是很恰当的,因为不标新立异不足以完成这个历史的使命,这是收藏家热爱国家热爱民族古代艺术至诚心里决定的对真理的追求,应该说是崇高的也是应该的。但是,据我所知,还没有一位真正的收藏家对任何一位权威的席位感兴趣。因为他们最感兴趣的只是尽全力宣传研究成果和对人类艺术宝库作出的无可代替的贡献和作用。这充分体现著伟大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炎黄子孙的责任感,当职业鉴定家的知识无力承受发现的历史责任时,广大的收藏家们自觉地挺身而出肩负起保卫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明的重任,难道这有什么值得非议的吗?
作者在该文一说之2中有这样一段话:“遗憾的是,能够确认为传世品者微乎其微,几乎所有的‘元青花’都无正常的使用痕迹,有的釉光贼亮,有的用酸去光,有的打磨作旧,有的黏土为‘锈’。”这一段话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作者对古陶瓷鉴定还相差甚远,起码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这些作旧的手段和现象早已成为历史,今天写在这里作为论据是滑稽可笑的。在古陶瓷世界里有除器物自身高贵的说法之外,还有一个后天外在的因素,那就是“真、精、新、稀、绝”,只有这五字俱全的器物,才是精品中的上上之作。这类作品,自民初以来并不多见,所以绝大多数的鉴定家们相见不相识,因为不相信科学,就只能失之交臂,该文作者就是其中之一。近几年发现这类器物很多,是埋藏地点的土质和方法决定它没有土沁的痕迹,但这里作者说有的用酸去光,有的打磨作旧,恐怕都是作者的猜测,这些作品很可能曾被土吃破坏了釉面。因为元瓷由其是元青花瓷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是日用瓷,已经注定它不会有任何正常和不正常的使用痕迹,只有这类器物才是国宝中之鼎级。作者还说“遗憾的是,能够确认为传世品者微乎其微……”,此话有不实之嫌,因为作者没有亮出这种说法的证据,有责任回答我们下列提出的问题:1、作者应该说明怎样和为什么能够相信你的上述说法可信,请列举例证。2、作者是根据什么肯定和否定器物的,标准何在?这标准是什么时候又是在哪里和在怎样的条件下产生的?通过实践和时间的验证这个标准是否是公认的?3、作者说真说假的结论,是否能够承担因此代之而来的责任?对那些完全错判并造成或即将造成重大和不可挽回损失的,作者将负什么责任?
几年前北京一间报纸上发出过一则消息,说国家文物局马副局长在广西召开的一次会议上说:“(大意)中国的元青花瓷很少,全国各地每年都打有50多个报告说有元青花瓷发现,但经我们的专家鉴定说那都是假的……。”据了解,马副局长是行政领导,不是古陶瓷研究和鉴定的专家,他不过是借专家每年枪毙50多件元青花的事实,说明元青花瓷的珍贵和稀有。至於决定这些器物真伪命运的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委员们。马副局长是根据他们每年的决定或判断作为上述谈话的依据。至於这些专家到底有什么理由,或者说凭什么枪毙这50余件器物,我想马副局长是无力分辨的。人所共知,故宫陶瓷专家是这个领域里的龙头老大,一言九鼎,受到业内外各界人士的尊敬。然而,对我有80年收藏史的元青花云龙象耳瓶作出的完全错误的判断,令人大失所望,大大降低和失去了他们应有的威望。为了寻找错判的原因,我再次反复研究他们的著作和文章,目的在於确切了解他们的古陶瓷鉴定手段和水平。十年来,调查研究的结果使我目瞪口呆,故宫专家在故宫之外鉴定走眼事件很多,现仅将故宫内发生的几件走眼事件写在下边,让我们来共同探讨当前古陶瓷研究和鉴定领域的现状。故宫陶瓷鉴定水平竟然如此,那么,假如我们不思进取,不求变革,仍然以僵化了的头脑死抱传统,墨守成规,抱残守缺,中华先民遗留的宝贵文化遗产必将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1、花一佰多万元购藏的疑窦重生的成化青花庭园人物盖罐。2、大批量一次性购进的伪陶俑。 3、接收马来西亚假洪武釉里红玉壶春瓶。4、将送上门来的具有80年收藏史和多间高科技鉴定报告证明是真的元青花云龙象耳瓶打成赝品撵出国门。
上述事实给予我们怀疑和检验这些专家水平的资格,我深知他们具有的鉴定权利了得及缺少鉴定能力和学习新知识的勇气乃至魄力。
作者在另一节中,有几句话写得很好,也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竟至沿海商埠,内陆重镇,蒙藏腹地,天山南北,到处都有声称收藏到‘珍贵的元青花’”。这里暴露出一个最为浅显的道理和事实,那就是大量的元青花瓷让举国上下的收藏家们都获得了大丰收,但是,国家博物馆因观念与心态以及认识错误却一件没收。“古瓷大珍里我们有多远”这篇文章的作者则沦落为抱残守缺的马前卒,也无形中成为扼杀元瓷瑰宝捍卫无知的卫道士。
一说“元青花”器3中问道:“为什么中国国内民间‘隐藏’了如此大量‘珍贵的元青花’却不被古瓷专家发现和认可?为什么国内著名大博物馆不去广泛征集?为什么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只有寥寥几件在国内著名大拍卖公司上拍?”问得好!真是一针见血!这个问题是摆在中国文物主管部门面前的头等重大问题,也是摆在中华民族13亿同胞面前的重大问题,它是中国古陶瓷研究和鉴定领域何去何从的大是大非问题,这也是专家学者们对国家和民族的态度和对人生重新选择的重大问题。它与国运、国脉和国家昌盛发达密切相关。在这个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荣辱重大问题面前,要想让鉴定家改变态度,让他们承认这批东西是有先决条件的;他们都是极端的现实主义者,如果我们的工作不做到足以让他们承认错误,让他们心服口服,他们是不会承认的,因为要实事求是地承认这一大批这几年出现的元青花瓷,等同于彻底否定自波普博士发现元青花瓷至今包括理论和所作的一切。除此之外,更重要的还有中国人最讲究是最可怕的道德和丢不起的面子。同时,鉴定家还有一个可怕的致命弱点,那就是抱残守缺者不具备承认这批元青花瓷的理论和识别真伪元青花瓷本质的手段。因此,若承认这批器物除心理不能平衡外,还缺少应有的承受能力和底气。自然也是迫不得已非承认不可的时刻到来之前,还不能承认的心理因素之一。因为他们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所以从某种程度而言,他们有影响国家各博物馆藏品的权利和能力,这就是他们不认博物馆不买的道理。这个不能及时和忽略抢救国宝的重大错误必将留给历史,它所有的责任也必将落在这个鉴定委员会和它权威的头上,因为这个重大而无可弥补的损失可以说是它一手造成的。至於该文作者说到拍卖行,道理更加简单,那就是他们是生意人,没有抢救国宝的责任和学问,也因为专家是维护艺术市场秩序的权威,他们不认的没人敢买,拍卖行也就理所当然不卖。但是,完全可以放心的是,就算是中国没有泰斗,在13亿人口的中华民族面前,元青花瓷的真伪问题也是完全可以解决的,或许因为新思维理论的应用,这一天来得更快。我的象耳瓶无足惜,我所作的一切就是为著今天整个中华大地上出现的所有元青花平反昭雪,为改写中国陶瓷史作出努力。
接著,作者开始埋怨收藏家中有“专家不识元青花”,“国内尚没有人有资格鉴定元青花”,“在元青花瓷的鉴定上,中国还没有能给出正式鉴定定论的专家”之论,这种说法虽然过左,但基本上还是实事求是的,是正确的。在接下来他搬出三位大家试问世人,到底谁有资格鉴定元青花(这是由每位大师鉴定生涯的表现和他的著作始终证明著的),并承认说上述有的先生已经走过眼,俄罗斯谚语说:“鹰有时飞得比鸡还低,但鸡永远飞不到鹰那么高。”这话犯有原则错误,现在说谁是鹰谁是鸡尚为时过早,这个问题应该留给历史去评说。其实,这句话就是作者溜须拍马侮辱和藐视他人的劣迹。然而,现在世人看到的作者心目中的“鹰”比“鸡”飞得还要低。作者说给他寄照片鉴定、“欣赏”者不下五六百幅,而受邀上门上手鉴定过的“元青花”也近二三百件。这无疑是在表白自己就是德高望重的鉴定大家,见多识广。但却忘记了学术面前人人平等,搬出三位大家倍加恭维之后就开始对收藏家指手划脚进行无际的训斥了。作者在这里并没有介绍自己对元青花瓷研究的成就,但坚持说近几年来出现的元青花瓷全是新仿的。而我们则不仅坚持而且有理论有证据说这些元青花瓷是国宝,与有元青花瓷藏品的收藏家相一致;我们讲科学凭事实讲道理,注重证据,总不能听本文作者“虽全然不信专家,倾其所有去购买……那么他换得的必然是‘一把辛酸泪’!”这危言耸听并带点酸味的,感情复杂的几句话就放弃研究成果和自己的信念吧!作者弄错了对象,你想教育的这群收藏家们和你的人生观截然不同,他们不害怕倾家荡产。因为他们努力所作的是为人类艺术宝库的贡献,该文作者没有力量也不可能停止收藏家们继续研究与收藏。因为为国家和民族乃至人类艺术宝库作出贡献才是最有意义的。他们所作的工作就是他们强烈的信念,他们非但不会停止,反而还会更加努力的加倍完成。
那么,这中间只剩下一个这批元青花瓷到底是“真”是“假”的问题,成为截然相反的分歧。该文作者和鉴定家们只是对器物进行目鉴的猜测,道出自己大脑皮层的反映,除了自己之外别人无法知道这种反映的对错或鉴定家本人是否如实地表达了他的反映(目前也没有手段检验和监督这种大脑皮层的反映)。人为结论的表达不是完全可靠的;真正有责任心和道德高尚的鉴定家说出他真实的反映。相反,为著某种目的和私利他说出的结论恰与事实相反。由其当前的鉴定家以钱作前题,对结论的可信度没有人那么认真。然而,对收藏家来讲,他们为了追求真理是不怕牺牲的,当然更不怕花钱。甚至,他们为了求证鉴定家结论的可靠性,可找到不同单位和不同科学家,作出十次或更多的科技实验,所以说收藏家办事说话是有依据和书面证据的。当前文博界的错误还不单是手段,因手段走眼损失的只是一件器物,而观念错误则将是扼杀器物的全部。该文作者认为元青花瓷是为西亚王公贵族、上层富豪之需所制造。但没有提供这种说法应有的出处和证据,就是说有可能仅是想像的杜撰而不是事实。那么能否请作者解释,既然是为一神教穆斯林所定烧,为什么不画伊斯兰民族自己喜闻乐见的纹饰,反而要画那些反伊斯兰教义的多神教带有伊斯兰民族忌讳的纹饰呢?这等同于对自己和所信奉宗教的污辱,是不可思议的。我们根据:“能够确认为传世品者微乎其微,几乎所有的‘元青花’都无正常的使用痕迹,”这两句话就知道该文作者本人对元青花瓷一无所知,因为元青花不是日用瓷,因此它根本就不存在任何使用的痕迹,上述保守、死板教条的判断和说法就是出自于早已过时的[ 英 ] 哈里ܪ加纳《东方的青花瓷器》一书,我们就是不说作者崇洋媚外,起码没有深入研究,可见不学无术带来的危害之大。谁要邀作者欣赏和鉴定元青花都会因不懂而泼人一头冷水。
一说“青花器”4 对景德镇的高仿元青花瓷进行了过多的吹捧,既失去真实也丢掉了文人的严谨,假如元青花瓷竟如此容易模仿,轻易达到元青花应有的境界,那元青花还有什么奥秘可言?那么颇有水平的鉴定家上手观之也会大吃一惊的就不配称之为鉴定家。根据作者描述仿古瓷的现状,描写仿元青花瓷技艺高超是吓唬别人的,结果到先吓倒了自己。我们若承认元青花瓷粗者颇粗、精者颇精的事实,那么作者单凭东施效颦、画技拙劣、不伦不类、故作残伤、掩人耳目这几句话就鉴定不了元青花瓷的。我可以肯定地说作者对景德镇仿古元青花瓷的现状和元青花瓷的本来面貌是不了解的。
二说“元釉里红器”
这一段第一句话就说错了,釉里红创烧于宋而不是元,元代的釉里红仅是宋釉里红的继续与发展,近几年也和元青花瓷一起大量出现,其中不乏佼佼者,可谓真、精、新、稀、绝五字俱全,难道作者就没有读过《艺术市场》的非忒谈瓷吗?难道就没有见他发表的南宋釉里红吗?我曾用高科技检测过同类器物,证明王先生的提法和器物本身都是可信的。我们说元瓷比明瓷好,提醒作者注意。
三说“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中国中原汉民族宋之前多用单色釉瓷,元代由于蒙古统治者的原因景德镇浮梁瓷局制造出青花和五彩花者,与传统中华汉民族审美取向和审美情趣迥然相异,明初朱元璋为著蒙古人入主中原的百年积怨与遗恨,和中华汉民族截然相反的民族习俗,将大元王朝几乎所有的遗存销毁殆尽,使中原大汉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明与宋相衔接,再次完善和形成了完整中华汉民族意识形态,仿佛大元帝国在中国意识形态中根本就没有出现过,曹昭的《格古要论》中的“俗甚矣!”就是这种思潮反映的证据。
那么,青花在元代再现,青花五彩和珐琅彩乃至珐华器在元代创烧,又在明初被意识形态所扼杀并销毁殆尽。但在历史长河中有明代各朝遗存证明,中华汉民族意识形态亦在逐渐接受和深化这些“俗甚”的青花及釉上彩瓷:洪武红绿彩,永乐青花五彩,宣德青花五彩乃整个明代五彩之最,但数量极其稀少,鲜为人知。到了成化时期,釉上彩瓷才有所发展,但它的珍贵程度比起宣德和之前的青花五彩大器来不能同日而语。由其元代青花五彩瓷精致与珍贵的程度又远远超过明五彩。当然它的价值更是远远地超过明成化鸡缸杯。然而悠久的中华民族烧瓷习俗里没有烧造一件的习惯,别说小件,就是象耳瓶那样定烧的大器,为了保证质量,也必须每烧六对,且分两个炉同时烧造以防意外误事影响声誉。而且,如果不够理想还会重烧。由此可见,少归少,但孤品一说不能成立,谁要收藏到真、精、新、稀、绝的器物是完全可能的,我们应该鼓励收藏家从铺天盖地的赝品中,学会能够将那些无价之宝捡选出来,那才不愧为我们练就的眼力。
文物收藏界往往会犯同一个错误,那就是按传统的陋习,有器物必须要权威们去说对说错。久而久之,权威也就自然而然地认为他不说真它 就真不了。其实,是权威将学术权威变成权术权威的结果;在学术权威面前,器物的真伪是器物本身决定的,无论谁说什么和怎么说,都不可能影响和改变器物的本质。但是,在权术权威面前,那器物的真伪就是权威决定的,有时虽然判断错误,但却无可更改,因为这种错误只在真理与权威利益冲突时出现,近几年因民间出现大量元青花瓷,权威说假,收藏家说真各持己见。收藏家们已经提供了大量人文与自然科学的证据说它们所以是真,而权术权威因为没有、当然也就无法提供证据,至今仍然只能是空口白话。但至今不能承认错误,原因就在於它们手中有的不是学识而是权。该文作者最后说:“总而言之,路子错了,心窍迷了,赝品就排著队来了。”“对於在收藏上爱做梦的人,赝品有如宇宙中的‘黑洞’,有多少钱都能给你吸进去!”这些话听来可能逆耳,但却是发自内心的衷言,……!但作者忘记了中国有一句成语叫“切腹之痛”的,就是说收藏家花钱自有他花钱的道理,他若没有那个知识和道行就不会去花钱,就是真的花错了也不会请人去可怜!但无论如何,当今世界赚钱不易,走了眼那才是“切腹之痛”呢!因为收藏家的学识是花钱买来的,钱又不是白来的。所以他们的学识刻骨铭心也不必担心他们不会走眼的。他们不顾任何人反对,所作的乃是为国家、为民族乃至为人类艺术宝库的巨大贡献。作者的衷言虽然值得感谢,但没有一位收藏家会按作者指点的迷津去执行。实事求是的平心而论,权威们却恰恰相反,他们拿著铁饭碗混饭吃没有“切腹之痛”,也就不可能得到那独有的刻骨铭心的学识和能力。比如故宫花过百万元购藏的成化青花庭园人物盖罐,花的就是纳税人的钱,买错了,就算了,入库了,个人无关痛痒,也不需要向国人作任何交代,这样的权威就是走多少眼,他们的学识和能力都不可能得到提高,而且永远也不会吸取教训。当前大江南北、举国上下民间出现的大量元青花瑰宝就面临著这个严峻的局面,懂得元青花的收藏家们有知识却无权利报国无门。而权威们有权无识,如果这些元青花瓷是他们发现的,这个僵局也许不会存在,但这偏偏是全国各地的收藏家们发现的,他们就拐不了这个弯。又爱面子,这就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灾难性的危害。这些专家因观念错误在我大瓶面前走眼,十年来已是路人皆知的事,但至今不发表文章也不承认错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然而,人一旦形成了思维定式,就会习惯地顺著定式的思维思考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这是很多人的一种愚顽的“难治之症”。这篇文章的通篇内容就是这种“难治之症”的具体表现。作者以一幅陶瓷大家面孔出现,封建迷信,盲目个人崇拜而盲从,对权威阿谀奉承。向下怒目痛斥举国上下为保卫国之瑰宝作出贡献的收藏家,充份暴露了准大师的姿态。但是,无论作者怎么说,对权威们知识的贫乏和那些颠倒黑白,指鹿为马以及敲诈勒索的行为和所撒的弥天谎言,永远都是不能接受的,总不能睁著眼睛逼著人家接受那粗浅的虚假吧?作者极力推崇和无条件盲目崇拜的权威们,竟不知元青花是中国人为自己烧造的,硬要说那是出口外销。有的权威竟连蒙古人是否用瓷也不知道。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硬说元青花上的藏传佛教纹饰是西亚伊斯兰工匠前来景德镇亲手绘制的,还说景德镇制瓷业有西亚俘来的工匠。硬说波斯制陶工匠前来景德镇亲自监督烧造了元青花瓷,还说造型源于西亚铜器,我们不能允忍这些鉴定家毫无顾忌地,将中华先民为人类艺术宝库作出的巨大贡献一股脑儿地推给了伊斯兰。这些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权威们,必须立刻改正错误并向全国人民赔礼道歉。假如你消声匿迹不做回答,我们只能认为那是你理屈词穷向真理表示的歉意。
目前全国各地民间出现的大量元青花瓷,证明中国就是理所当然的收藏大国。那么,今天元青花瓷理论和实践的真理─即历史的真实在我们手里并已大白于天下,争回了本来就属於中国的多项第一。那么,为什么鉴定家如此仇恨非要利用手中的权利,一定要把这个违背历史真实,强加给中国又损害中国利益的洋错误坚持到底呢?权利是国家赋予鉴定家保卫民族整体利益的手段,不是鉴定家谋取私利的工具,任何人都无权扼杀这些元瓷瑰宝,因为那是先民留给13亿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精神与物质的公有财富,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对它进行诬蔑和诽谤,它是人类艺术宝库的顶梁柱。

甯志超 2005年5月25日 悉尼


----签名档 --------------------------------------------------------
德藏收藏网欢迎您!
Posted:2010/5/2 22:46:44
性别:男<br>状态:离线<br>积时:4 小时 43 分 20 秒
正红旗下


等级:新兵
头衔:未定义
帖数:44
金钱:217
Y 币:0
{收藏} 1 信息 | 留言 | QQ | Email | 主页 | 编辑 | 引用


<<全国各地民间出现的大量元青花瓷,证明中国就是理所当然的收藏大国。那么,今天元青花瓷理论和实践的真理─即历史的真实在我们手里并已大白于天下,争回了本来就属於中国的多项第一。那么,为什么鉴定家如此仇恨非要利用手中的权利,一定要把这个违背历史真实,强加给中国又损害中国利益的洋错误坚持到底呢?权利是国家赋予鉴定家保卫民族整体利益的手段,不是鉴定家谋取私利的工具,任何人都无权扼杀这些元瓷瑰宝,因为那是先民留给13亿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精神与物质的公有财富,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对它进行诬蔑和诽谤,它是人类艺术宝库的顶梁柱。 >>说的太好了,故宫一部分专家应该下课,否则贻害无穷!



----签名档 --------------------------------------------------------
德藏收藏网欢迎您!
Posted:2010/5/4 9:32:42×
性别:男<br>状态:离线<br>积时:10 小时 23 分 43 秒
野林高士


等级:新兵
头衔:未定义
帖数:64
金钱:307
Y 币:0
{收藏} 2 信息 | 留言 | QQ | Email | 主页 | 编辑 | 引用


国宝就在身边,关键是否有''慧心慧眼''!


----签名档 --------------------------------------------------------
德藏收藏网欢迎您!
Posted:2010/5/5 7:43:14×
 每页10条,共1页,合计3条记录分页:« 1 »转到  

执行时间:0.117188 秒 数据查询:9次
版权所有:德藏收藏网(www.decangwang.com) 地址:中国·陕西·西安